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育中“校企生”三方利益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2015-06-16张梅燕
张梅燕
[摘 要]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职业教育由于起步晚,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工学结合”的过程中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影响着职业教育,政策和法律还在完善中,“校企生”三方利益目标不同,学校教学计划周期与实际需要产生差异,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经费不足,企业支付学生的报酬少,学校和企业的沟通渠道不畅。为促进“校企生”三方合作应建立工学结合保障制度、工学结合沟通交流平台,设立弹性学期制,加强对学生权益的保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我国工学结合教育顺利进行。
[关键词] 工学结合;三方利益;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B
一、研究综述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国外的职业教育实践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我国职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发展快,还存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尚未健全、专业建设能力薄弱、办学缺乏特色等问题,这些问题使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工学结合运行面临紧密、深入、可持续的障碍。国内众多文献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应分析,如:周耕夫(2006)认为,企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责任没有得到强化,这是工学结合中职业院校“单头热”的主要原因;罗小秋(2007)主张:工学结合中,学校的责任应是承担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企业的责任应是进行生产实践培训、企业文化教育、岗位专业技能培养;王爱国(2010)认为,工学结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教学为核心,在全面衡量市场、企业、学校条件等实际因素后开展;徐剑波(2012)主张构建企业全方位参与的工学结合质量保障机制。
从国内的现有研究成果看,从学校与企业角度研究工学结合的较多,而对学生这一重要主体的利益与行为的研究则较少。而从目前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执行的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多是工学结合教育中被动接受的一方,不仅被动接受学校安排,缺乏基于兴趣爱好的主动参与,实际工学结合中还往往难以接触到技术含量高的技能岗位,因此常常会出现学校和企业感兴趣的合作,学生却毫无兴趣。自然的结果是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实习,往往仅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良好的工学结合教育必须同时考虑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利益,寻找能够满足三方利益需求的结合点,只有这样,工学结合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二、“校企生”三方利益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
经济、政策与法律、社会等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工学结合是否能够顺畅进行。(1)经济环境。工学结合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持,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增长方式会影响人才需求数量与结构,影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影响工学结合的重要因素。(2)政策和法律环境。工学结合政策是工学结合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可以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转变和内涵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法律可以明确相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工学结合提供强有力的保证。(3)社会环境。当前,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的社会因素主要有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职业社会认可度和发展机会等。因此,社会对学校、企业的认可度和向往度,是学生选择学校和企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2.“校企生”三方利益目标因素
对于学校来讲,开展工学结合,希望能从与企业的合作中,提炼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学习目标及课程模块,制定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计划,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参与工学结合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够了解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参与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生产环节,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还希望企业能就核心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然而,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目的,显然与学校、学生的目标存在很大差异。企业开展工学结合,主要是希望通过工学结合,挑选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储备优秀人力资源,同时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度;此外,工学结合还可以解决企业短期内出现的用工荒问题。
正是因为校、企、生三方对工学结合的期望与利益目标不同,使得当前的工学结合存在诸多矛盾。比如,因人力与生产成本的限制,加上担心学生操作失误会带来损失,企业在接收学生后,一般只对学生进行侧重于劳动纪律、劳动意识的简单培训,然后安排在劳动密集型岗位,或作为备选安插至任何急缺人手的岗位。这显然与学生希望通过接受高质量培训,参与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岗位来提高自身水平的利益目标相背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对工学结合的参与热情与兴趣。
3.“校企”组织运行方式差异化因素
