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反思

2015-06-16孙瑞鹏代玉萍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关怀鲁迅人文

孙瑞鹏 代玉萍

摘要:当前的语文课,对人文的解读,更多的人认为是德育教育,其实德育跟人文不能划等号,把人文关怀简单的理解为德育教育,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难以达到。现时代的语文教学人文关怀太少,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德育教育 人文关怀 缺失 思想性 艺术性 如今语文教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教学成效十分显著。知识始终要与思想对话,没有思想的语文课不会走得太远,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最大特点,反观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对人文的解读,更多的人认为是德育教育,其实德育跟人文不能划等号,把人文关怀简单的理解为德育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难以达到。贾书建先生认为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传授的是文化;传承的是精神;积淀的是素养;唤醒的是人性;修炼的是慧心;塑造的是人格。朱永新先生对人文的解读是:“人文,拆开来看,一个是人,一个是文。第一是关心人,关心人类的命运;第二是关心文化,关心人类的文化,关心民族的文化,关心世界文明的发展。”针对现时代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还太少。

一、语文教学中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流失过多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许多时候变成了政治教育,当然政治教育必不可少,非常重要,但不能与前者划等号,而现实把政治教育注入语文教学中,缺少理性分析,尤其是对文学形象地分析,必然是树立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一定有政治觉悟,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往往故意夸大其政治地位和文章的政治教化功能,忽视了文章本身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流于空喊口号的浮泛,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有名的《蚕妇》诗尽人皆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一读到这诗总是想起老师的满腔悲愤:“封建社会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可以说生不如死。”蚕妇是一位大胆的反封建的勇敢的英雄。在学习《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时,对范仲淹和欧阳修在政治上的失意表示出极大地同情,对他们的政绩则大加褒扬,在他们的治理之下,物阜民丰,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可谓是一首盛世凯歌。一前一后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封建社会,人民生活怎样有两重天地?这导致了教学中的自相矛盾,对于学生关于“开元盛世时的人民幸福吗?”的疑问,我们老师却不能做出解释。

如在一次批判法轮功的作文中,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只一味谩骂,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去认识邪教的危害和李洪志想颠覆国家的险恶用心。以法制国这一基本国策首先应被教师接受,人权入宪、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入宪,这充分体现了法制社会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笔者并不是夸大其辞,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不仅如此,美国9l1事件发生后,多数学生幸灾乐祸,这些在学生作文和言论中已有明显体现,对美国民众应该同情,这是人道主义关怀,是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钓鱼岛事件,中国人砸日本车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不禁让人想起了鲁迅笔下麻木而又无知的看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更加科学理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胸怀认识世界。让我们的文学作品体现出应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功能过于突出

当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功能过于突出,以鲁迅作品为例,我个人认为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不应仅仅停留在阶级斗争上,应具有时代特色,有我们现代人的解读,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不能把其仅仅作为“政治的传声筒”。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发现鲁迅的散文处处充满人文关怀,鲁迅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其细腻的感情、善良宽厚的人格、乐于助人的品质深深烙在其文学作品中;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更多的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为的是引起国人的警醒,拯救国人的灵魂。我发现,高大全不是鲁迅的真实面目,投枪和匕首也不是鲁迅作品的一切,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发现我已走近了一个真实的鲁迅,我也越来越接近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看到鲁迅的天真幼稚,看到阿长的善良、厚道、淳朴和对鲁迅深深的关爱,那如亲母般的真情让鲁迅铭记一生,并时时给阿长以母亲般的祝福,鲁迅向我们传达的是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根本看不到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发现鲁迅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快乐自由幸福始终伴随着他,即便是最严厉的老先生,戒尺也不常用,还能上树折腊梅摘蝉蜕,画绣像,鲁迅在这里接受了人生的启蒙教育,也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一点都看不到封建教育制度对童年的迫害;在《社戏》中,我们看到农民的好客、善良、厚道、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看到淳朴的民风,如水一般清澈的心灵,这怎能不勾起我们对平桥的向往,我们也看不到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在《一件小事》中,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从来没有抹去过,这件事一直在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样做人、教他自新,同时也增长他的勇气和希望。鲁迅的敢于反省和自我鞭策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德:在《孔乙己》中,我们看到作者对旧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对封建科举取仕的深刻反思。从孔乙己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懦弱、迂腐、懒惰,看到更多的是他人性的弱点和作者对他的同情,却没有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我认为,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他的散文处处体现了一个仁者的风范,他的小说和杂文流露出一个侠客的情怀。鲁迅的作品充满了侠骨与柔情。

其实,这种形而上的认识无处不在,时代变革的车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刻不容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语文教学岂能如此?“时移世易,变法宜矣。”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作品人文关怀的解读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千秋万代的大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担负起这个责任。

猜你喜欢

关怀鲁迅人文
鲁迅,好可爱一爹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鲁迅《自嘲》句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