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到位了吗
2015-06-15凤山鸣
凤山鸣
坐在哪儿和怎么坐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公司通过应聘者选择座位和会场表现等行为,来录用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这种方法简便、精准、高效,花最少的精力和资金就能挑选出需要的人才,这其实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座位效应”。
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
如果留意身边人在选择座位时的表现就会发现,通常人们坐座位都有一定的规律。人们上了空的公交车后,一般都不会选第一排座位,这些位子通常到了车厢快满时才有人坐。而在一些令你感到枯燥无趣的会议上,先到的人往往都往后面坐,似乎主席台的领导看不到自己才好,最后赶到的人没得选才会坐到前面。
这些生活中看似对座位无意识的选择,无一不反应了人们内心的需求,也隐藏了很多心理原因。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也相应的不同。在大学教室里,想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大多数会坐在教室前面的位置上;反之,时常逃课或对本科目不感兴趣的人,一定选择坐在后面。法国心理学家让·切得瓦就曾对7所大学的阶梯教室里,学生所选座位的顺序做了长时间跟踪统计。他发现一直坐在教室前3排的学生心理弹性差,宽容度差,注意狭窄,学习好,办事较为谨慎,人际关系相对保守;坐在靠门比较近的一侧的人偏向务实,但进取心相对不强,处世的原则是快乐优先;坐在靠门比较远的一侧的学生比较理想化,比较压抑自我,彬彬有礼但是不主动交往;坐在中间的大部分学生偏向性比较小,容易随大流;坐在后面的学生比较被动,沉稳,不爱出风头,准时或者稍微迟一点到,和最前排的学生有一定的相似点,但是可能对人际关系较敏感。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环境、社会地位等。所以,不同人的安全距离不同,这种距离的大小,有时可以被理解成主观上想侵犯对方领域的程度,或者友好、感兴趣的程度。当两个人的安全距离存在明显差异,这时候,相互接触就不可避免会产生对抗感,严重时可能让一方觉得被侵犯了,而另一方却毫不知情。
有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3~5米,社交距离为1.2~3米。
座位的方向意味深长
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愿在陌生环境下选择背对其他人入座的。当某人选了第一排座位时,坐在背后的人会让他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看不见他们在自己背后做什么。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也是在战争中求得生存的一种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虽然现在的生活远离战争,但是这种心理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较为敏感的人,会比较喜欢坐在能够通览全局的靠后的位子,而心理相对健康的人,往往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得无所谓。
心理专家认为,乘车时,人们会先选那些与行车方向相同的靠窗位。因为与其他位子相比,更容易看清车外的环境,了解更全面的路况等信息。而坐在与行车方向相反的位子,看到的景物是出现后不断远离自己的,相比较之下,对面的那些位子更能让人有安全舒适感。而在面对面的两排空座位前,第一个乘客多会选择靠窗并与车开动方向一致的位置,第二个则选择与第一个人对角的位置,也就是离他最远的座位,这就是保持安全距离原则,即“不对面原则”。人们的选择多是由人们的心理距离决定的,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很多人都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希望别人侵犯到自己的心理安全范围,因此会尽量避开与对方较近或对视的位子。在餐厅选择座位时,靠窗的位子最早被选走也是这个道理。
坐姿透露出心理
人们传情达意除了通过语言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身体语言,坐姿即属于身体语言的一种。一旦松懈下来时,就会坐稳在椅子上,同时伸出脚显示出悠闲状。一般而言,深坐的人在精神上会占有优势,至少他希望自己居高临下。而浅坐的人坐在位置上常感不安,显示出一种屈居劣势的状态。
也有人因为紧张只敢坐在椅子的一角上,常常处于将要采取行动的紧急状态里。浅坐的人无意识中会表现出一种服从对方的心理,所以与领导同处一室切忌松散深坐,但也不要过分拘谨僵硬。根据坐姿礼仪,应至少坐满椅子的2/3,宽座沙发则至少坐1/2。
只要平时我们多花一些心思,考虑不为人注意的一些细节,就可以了解到别人没有说明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还能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舒兰摘自《莫愁·天下男人》)(责编 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