培养创新能力: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5-06-16姜传林孙滨
姜传林 孙滨
姜传林 孙 滨、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技能型人才的重担自然而然就落到高职院校的肩上。大学生是21 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创新能力则是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内在核心和关键所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把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在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突出和强化创新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这对于实现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培养创新人才是用人单位的迫切要求
人类正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制胜法宝。我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要有一大批具有宽知识、高技能、高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各类人才的支撑。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企业发展所要求的。
3 培养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迫切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只是怀揣一纸文凭和几个上岗证,到社会上找一碗饭吃的谋职者,而应是肩负着将现代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技术并将成熟技术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双重使命的实用型人才。不仅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机器设备将靠他们去制造、使用和改进,大量的科研成果将靠他们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而且一些技术突破性不强,但比原有产品有更好的性能、更高的效益、更广泛的市场需求的所谓“螺丝螺母”型创新活动也要靠他们去完成。高职学生除迫切需要在学校学到做人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更渴望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一些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掌握迎接社会竞争的一些智慧和思维方法,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4 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短板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输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应用型的人才。所谓的高素质,其中就必然包括创新能力的要求,然而由于受到实践教学条件、实践师资能力和固化的教育理念等因素所限,我国高职教育的重点基本落在了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上。把专业技能实操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资本,但并不利于学生离校后在工作岗位中的长远发展。当前高职毕业生虽然实践能力强、上手快,但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接受度较低,很难独立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开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限。这种现象与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做过调查:92.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创新能力教育类课程,52.3%的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创新能力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不满意,95.4%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组织的创新能力教育类活动过少,43.5%的学生对本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不太满意。[2]这种现象至今并没有多大改变。可见,高职学生对创新教育有较大需求,在传统的传授知识型教育和现代的创新素质培养教育两者中,他们更愿意接受后者。然而,现有高职教育在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人才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这些问题亟待研究、改进和完善。
二 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 完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活动的硬件系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知识结构应是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完整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类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有序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种学科知识之间具有互相沟通的信息渠道。为此,要注意课程的综合化。当前科学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形成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的局面。人们面对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新的发现往往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之间产生,这就要求实现课程综合化。首先,要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也包括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局面;既包括本专业基础课程,也包括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其次,加强文理融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探讨问题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设置综合课程,重新组合各种相关学科知识,开设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合理设置人文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其四,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知晓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必要的。
2 强化技能训练
丰富多彩的技能训练,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高职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对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它既能摆脱课堂教学标准化、同一化、同步化的弊端,又能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把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职业教学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种组织形式和要素之中,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本着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度,以促使职业技能的形成为前提。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设必要的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的力度,把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这样既缩短教与学、学与用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3 改革教学方法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3]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与突破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教学活动应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知识结构,掌握正确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实现在教学方法上的转变,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创造为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包括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法、实践引导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技能促使问题解决。
5 开发创业教育课程
为响应教育部有关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精神,在校期间就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自谋发展的能力,在职业指导与就业教育中增加创业教育课程模块, 以此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开设创新思维训练或业务创新类课程,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学校还应扶持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功能,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并进行相关的培训与指导。
6 营造良好的创新软环境
高职院校要克服单纯重技术的倾向,鼓励学生质疑和学术研究,创设以学术和科技活动为核心的创新文化环境。第一,在学校管理体制上建立起师生、学生与领导之间的沟通对话通道,学生可通过校长信箱、校长与学生座谈、师生座谈、校园贴吧等形式直接参与专项问题讨论与决策过程,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保护其批判质疑精神。第二,在第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通过更多地采取探究式、项目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来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变教师是权威的形象代言人的观念,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和问题解决策略,形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今后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充分发展个性,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扩展学术视野,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9-80.
[2]杭国英、平若媛、龙阳.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8(10):82-86.
[3]刘丽君.浅谈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116-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