就组织运行方式而言,学校是按照教学周期有计划的运行,教学任务是事先规定好的,教学运行具有计划性、周期性和稳定性。而企业的组织运行则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当市场平稳时,工学结合运行会相对稳定,一旦市场急剧波动,企业运行方式就会产生很大调整,工学结合方面的合作也会随之发生巨变。比如,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巨大转向,市场需求的不足迫使企业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产业结构比例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对人才数量和技能要求的变化。不仅如此,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量缩水,开工不足,员工放长假,学生岗位也随之消失。而经济一旦复苏,市场需求变得旺盛,企业则需要临时增加许多生产任务,需要把不同领域的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迅速地集中成一个以任务为导向的团体,运用增加劳动力、劳动强度或延长劳动时间等各种可能的方式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学生岗位亦会随之大量增加。
可见,企业对工学结合的需求,多是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产生,需求往往具有随机性、阶段性,这显然与学校希望根据教学计划周期开展工学结合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校企组织运行方式的差异阻碍了工学结合的运行。endprint
4.人才培养质量因素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已从中低端技术产业进入到中高端技术产业、高端技术产业的路径演化之中。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着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驱动型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能否满足企业对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的需求,已成为企业是否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先决条件。然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仍多以传统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高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高职院校对学生在企业文化纪律、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明显不够,导致学生在工学结合中角色转变慢,合作意识、纪律性较差,不能很快适应企业文化。因此,从人力资源供应质量角度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经费与报酬在“校企生”间的分配因素
工学结合实践中另一无法避免的因素,是经费与报酬因素。工学结合中,学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企业支付学生相关报酬。因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只是短期的实习生,企业给予学生的实习报酬势必比正式员工少。报酬过少,学生会对工学结合产生严重的抵触和反感情绪,且这种情绪会在学生群体中迅速蔓延和传播,使学校和企业卷入到剥削学生廉价劳动力的嫌疑之中,对学校和企业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除了支付学生报酬外,不少工学结合企业还会以经费援助、捐赠等形式支持高职院校发展,尤其是“订单班”这种培养模式,企业为培养符合自身要求的人才,常常会拿出部分经费支持订单班的人才培养。这就涉及到经费与报酬的多少以及其在“校企生”间的分配问题。因此,工学结合洽谈时,学校与企业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利益,处理好经费与报酬在“校企生”间的分配问题,将工学结合工作落到实处。
6.“校企生”三方的沟通交流因素
工学结合要取得好的效果,除了“校企生”三方要有合作的意愿和需求外,良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沟通与管理极为重要。工学结合前,三方要就学生的实习意向、实习岗位、实习方式进行充分的协商;工学结合中,三方需要经常沟通,了解工学结合的进展状况,对出现的问题需及时解决;工学结合结束后,三方需要进行及时总结和完善。
但在实际操作中,工学结合的沟通交流存在以下实际困难:(1)企业和学校的沟通要依靠经办人员的协调,但目前学校和企业的机构设置中,因工学结合具有阶段性、短期性特征,出于成本考虑,学校和企业往往不会设置专门的工学结合机构,多采取由其他人员兼职经办的处理方法。而经办人员因还有本职工作,加上一个专业可能同时和多个企业开展合作,使得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很难保持时时通畅。(2)企业和学生在工学结合前的了解,目前多是通过企业宣讲会、招聘会的方式进行。这种短暂的沟通方式,使企业和学生对对方的了解都很有限,结果就会经常出现企业没有选到合适的学生,学生也没有选到心仪的企业的情况。(3)因缺乏专门的经办机构,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及时得到企业和学校的指导。这些问题最终会导致工学结合沟通渠道不畅,工业结合质量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三、促进“校企生”三方合作的对策
1.建立工学结合保障制度
工学结合若要长期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各种保障制度。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经费保障制度和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制度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并满足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需求,做到让企业得到需要的人才,让学生接受优质的教育,让学校拥有良好的育人和实习基地。
其中,经费保障制度可以(1)制定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投入保障机制;(2)由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出资,成立工学结合专项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开展工学结合活动和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地;(3)由政府制定针对工学结合合作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从政府采购、项目扶持、职工培训、税收减免优惠等方面来补偿企业,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政策保障制度可以(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工学结合注入活力;(2)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力;(3)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学结合;(4)由政府牵头,学校、企业、学生、协会等各方充分参与,制定关于工学结合的相关规定,明确校、企、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综合运用激励、约束、保障等手段,将工学结合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之内,使工学结合的合作过程更加顺畅。
