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以黑龙江职业学院为例
2015-06-16祝伯红
祝伯红,赵 威
(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81)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形式,是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校企合作”也是学校在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服务的平台。
它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传统办学模式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一)构成主体的多样性
校企合作是多主体的结合,即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方的、有机的结合。政府是调控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操作主体。应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操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运行环境,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最佳效果。
(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与普通职业院校相比,实施校企一体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更加强调适应市场需要,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历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是,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便于迅速转轨,一旦发现此专业人才已经供过于求,学校就会及时调整教育专业的设置。而且其开办社会急需的专业速度也比较快,更容易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三)管理过程的开放性
实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各方面的监督,会接纳到社会各方面的多种意见。参与企业涵盖了众多领域的不同人士,因此,其在决策上更有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成员的意见,整合出更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建议。
二、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高职校企合作由于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合作模式大多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以情感联络为主要手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自己的生产效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例如,企业在接纳职业院校实习期间发生的物耗能耗问题、企业商业秘密、核心技术问题、实习学生生产培训费用问题、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费用问题等,这些校企合作期间发生的实际问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不会提升。
(二)合作组织机构建设滞后
在中国,管教育与管行业企业的机构是各自独立的,不能为高职院校和企业间提供信息沟通、项目合作的管理载体。在少数地区,部分学校和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创建了相关制度,基本形成了良性运作的工作机制;但在大部分地区,多数学校和多数企业,校企合作仍表现为一种独立自主、形式多样、浅表松散型的状态,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院校内部系统支撑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由原来中专职高转型而来,尽管近年来大量引进具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一职,但在人员结构方面,还是有两种极端,教学能力强、理论基础深厚的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工程经验丰富又不具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双师队伍不够健全;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因校企合作学生有大量的企业实习时间,制度上也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等等。
而对这些现象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①是机制体制的完善问题,高职教育中实施校企合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不同产业的需求,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运行机制,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关系,建立灵活的结合机制。②是组织绩效问题,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既然是利益共同体,那么就应当是利益组织,就应当考虑是何种组织,如何实现管理绩效的问题,而这一方面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③校企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评价和服务,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作用。
三、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黑龙江职业学院积极探索“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一)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
学院建立理事会,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坚持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立会原则,制定理事会章程,搭建理事会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职责与运行办法,加强理事会组织机构的能力建设。
为实现与企业深度融合,学院依托哈南产教园,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围绕重点专业,完成9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依靠龙头骨干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
(二)以制度为支撑,形成校企合作机制
学院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利用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等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分别承担了省职教集团化办学项目、职业教育进园区项目、中高职贯通试点工作等项目。学院出台了《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将校企合作纳入到年度考核体系中。各专业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开展订单教育,合作企业有权选择毕业生。
同时,学院完善了专业建设系列制度,修订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制定了《专业发展规划》,确立了行业企业调研制度,及时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技术发展动态。
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实施过程评价机制,以《校企合作项目运行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校企合作项目建设情况考核与评价指标》为标准,对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与评价。
(三)推进校企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多元合作”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学院成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企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社会团体等。职教集团以集团章程为总的指导原则,各成员遵循“共建公用、共有共享、共生共荣”的原则,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订单教育、举行职业技能鉴定、行业培训等。
2.形成了“政府牵头、校企联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区域合作委员会模式。积极开展区域委员会建设工作,区域委员会以政府牵头,区域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汇集区域内资源,共同实施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战略,共同参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
3.形成了“融入园区、共享资源、双元育人、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进园区模式。学院启动并实施了“职业教育进园区”项目,通过“办学进园区、专业进企业、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岗位”的途径,实现了“招工与招生、员工与学生、课题与岗位、学习与实践”的双元一体,形成了政府统筹、学院和园区主导、企业承接的办学机制,破解了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难题。
4.形成了“股份制管理、公司化运营、强师育人服务三位一体”的董事会模式。学院成立了哈尔滨强牧动物疾病防治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省龙职宠物服务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均为股份制公司、是实体性企业,实行董事会管理模式。公司员工主体是学院骨干教师和专业能手。公司在保证社会服务质量的同时,接纳学生轮岗实习和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实现了师资培养、学生实习、社会服务三功能一体化。
5.形成了“企业成基地、经理为教师、员工是学生、工作即学习”的教学工厂模式。以学院的培训中心为基地建成“教学工厂”,组织酒店专业学生进入“教学工厂”工作学习。专业学生通过考核成为中心工作人员。中心管理人员为二级学院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规定培养内容。
6.形成了“店面营销、店后生产、在店顶岗、在厂培养”的前店后厂模式。学院创办了龙飞焊接设备技术服务中心、“啡尝不可”饮品店、中铁快运代办处等多个“前店后厂”模式的实训基地。基地兼具生产和实训两大功能,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管理和员工努力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7.形成了“校企共建、产学同步、教学做合一”的校中厂模式。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哈南工业新城管委会、学院、企业等共建“哈南工业新城现代制造技术产教园”。在产教园内校企共建“校中厂”和企业专家工作站,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支撑有力的合作新载体。
8.形成了“企校共建、学训共用、产学研结合”的厂中校模式。送教入企,采取建立“厂中校”和教师工作站的形式,将企业员工培训及继续教育延伸到企业生产一线,实现根据按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技术服务与研发,同时教师在企业得到锻炼,学生在企业生产中实习、就业。通过主动服务企业,真正形成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学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改革。
经过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的共同努力合作,我院校企合作在制度与机制建设、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校企合作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学院应该聚焦行业需求,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深层次校企合作保障。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张熠婷.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及方式选择[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1).
[3]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