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研发:推进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2015-06-16文伯
文伯
5月19日,我国出台《中国制造2025》,奏响了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进军号。历史证明,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
透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日本发布《2014制造业白皮书》,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制造业的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
我们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在新一轮全球性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逐步缩小,航天航空、船舶、高速轨交、化工、风力设备、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已领居世界前列。
但是就整体科创,我国与世界强国还有较大差距,其中,研发的投入还是我国制造业的短腿。据统计,我国基础研发比例不足5%,仅是发达国家比例的四分之一;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水平。2012年各国制造业投入对比为:美国2.85%、日本3.48%、德国2.87%、法国2.24%、英国1.84%、韩国3.45%、中国居末1.60%。中国的自主创新、科创专利、知识产权还远落在世界强国的后面。
几个月前,一则新闻引起国人的极大震撼: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马桶盖!其实不只是马桶盖,还有电饭煲、电吹风、刀具等日用品,都是抢手货。那只马桶盖,抗菌,可冲洗,座圈瞬间加热,适合在所有马桶上安装使用,有相当的技术含量,中国企业即便想仿造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反衬出中国制造的短腿——缺少本土研发,创新不足,低端徘徊。同样一类产品,比如电饭煲,中国制造的大路货,售价较低,一般国内标价也只有三两百元。而在日本,一种有高科技含量的电饭煲,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糊,售价2000元人民币,因而成为中国游客抢购的目标。高端产品的高附加值显而易见。
过去中国制造,靠的是低成本、多渠道,如今人口红利殚尽,劳动力成本加大,产品低成本优势不再,性价比犹如薄冰。
市场竞争从来就是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制造业的技术竞争也同样,创新者昌,守旧者亡。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只能向隅而泣,寄人篱下,吃别人的残羹剩饭。
中国制造业产品再不研发,再不创新,前景堪忧。庆幸的是,中国制造业中不乏智者,在创新科研上令人耳目一新,光彩照人。典型的如,华为就为中国制造业树立了一根标杆。在4G大幕拉开之时,华为正迅猛发展,大有赶超三星的势头,华为终端掌门人余承东曾豪情万丈地直言:"1G看摩托罗拉,2G看诺基亚,3G看苹果和三星,4G该看华为的了。"
余承东如何能“口出狂言”呢?无疑是华为强大的研发能力。以2013年为例,华为的研发费用高达307亿元人民币,约合51亿美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12.8%。同年,三星的研发费用为14.78万亿韩元,约合144亿美元,占营业收入的6.5%。虽说三星的研发费用总额比华为高约三倍,但华为的研发投入强度却是三星的两倍。在研发团队方面,华为的研发人员比例为45%,差不多每两个员工就有一人是搞研发的,比三星的26%高出许多。2013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华为第一。
试想,如果中国的企业皆如华为般自主创新,强化研发,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之日还能远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