2.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虽然工学结合中,“校企生”三方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但是三方也有共同的结合点———人才。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由人来完成,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更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学生接受工学结合教育,也是为了实现自己作为高等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价值。在工学结合运行中,当人才职业素质更加成熟,不仅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而且能为企业创造顾客、创造市场时,工学结合将极大地激发校、企、生三方的合作动力,建立牢不可破的基础。
(1)职业院校应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开设如企业文化与礼仪、交流与沟通、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函电写作等课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执行力及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工学结合中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更快的速度适应企业生产,达到工学结合的最佳效果。
(2)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应突出“实践”性特征。建立一个既开放、高效、灵敏反映企业需求,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体系,创设近似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在仿真环境中完成人才的大部分训练。这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方式,能使学生迅速适应企业制度文化,成为最忠诚于企业的人力资源。
(3)制定完善科学的工学结合学生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应涵盖包括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评价体系。考核要包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等多种考核指标。具体可以根据学生技能证书获取情况、项目合作打分情况、老师同学评价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endprint
3.加强对学生权益的保护
由于学生身份关系和年龄关系,其劳动环境和强度应受特定保护。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做好相关工作,保障学生的权益。(1)学校、企业及相关社会部门要按照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对参加工学结合学生的年龄、劳动场所和环境等进行审核与检查;(2)学校要与企业签订符合法律规定的合作协议,并为学生办理相关保险,确保学生每天与每周的工作时间;(3)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向学生灌输安全与自我保护理念,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相关防护设施等。
4.设立弹性学期制
弹性学期制能够迎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期”。企业的生存、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能够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当市场需求量大增时,企业就会迎来生产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企业往往可以提供更多的学生岗位、满足更多的学生需求。然而学校有条不紊的学期运行方式,往往无法满足企业在“关键期”突然出现的对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因此,学校要主动适应,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建立既具有可操作性,又符合教学规律的弹性学期制,以弹性学期制将企业、学校和学生有机结合起来,缩小工、学运行中的“时间差”。例如:学校可以改集中时间学习为分散时间学习;改传统的一年二个学期设置为一年三个学期设置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弹性学期制方式。
5.建立工学结合沟通交流平台
为使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通畅,可以通过建设工学结合交流平台的方式来解决制约工学结合的沟通交流问题,但平台需实现以下功能:
(1)对企业
要实现的功能包括:第一,能够了解工学结合的流程和相关信息;第二,能申请开展工学结合合作,发布招聘等相关信息,能上传宣讲视频、实习计划、兼职教师等信息;第三,能够查看、筛选学生简历,确认学生报名信息;第四,能够和学生、学校进行交流。
(2)对学校
要实现的功能包括:第一,能够预览并审核企业的合作申请;第二、能够收集工学结合所需企业和兼职教师的相关信息和资料;第三,能够和企业、学生开展交流。
(3)对学生
要实现的功能包括:第一、能够查看合作企业的相关情况,了解合作项目及岗位等有关信息;第二,能够向意向企业投递简历报名和接受筛选;第三,有问题可以及时和企业、学校进行沟通;第四,能够知道自己被录取等信息;第五,能够下载工学结合相关资料。
总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期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工学结合教育也进入了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工学结合教育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必须由学校、企业、学生及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并使学校、企业、学生都能在工学结合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且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也是我国工学结合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朱建军.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市场因素”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92-94
[2]宋黎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践中利益博弈的浅析[J].科技视界,2012(43):12
[3]李淑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建设[J].时代教育,2013(1)
[4]任建红.企业管理视角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教通讯,2011(10):61-63
[5]任雪浩,李长爱,吴远志.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类型及其利益协调问题的研究[J].职教论语,2010(19):78-80
[责任编辑:刘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