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治淮60a经济效益分析
2015-06-15程琨
程琨
摘 要:安徽省治淮60a水利经济效益测算以治淮40a水利经济效益计算成果为基础,通过统计年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分片抽样调查资料等,延伸测算1990至2009年计20a治淮效益。采用静态经济分析方法,实物量价格采用当年混合价,同时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作对比,测算治淮60a水利经济总效益,结果表明:总体效益投入比为8.76。
关键词:治淮;防洪;除涝;灌溉;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F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156-03
1 基本情况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也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60a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淮河治理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安徽省淮河流域涉及淮北、阜阳、亳州、宿州、六安、淮南、蚌埠、滁州、合肥、安庆等10个市及其所辖的22个区(含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和六安市叶集实验区)和30个县(市)的全部或部分。
安徽省淮河流域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产量185亿kg(1990-2004年统计数),在全省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治淮水利工程投资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地方、群众3条渠道。近年来,国内外投融资贷款成为水利工程融资的另一条途径。根据历年《安徽水利年鉴》[1]、《安徽统计年鉴》[2]等统计资料情况,本次1990-2009年治淮水利工程投资按投资渠道分为水利基建投资、水利事业费、农水补助费、专项资金及其他投入等5项;按项目划分为防洪减灾投资、除涝投资、灌溉投资和其他工程投资(包括水土保持、饮水安全、水力发电、城镇及工业供水、水产等)计4项。
根据历年《安徽水利年鉴》统计汇总,1990-2009年安徽省淮河流域水利资金共投入344.68亿元,其中水利基建投资233.78亿元,水利事业费52.36亿元,农水补助费12.65亿元,专项资金30.60亿元,其他投资15.29亿元。水利基建投资中中央及省投资175.02亿元,地方投资58.76亿元。1990-1998年安徽省淮河流域群众投劳折资共计46.98亿元。
计入群众投劳折资后,1990-2009年安徽省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总投入为391.66亿元。
其中:水利基金包括中央投资、省级投资和市县投资;水利事业费包括水利事业单位机构经费和专项经费;农水补助费主要用于排涝灌溉、人饮解困、安全饮水等;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农业发展资金、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商品粮食基地资金、节水灌溉贴息贷款、水土保持重点治理以及其他专项资金等;其他投入主要包括更新改造投资和其他投入,主要用于水土保持投资、水利发电投资、人畜饮水投资、城镇及工业供水投资、水产养殖投资等其他工程。
按工程类别分,1990-2009年安徽省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总投资391.66亿元中用于防洪工程的投入为247.61亿元;灌溉工程的投入为42.42亿元;除涝工程的投入为61.3亿元;其他工程投入40.33亿元。
1950-2009年安徽省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总投资按当年价计算为478.31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271.88亿元;灌溉工程投资65.92亿元;除涝工程的投入为76.98亿元;其他工程投入63.53亿元,详见表2。
关于当年价与2000年不变价的换算,本次根据历年安徽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推算当年价与2000年不变价的换算系数。1950年至1989年治淮40a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计算时采用为1980年不变价和当年现行价,本次按1980年不变价统一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1990年至2009年分别按当年价与2000年不变价的换算系数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
1950-2009年安徽省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总投资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769.38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49.84亿元;灌溉工程投资148.69亿元;除涝工程投资130.77亿元;其他工程投入140.08亿元,详见表3。
3 治淮工程效益
3.1 防洪工程效益
