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的文化贡献
2015-06-16◎肖超
◎ 肖 超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是我国较大的民营出版机构,其翻译出版的地理学书籍在民营出版机构中占有一定地位。
一、商务地理学译著出版概况
笔者利用周昌寿编撰的《译刊科学书籍考略》,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所编《新编中文书目:地理类》,结合艾素珍①②和邹振环③对晚清时期地理学译著的研究,对这一时期商务版地理学译著的书名、出版时间、出版数量等作了考证。经统计,商务印书馆在1897~1911年间出版了19种地理学译著。商务印书馆的地理学翻译出版工作始于1901年。这一年,商务出版了《地学讲义》和《日本地理志》两种日文地理学译著。到民国成立前,又陆续出版了《(中学)万国地志》《扬子江》《世界地理志》等地理学译著。在这19种地理学译著中,日译地理学著作有15种,占比78.95%。此外,来源于美国的地理学译著有3种,源自法国的1种。④
这一时期,广智书局、作新社、金粟斋、会文学社、通社、学部编译图书局等译书机构也出版了一批地理学译著。其中,广智书局的人文地理学译著与学部编译图书局的区域地理译著,出版数量多,品种全,形成了自己的出版特色。会文学社拥有范迪吉等知名译者。与这些专事译书的机构相比,商务印书馆的注意力集中在地理学教科书的编撰上,出版的地理学译著在数量上并不多。
二、主要著译者为归国留学生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地理学译著主要由日本翻译而来,因而作者多是日本人。据笔者统计,1897年至1911年间有15种地理学译著译自日本,排重及加上合著作者后,日本个人作者有11位,包括志贺重昂、中村五六等集体作者为日本参谋本部。此外,来自美国的作者有忻孟和谦本途,法国作者为波留。
经笔者对晚清时期商务版地理学译著第一译者的统计,翻译两种以上地理学译著的译者仅有3人,分别是王建极、奚若和张元济,这说明这一时期译著的译者较为分散。归国留学生是译著的主要译者,其中以留日学生居多。邵羲是留日学生译者中的代表。1903年,他在上海预备立宪公会兼任会刊编辑员时翻译了《地文学问答》。由《<地文学问答>译例》⑤可以看出,该书的译介与其留日经历有密切联系。留日学生通过翻译活动,传播了经日本人消化的西方地理学思想。
三、商务地理学译著出版兴起的原因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的兴起,一方面受到编译所设置这一内因的促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留日热潮的推动和地理学教育的发展。
1.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设置
在1897年建馆之初,商务印书馆只是一家专事印刷的机构。1902年,编译所的设置,使其重心转移到出版上来。经张元济举荐,蔡元培出任首任编译所所长。据蒋维乔回忆:“由蔡元培先定国文、历史、地理三种教科书之编纂体例,聘爱国学社之国文史地教员任之,蒋维乔任国文,吴丹初任历史、地理。”⑥可见,此时商务印书馆的选题环节由编译所长决定,并聘请教员编撰地理教科书。1903年,张元济接任编译所所长后,聘请蒋维乔为常任编辑员,庄俞编辑地理。半年时间,蒙学课本初稿十册编撰完毕。而后,商务印书馆“聘高凤谦为国文部主任,采合议制,先定编辑之根本计划,依此计划,审查已编成之蒙学课本”。⑦此时,商务印书馆已采用会议制来商讨选题。可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设置,尤其是张元济担任编译所长后,地理学译著的策划出版开始步入正轨。
2.留日热潮的推动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掀起了留学日本的热潮。1896年,清朝政府选派13名青年学生留学日本。以后,留日学生逐年增加,1901年274人,1903年1300人,1905年8000人,1906年竟达12000人。⑧留日学生取代传教士,成为翻译出版界的主要译者。梁启超、罗振玉、张之洞等学界和政界人士都提倡翻译日文书籍。国内也建立了多家翻译出版日文书籍的机构。熊月之以《中国译日本书目综合目录》统计资料为基础,推算了中国翻译日文书籍的数量。他认为从1896年至1911年15年间,中国翻译日文书籍至少1014种。⑨在这一时期翻译的日文书籍中,社会科学、史地类的书籍数量增大,译自日本的地理学书籍也逐渐增多。
3.地理学教育的发展
19世纪末,中国人自办的新式中小学校多单独设置了地理课程。⑩京师大学堂等高等学校也开设了舆地课程。地理教育逐步在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中开办起来。同时,政府也颁布章程,规定在地理以外的学科中设置地理课程。1902年,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预备科、政科设置中外舆地课程,中小学设置地理课程。1903年,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经、文、格致、农、商等科皆应设置地理课程,在进士馆、译学馆、师范馆等都设各种地理课程。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优级师范选科章程》,规定在以培养初级师范及中学的师资为主旨的优级师范中,设置地理课程。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广设学校。新式学堂地理课程的开设,客观上推动了地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此时,中国传统舆地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式学堂的需要,翻译日本地理教科书成为一条捷径,因而地理学翻译出版日渐兴盛。
四、商务地理学翻译出版的文化贡献
