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影响的计算方法
2015-06-16李小斌
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影响的计算方法——对教材中基因频率计算方法的质疑◆李小斌(陕西延安宝塔区第四中学)
摘要:主要对教材中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影响的计算方法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及其依据。
关键词:遗传平衡定律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一、问题来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节,第117页。内容如下:
1870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频率如下:SS10%,Ss20%,ss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第2~10年间,该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每年的基因频率是多少?请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二、对此问题的分析
笔者认为这种计算方法是错误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桦尺蠖的生活史
桦尺蠖,又名桦尺蛾,学名Biston betularia,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六足纲)鳞翅目,尺蠖蛾总科尺蠖蛾科(Geometridae)。尺蛾以幼虫过冬,4月左右随寄主复苏,然后取食嫩叶生长发育。6月左右进入化蛹期, 7月左右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只有10天左右,交配产卵后死亡。随后卵发育成幼虫取食叶肉,10月左右进入休眠。根据尺蛾生活史可以看到它的寿命是一年。
(二)自然选择的对象
因为桦尺蠖的寿命是一年,也就意味着一年后所有的桦尺蠖全部死亡,存活的是它们的后代,那么到了下一年自然选择应该作用于它们的后代,而不是上一代。
(三)教材计算的错误原因
教材中计算第2年桦尺蠖的数量时,是以第1年桦尺蠖的数量作为基数,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到第2年时,第一年的桦尺蠖已经全部死亡,不可能以它们作为计算的基数。
三、正确的算法
要正确计算第2年的数量,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被淘汰的个体有没有留下后代?多少后代?后代中各种类型比例如何?但笔者认为,在高中范围内应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进行计算,并假定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个体在繁殖前死亡而且不再产生后代,而没有被淘汰的其它个体则随机交配,且繁殖能力相同。那么第二年的算法应该如下:
参考文献:
[1]周善平,孙悦泽.女贞尺蛾的生活史与防治研究.植物保护,1990,(01):30.
[2]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