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对四个“两” 洞悉人性善恶
2014-05-30张爱军
张爱军
就故事内容而言,小说《窗》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简单;但就故事结局而言,却颇值得人们深思,“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所呈现的分明是一个关于人生、人性的哲学问题。对此,我们可以比对文中的四个“两”,与文本展开对话,一点一点地读“进”去。
两位病人
在一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里,住着两位病人,而且只有两位病人。他们有许多共同点:病情都很重,都需要静养治疗,都不被允许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地躺着。当然,他们可以谈天,事实上,他们也的确经常谈天。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每天仰坐的时间,靠窗的病人就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也就是这一点,渐渐地让不靠窗的病人心理失衡了。
两扇窗户
病房里只有一扇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靠窗的病人为不靠窗的病人描述的就是“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然而读者不要忘了,除去病房的这一扇物质形态的窗户之外,还有一扇窗,那就是开在病人心头的窗户——“心窗”。比之于病房的窗户,这一扇窗户更为重要,因为透过“心窗”,看到的是人性的善恶。从病房的窗户所看到的美景,折射的恰恰就是靠窗病人美好而善良的人性,因为他是用心、用真情来描述的;那么,“光秃秃的一堵墙”,也就烛照出不靠窗病人荒芜的心灵了,因为,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关闭、灰暗而没有阳光的。
两种心境
两个病人两种心境,两种心境善恶迥异。不靠窗的病人听着靠窗病人的生动描述,心境慢慢发生了“质”的改变: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一开始,他还“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然而“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并且,这个想法白昼困扰着他,晚上又令他彻夜难眠。于是,靠窗病人病危时,他“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人性的丑恶跃然纸上。文中没有直接描写靠窗病人的心境,但是,他所做的描述,让不靠窗的病人感觉到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从而,我们可以读出靠窗病人美好的心境、善良的人性。
两样结局
因为不靠窗病人的见死不救,靠窗病人“呼吸声也停止了”;不靠窗病人终于被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靠窗的病床上,得偿所愿。这是结局的一个层面。结局的另一个层面呢?面对“光秃秃的一堵墙”,靠窗病人为解除不靠窗病人的痛苦而编造出来的美景,让我们记住了他乐观善良、道德高尚和热爱生活的品质;不靠窗病人的见死不救,面对“光秃秃的一堵墙”时的吃惊,让我们厌恶他的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和卑劣丑恶。人性的善恶就这样含蓄而明朗地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