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推进苏区精神时代化
2015-06-16方健胡荣生谢艳宁
方健+胡荣生+谢艳宁
[摘 要] 苏区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传承苏区精神,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更需要我们推进苏区精神的时代化,把弘扬苏区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关键词] 苏区精神 中国梦 时代化
苏区精神,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的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的内核既涵盖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体现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源泉,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考验中,在苏区治党、治军、治国的伟大探索中培育形成的,凝聚着革命先辈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革命精神的孜孜探求,彰显着党的纯洁性的本质要求。
一、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1.坚定信念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坚韧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它可以让一个人超越自我,让一支军队攻无不克,让一个民族岿然屹立。苏区时期,革命斗争出现了曲折、甚至严重挫折,面对敌人的反复“围剿”,面对极为艰苦的战斗生活,面对生死抉择的两难,中国共产党带领苏区人民,抱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做到了宁死不屈,攻坚克难,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2.求真务实是苏区精神的精髓。求真务实,体现了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苏区时期,党内曾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同这种倾向做斗争,冲破本本主义的藩篱,深入苏区农村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并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依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求真务实,不断开创新局面,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3.一心为民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苏区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并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和苏区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的复杂环境中,广大苏区干部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宗旨,一心为民,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成为苏维埃政权的坚实基础。
4.清正廉洁体现了共产党的优秀品质。由于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的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极其困难。所有干部,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工作人员一律没有薪水,每人每天只发不到1角钱菜金和大半斤粮食。干部下乡或开会,必须自带干粮。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以为政清廉来严格自律,以做人民的公仆为无上光荣。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成为维系党和人民的“脐带”。
5.艰苦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苏区时期,处于战争年代,加上国民党经济封锁,物质生活异常艰苦。但是艰苦难不倒共产党人,难不倒苏区军民。不管多么艰苦,苏区军民的革命意志不仅摧不垮,反而磨炼得更加坚强,时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正因为苏区干部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拉近了同老百姓的距离,感动并温暖了驻地群众的心,苏区革命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
6.争创一流体现了苏区干部的崭新风貌。争创一流既是一种工作境界,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在中央苏区的各项建设中,广大苏区干部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争创第一的革命精神,涌现出了许多成绩优异的模范县、乡和模范工作者,表现突出的是兴国县苏区干部、党员。他们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推销公债、粮食动员、合作社运动、节约运动、生产运动和教育工作等10个方面,都成为苏区的模范,得到毛泽东的表扬。
7.无私奉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品格。为人民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由于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赢得了苏区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他们把革命当作自己的生命,当作心中无上光荣的旗帜,无私地将一切奉献给革命。在扩红运动中,到处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当红军或父子同当红军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情景。苏区人民为革命前仆后继、一往无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斗志。同时,为了支援革命战争,他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苏区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的强力支撑,苏区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正是这些红色基因,支撑了中国革命一步步地走向胜利,最终开创了一个新中国。
1.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传承苏区精神。我们不仅要登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高地,而且要登上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必须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2.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无私奉献是成就理想和事业的前提和动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辛勤耕耘,敢于创新、勇挑重担。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始终把无私奉献当作一种信念来恪守。实现中国梦,需要奉献精神,需要我们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历史的业绩。
3.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华民族之所以迎来复兴的曙光,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奋斗和埋头苦干。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是要依靠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是苏区共产党人和广大军民开拓进取、奋勇向前的内在动力。我们要秉持争创一流的信条,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胆识,以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气魄,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思路,激发发展活力,在改革中寻找出路、发掘动力,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4.清正廉洁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国梦,需要清正廉洁保驾护航。今天,虽然经济发展了、条件改善了、时代环境变化了,但当年与群众同甘共苦、患难相依的精神不能忘,克勤克俭、廉洁奉公的本色不能丢。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严守道德底线,不越党纪红线,不碰法律高压线,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只有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为我们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证,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推进苏区精神时代化,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1.推进苏区精神时代化要融入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苏区精神历久而弥新。推进苏区精神时代化,就要将苏区精神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要坚持用信仰的力量破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问题,把苏区精神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用苏区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激发前进动力,从而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推进苏区精神时代化要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要靠中国力量,坚持用奋斗精神破解信念动摇、斗志衰退的问题,坚持用奉献精神破解个人主义、贪图享受的问题,坚持用争创一流精神破解干劲不足、落实不力的问题,坚持用清正廉洁的作风来开展反腐斗争,坚持用一心为民的宗旨来巩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要发扬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精神,要把苏区精神贯彻于党的纯洁性的全过程,努力使党的纯洁性建设更好地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确保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好地体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确保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3.推进苏区精神时代化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着眼于破解现实问题,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苏区精神转化为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具体行动。推进苏区精神时代化,还要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把弘扬苏区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并推动伟大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必须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推动苏区精神时代化,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战胜新困难、实现新胜利,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最终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黄少群,赖宏.中央苏区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2).
3.余伯流.苏区精神新解读[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4).
责任编辑 吴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