晚清时期,商务版地理学译著通常作为教科书使用,重心在于普及地理学知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增进了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国人通过阅读商务版地理学译著,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界。商务印书馆译介的《地理读本》为美国人谦本图所著,是一套游记类译著。谦本图1903年从北美出发开始游历,到非洲结束,每游历一洲就刊行一本游记。这套游记经孙毓修译述后,1908年开始出版,国内外出版时间间隔很短。《地理读本》的译介,能够让国人及时且充分地了解世界概况,保证国人对世界认识上的先进性。译著采用“中国游历员语气”,通俗易懂。同时,译本也联系了郑和下西洋等国人知晓的历史知识,紧密结合了时下国内国际形势,让国人能够身临其境地跟随谦本图游历,进而轻松地认识这个世界。
商务版地理学译著让普通民众认识到中国以外的世界,了解到世界之大。通过阅读地理译著,国人打开了眼界,认识到自身的狭隘,从而引发了中国人世界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2.促进了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发展
与明末清初的汉文西书相较,商务版地理学译著通常作为新式学堂教科书使用。其中,《东洋历史地图》和《西洋历史地图》属于《最新中等教科书》系列,《地理读本》《(中学)万国地志》《地文学》《地文学教科书》等也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使用。地理学译著的传播范围不局限于精英阶层,而是扩散到中小学生群体。
美国人忻孟所著《地文学》一书,经商务印书馆译介后即作为中学教科书使用。在翻译时,译者对原文作了一些适于国情的调整,以便普通民众阅读。由于作者是美国人,书中引证的美国资料很详细,译本中删去了与文中关系不大的附图。在标点符号上,译者“读用点,句用圈,遇专名则加点于旁”,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为了简便地理单位,译本“以喱代英厘,!代英尺,!代英寸,哩代英里”。由于中外地理单位不同,读者容易混淆,译者列出了中外地理尺度换算表,以便读者核对。清朝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教育体制产生了重大变革。《地文学》作为中学教科书使用,广大的学生读者群体保证了该书的市场需求,促使该书初版一年后就再版。为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商务印书馆译介了一些游记作为学生课外读物。《地理读本》即作为中学课外读物使用。该书体例新颖,采用了“旅行体”风格。译者孙毓修认为之前的地理课本“枯寂寡欢”,读来乏味。即便一些地理教科书采用了游记体裁,但是“作者往往未出户庭,仅集合他家之书,以己意附会之”。《地理读本》作者仍是美国名人谦本图,他学识好,写作质量也高。孙毓修将该书译介后作为教科书使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和吸收地理知识。此外,《地理读本乙编》书末还附有地图和其他地理教科书的广告,有益于学生进行延伸阅读。
商务印书馆重视译本的适读性,精心译介体裁新颖的西方地理著作,为学生提供了易于学习且不失趣味的地理教科书,传播新知。因而,这些地理学译著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发展。
3.加快了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
晚清时期西方地理学著作的译介,加快了地理学及其他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地理学译著多作为教科书使用。在使用译著作为教科书的过程中,中国教师潜移默化地吸收地理学译著中的学术思想和优良体例,从而影响了其今后的地理学教科书编撰实践。因而,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为清末新式地理学教科书的编撰提供了范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理学教科书的编撰在框架结构、知识体系和表述方式上,深受地理学译著(尤其是日本教科书译本)的影响。19世纪,西方地理学常采用数理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的三分法。在邹代钧《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学讲义》等地理教科书中可见此种分类体系。清末出版的问答式、游记体、白话文教科书,均受到西方地理学译著编写体例的启发。同时,国人编撰的地理教科书多取材于日文地理学译著。一些辑录的地理教科书,明确表示资料来源中有日本地理学著作。总之,在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地理学翻译出版的推动下,国人在地理学教科书编撰中吸收西方地理学知识,促进了中国地理学近代化。
注释:
①②艾素珍.清末自然地理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J].中国科技史料,1995(3):16-22,26-35.
③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53-406.
④ 肖超.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897~2012)[D].南京大学,2014:155~165.
⑤ 邵羲.译例[M]//邵羲.地文学问答.上海:商务印书馆,1903:1.
⑥⑦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1897~1905年)//蔡元培等.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和商务印书馆[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7.
⑧⑨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08-509.
⑩ 褚亚平等.地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