3.1.1 淮河干流防洪效益 防洪工程的效益是指防洪工程修建之后,可以减免的国民经济的损失。由于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广,计算比较复杂,有的也难以准确计算,本次防洪工程效益主要计算修建防洪工程之后可减免的洪灾面积,然后分析洪水综合经济损失单价指标,计算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
[防洪工程经济效益=19502009(减淹面积×淹没损失指标)]
其中:减淹面积为建工程前淹没面积与建工程后实淹面积之差;综合损失单价根据社会财产调查和综合损失率确定。
按当年价格计算,1990-2009年20a间淮河干流防洪效益为2 602.35亿元,其中淮北大堤防洪效益为1 504.43亿元,行蓄洪区及一般洼地防洪效益为836.57亿元,淮南、蚌埠2市城市防洪效益为261.35亿元。
3.1.2 主要支流及水库防洪效益 建国后,我省淮河的大部分支流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减免了洪灾损失,根据本域实际情况,主要计算了颍河、史河及淠河等主要支流的防洪效益。(1)减淹面积。据统计颍河流域、史河梅山水库、淠河流域等主要支流1990年以来分别实现减淹面积2.67万hm2、2.2万hm2和3.27万hm2,总计8.13万hm2。(2)防洪效益。根据减淹面积,可计算出颍河流域、史河梅山水库、淠河流域等主要支流1990年以来防洪效益分别为13.03亿元、9.10亿元和15.46亿元,实现总防洪效益37.59亿元。
3.1.3 防洪工程负效益 建国60a来,我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效益十分显著,但防洪工程浩大,水库淹没、河道整治及堤防挖压占用了不少耕地,造成减产损失,应作为防洪工程的负效益。由历年水利水电工程占地统计资料分析,我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占地主要包括水库淹没占地、堤防及河道挖压占地,按每667m2耕地粮食净产量及各年的粮食混合价格进行计算,得出我省淮河流域1990年以来防洪工程负效益为6.47亿元。
3.1.4 防洪工程净效益 1950-2009年治淮60a,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总减淹面积843.8万hm2,总效益为2 872.93亿元,防洪工程占地损失(负效益)为6.47亿元,净效益按当年现行价计为2 866.46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为3 696.98亿元。
3.2 除涝工程效益
3.2.1 除涝工程效益 按除涝工程减免的涝灾损失计算确定,即:
除涝工程效益=治理面积×治理后667m2均农业增产量×综合单价。
安徽省淮河流域除涝工程60a累计除涝面积为2 802万hm2,增产粮食503.71亿kg,按当年价格计算除涝经济效益价值量为440.64亿元。
3.2.2 除涝工程负效益 淮河流域除涝工程的河道、大中小沟挖压占地较多,在计算中,按1000m3土方挖压占地466.9m2计,占地造成的负效益主要为粮食损失,按每亩耕地粮食净产量及各年的粮食混合价格进行计算,1990-2009年20a间安徽省淮河流域除涝工程占地损失(负效益)为26.08亿元。
3.2.3 除涝工程净效益 综上所述,1950-2009年治淮60a来,安徽省淮河流域除涝净效益按当年现行价计为414.56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为653.83亿元。
3.3 灌溉工程效益 灌溉工程经济效益主要计算灌溉工程修建后比修建前的农作物增产效益,即:
[灌溉效益=实灌面积×单位面积灌溉增产量×综合单价]
(1)实灌面积。据《安徽水利年鉴》中各年实灌面积,扣除1949年的原有塘坝灌溉面积,即为历年实灌面积。60a灌溉工程累计实灌面积为4 312万hm2(1990-2009年为7 930.6万hm2)。
(2)单位面积灌溉增产量。参考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的旱粮及水稻2种作物灌与不灌的对比试验资料,分别求得2种作物灌溉后增产系数为0.23及0.33,用历年粮食正常单位面积产量乘以粮食灌溉增产系数,即得单位面积灌溉增产量。由于试验资料分析的作物减产系数是同一时期、农业技术措施相似的对比资料,因此可以不考虑效益分摊系数的计算。
(3)灌溉工程效益。综上所述,1950-2009年治淮60a来,安徽省淮河流域灌溉净效益按当年现行价计为542.33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为934.04亿元。
3.4 其他工程效益 其他工程效益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效益、水利发电工程效益、城市工业供水工程效益、人畜饮水工程效益及水产养殖工程效益等,由历年《安徽统计年鉴》和《安徽水利年鉴》查出并折算成2000年不变价,具体成果见表4。
4 经济效益分析
综上所述,按当年现行价计算,各类工程效益投入比为:防洪工程10.54,除涝工程5.39,灌溉工程8.23,其它工程5.75。总体效益投入比为8.76。
5 结语
从总体上看,建国以来我省淮河流域水利建设的宏观决策是合理的,工程是有效的,有力地支持了农业和城市用水,保障了农业、工业等的经济发展,防洪减灾、除涝灌溉增产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显著的,也是巨大的,水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水利厅.安徽水利年鉴[M].合肥,安徽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2010版).
[2]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0版).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