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与民本思想的异同
2015-06-16肖同明
肖同明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国度,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悠久的传承过程中不断被扬弃吸收,并得以流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古代和近代的民本思想加以批判地继承,吸取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教训。
由于所处时代和其内在的阶级属性,使得民本思想具有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维护封建统治地位。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在立足于我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扬弃,继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中的精华,摒弃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糟粕,形成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
一、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与民本思想的不同点
(一)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不同的
民本思想诞生于阶级社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浓重的阶级性。民本思想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自上而下诞生的一种思想,用于巩固统治,治理百姓。其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民本思想的核心目的是肯定和维护封建皇权,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地位。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民本思想始终没有超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意识形态的范畴。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是以人为本的群众观,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最终目标则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毛泽东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把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邓小平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2]作为各项改革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胡锦涛则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则提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四个全面”,建设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都是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核心,其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这与民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二)两者的实施主体是不同的
民本思想诞生于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历史变革时期,其传统的民本思想虽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将人民的利益置于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之上,但统治阶级把民本思想作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实质仍是要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制度,实现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其实施的主体仍为统治阶级,而不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民。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实施各项具体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
(三)两者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
民本思想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无论民主思想中包含多少劝诫统治者爱民、重民、富民的思想,其服务对象是封建统治阶级这一点永远不会变。这是由于民本思想诞生的阶级性所决定的。新时期党的执政宗旨是“以人为本”,核心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践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目的是在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前提基础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中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与民本思想的相同点
(一)坚持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无论是传统民本思想的“舟水关系”说法,还是我党坚持践行的群众路线,都体现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传统民本思想认为国家“以民为本”,认为“民贵君轻”;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则同样认为,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脱离了群众,我党的工作将无法开展。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因此,绝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二)承认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民惟邦本”的另一层意思,是承认“民”是社会和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国语·周语》中提到,周宣王即位之后,不籍千亩。虢文公曰:“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蔗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蓄殖于是乎始。”[5]其主要意义在于,承认人民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推动者,是生产社会财富的主要力量。这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党的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就没有物质财富的生产,也就没有办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是前进历史的真正的主人。我党从诞生、发展到成为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表明,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无法成就这一番伟大事业的。当下,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恐怕是难以成为现实。
三、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结合的意义
传统民本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从宏观的角度上看对整个中国历史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恢复社会经济生产和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经历两千多年的流传发展,具有独特的内涵,对于我们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是创造社会历史的现实力量,是整个人类历史前进的主体性动力。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群众史观进行如下阐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探索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将人民做为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是平等的社会主体,每个人无论是何种社会职务,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绝不存在着“三”、“六”、“九”等。所以,我们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只有这样,公平平等地对待没有登记差别的广大人民,使他们在发挥主体地位之中并共享发展成果,我们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胜利。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3.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EB/OL].新华网,2002-11-09.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5]邬国义,胡果文,李晓路.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