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与反思

2015-06-16张纪鸽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批判英雄主义反思

摘 要:对于研究战争题材的小说的人来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个绕不开的作家,他的小说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战争题材小说要数《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它们不仅反映出海明威不同时期的战争观,也是最能反映欧美反战主题的作品。本文以《永别了,武器》为主,来分析海明威的战争观在他的小说中的体现。对于众多的读者来说,《永别了,武器》中最能明确地反映海明威的反战思想。在此之前,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似乎是“迷惘的一代”在一战后的无所适从的精神和生活状态。海明威曾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最凶残、指挥最糟糕的屠杀”[1]。经历了这场战争,尤其是对它进行反思之后,海明威对战争的态度似乎更加明确,这便是《永别了,武器》中反映出来的战争观。

关键词:批判;反思;英雄主义

一、英雄主义的消解

战争是贯穿文学史的主题之一。在西方文学的传统中,从古代的史诗,如荷马史诗、《贝奥武甫》、《罗兰之歌》等,到中世纪的传奇中,战争和战场一直是英雄的诞生之地,是成就英雄业绩的场所,譬如特洛伊的英雄。可是在海明威的小说中似乎并非如此,战场似乎成了成了逃兵这样的反英雄主义人物的聚集地。 《永别了,武器》中的弗雷德里克·亨利便是其中之一。亨利的经历如同青年时期的海明威,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入意大利军队而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前对英雄主义的渴望和对美国政府鼓吹的为正义而战的信念鼓舞着他,但是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亲眼目睹了战场的血腥,曾经的英雄主义情结土崩瓦解,甚至对正义的信念和心中的信仰也随之消失殆尽。

海明威在回忆他参战的经历时发出感慨:“我参加上次那场战争那会儿特别傻,记得当时还以为我们是主队,奥地利人是客队呢”,[2]这样的认识和美国政府的宣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战争来临之前,甚至在战争的初期,参战的年轻人对于战争的人士仍然是积极的,认为自己的参与真的会结束苦难,带来和平与正义,亨利曾这样想过,“我人在不在这儿看管车子,显然没多大关系。我本来自以为很重要,车子的保养……大多是靠我一人。”[3]但是现实是他其实没那么重要。这样的认识深深地影响着亨利,当他的朋友邀请他去找女伴消遣的时候,他也就欣然同意,对于他来说找女护士和找妓女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不可能爱她,他们都在演戏,也彼此心知肚明。对于荣誉,亨利这样描述:“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儿,我一听就害臊,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也没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是把肉拿来埋掉罢了。”[4]战争使他失去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甚至对生命、对生活的热情。除了亨利,书中不乏对其他类似的反英雄人物的描写。行军过程中,亨利看到一个看起来疲乏,并且跛着脚的士兵,交谈之后得知他跛脚是因为疝气发作,可他宁愿忍受病痛的折磨也不想接受治疗,因为病情恶化的话,他就可以待在后方。

士兵们并不是受战争影响的唯一人群,凯瑟琳·巴克莱这样的志愿救护队员也因为战争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仰,她参加志愿救护队是因为怀着对英雄主义的幻想和爱情的力量,“他一参军我就当护士。当时我很傻,想象有一天他会到我的医院来。大概是个刀伤,或是头上包着绷带,或者是肩头中了枪。总是个有趣的场面”,战争对于像凯瑟琳这样的年轻女性来说,同样是实现和见证理想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场所,可是,恋人战死之后,当她再次回忆他的死亡,她这样说:“他受的不是军刀的刺伤。人家把他炸得粉碎”,“他一死,什么都完了。”[5]当凯瑟琳像讲述一个遥远的、完全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一般平静地诉说着恋人的悲剧的时候,战争的无情和残酷毁掉的何止是人类正常的情感?生与死对他们来说就如同呼吸一般司空见惯,人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了,曾经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英雄主义的幻想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二、对生命的践踏

如果说英雄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尊严的维护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恒久理想。战争却改变了人的这种基本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毫无尊严可谈。在海明威的笔下,战场这个本该成就英雄的舞台却显得残酷、血腥而荒谬,和屠宰场并无二致。小说的主人公亨利在受伤后,被送到一个救护站,他看到的情形是“在救护站,我们一大堆受伤的人唐在救护站外面黑暗的地面上……死的人搁在一边,军医们把袖子卷到肩膀上,一身是血,活像屠夫一般。”造成战争中死伤者这种状态的正是宣传战争的正义、鼓舞着年轻人去到前线的那些人。可是在经过战争之后,曾经满腔热血的人对战争有了自己的认识。说到战争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亨利的朋友神甫认为有两种人,一种人制造战争,还有一种人因为没有组织所以没有法子阻止战争;可是他们一旦有了组织,又成了战争的制造者。世界就这样荒谬地巡回往复。几乎所有的士兵都痛恨战争,书中不止一次、不止一个人在说起战争时把它叫做“该死的战争”,在战场的感觉“像在地狱”,“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战败就更糟糕”,“即使是农民,也不见得会相信战争的。人人都憎恨这战争”,“每个国家都有统治阶层,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战争就是这样打起来的”,“他们还可以借此发财哩”,“他们太愚蠢了。他们打仗是没有目的性的,只是出于愚蠢。” 所以士兵们或者找妓女,或者喝酒,以期能短暂地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战争的荒谬和政府的宣传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一场战争不会因为是正义的就不是屠杀,只要有屠杀,就是罪恶的,就是愚蠢的。作品中的人物也处处表达着他们对战争荒谬的描述,这种对战争荒谬与残酷的描述恰恰是战争践踏人性的根源。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除了通过对战场的描述和书中人物命运的变迁来谴责战争对人性的践踏,作者独具一格的叙事方式也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改变。海明威的简练的语言和它的深刻而丰富的含义之间的关系被他自己形象地界定为“冰山理论”,冰山的隐匿于水面以下的7/8并非深不可测,它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作者和读者之间会因为表现出来的1/8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共识。因此,海明威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从来都是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承载着更加深刻的寓意,它是作者控诉战争罪恶的另一种方式。《永别了,武器》在对环境的描写中开篇,夏末早秋虽然有丰硕的果实,但人们体会到的确是落叶、光秃秃的高山、连绵不绝的秋雨:“绵绵细雨下个不停,随着冬季的来临,霍乱也跟着雨来了。不过当局设法防止,所以到末了军队里只死了七千人。” 比起死在战场上的或成堆、或单个,或者隐藏在野草丛中、或者曝露在路边身边叮满苍蝇的尸体,霍乱造成的七千人的死亡似乎不算什么了。这种仿佛在讲述着一件遥远的、和自己的命运完全不相关的事情的冷峻的笔调反映出的正是人们在战争的影响下心理上对生命价值的冷漠与疏离。

三、结语

《永别了,武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一对恋人在战争中遭遇的悲剧爱情,但是作品反映的远远超出这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战争在人的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的创伤,表现的不是某一场战争,而是战争本身如何粉碎了青年人的理想和生活目的、毁灭人的价值观,并在人们的心理上留下永久性的伤害。从更深层次来讲,战争带来的不仅是毁灭与死亡,而是人性和信仰的幻灭,是对人类文明在战争的摧残下变成一片废墟。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P168.

[2]Carlos Baker, Ernest Hemingway: A Life Stor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NY, 1969,P38.

[3]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邹清声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pp9-10.

[4] (美 ) 海明威著, 林译今译, 《永别了, 武器》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版,p 88.

[5] Ibid, pp12-13.

[6] 海明威, 《永别了, 武器》 , 邹清声译, 北京: 中国致公出版社, pp34-35

[7] Ibid, P2.

作者简介:张纪鸽(1972–),女,陕西合阳人,延安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批判英雄主义反思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