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育苗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2015-06-15施伟朱晨华丁建领
施伟 朱晨华 丁建领
摘 要:优质健壮的苗木是造林绿化成功的基础。该文简要介绍了杨树苗木期常见病害:叶锈病、黑斑病、斑枯病、灰斑病、叶枯病、溃疡病等的危害和识别特征、发生特点、防治方法。
关键词:杨树;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130-02
苗木是造林绿化的基础材料。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苗木是保证造林绿化成功的先决条件,优质的杨树苗木不但直接影响苗木育苗的成败,而且与造林及病虫害的发生关系密切。杨树苗木期常见病害有:叶锈病、黑斑病、斑枯病、灰斑病、叶枯病、溃疡病等。
1 杨树叶锈病
1.1 危害和识别特征 危害小苗及大树,以危害苗木、幼树为主,造成芽枯,早落叶,严重时嫩稍枯死,严重影响生长。
1.2 发生特点 病菌在树木冬芽、枝梢、落叶上越冬,春季开始发病时,在芽尖、叶面被面上产生枯黄色夏孢子堆破裂时为黄色粉状物。夏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15~20℃,温度低于10℃和超过29℃则很少萌发。秋季在病叶上可见灰褐色近圆形或多角形孢物为冬孢子堆。
1.3 防治方法 在春季杨树萌芽期,摘除病芽,随即放入袋中带出圃园,集中销毁,或在此间喷洒25%三唑酮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2 杨树黑斑病
2.1 危害和识别特征 黑斑病又名杨树褐斑病,是最常见的杨树叶部病害之一。危害苗木、幼树,也危害成年杨树,造成早落叶,有的危害某些杨树的嫩梢,形成枯梢。病菌危害叶片、叶柄、果穗、嫩梢等。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杨树黑斑病由杨生盘二孢菌引起,在青杨派杨树上,病斑主要在叶背面,在黑杨派及白杨派上叶背和叶面都产生病斑。病斑圆形,角状或不规则形,直径为1~2mm。杨盘二孢菌引起的黑斑病为褐色,近圆形或角状,病斑直径1~10mm。白杨盘二孢菌引起的黑斑病斑褐色或暗褐色,近圆形,黑斑病的病斑多连成片,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1至多个乳白色小点。嫩梢上的病斑梭形,黑褐色,长2~5mm,后开裂成溃疡斑。
2.2 发生特点 病菌在病树落叶或枝梢的病斑中越冬,翌年春季借水滴飞溅或风进行传播。病害的发生与降水量及雨天多少关系非常密切。雨量多,雨天长,湿度大,则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苗木过密的苗圃发病重;连作,土壤肥力不足,苗木衰弱的发病亦严重。
2.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杨树造林,并避免营造大面积纯林,I-69杨、I-72杨、中林115等有较强的抗病性,而I-214、北京杨、箭杆杨、小叶杨、小青杨等极易感病;合理密植,及时间伐,保持林内通风透光;在发病前喷洒40%多菌灵悬浮剂800倍液,如北京地区防治毛白杨黑斑病一般在6月上旬喷药。
3 杨树斑枯病
3.1 危害和识别特征 杨树斑枯病又称杨树褐斑病,受害植株提早落叶,幼苗生长衰弱,直到死亡。危害幼苗及成年树,在叶片上产生病斑,初为近圆形,直径0.5~1cm,后扩大为多角形,直径2~10cm,边缘深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或灰褐色,上面散生或轮生许多小黑点,为病菌的繁殖体。后期多个病斑连成大片,叶片变黄、干枯。
3.2 发生特点 病菌在病树落叶中越冬,翌年4~5月份开始借风传播。在河南,6月中下旬在毛白杨苗木上开始发病,7~9月份为发病盛期,9月份病叶开始脱落。苗木下部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高温,高湿多雨,苗木或幼林过密,发病严重。
3.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性强的杨树造林,如河北毛白杨、小叶毛白杨等;加强管理,提高树木的抗病性;在8~9月份发病盛期摘除下部叶片,既可防止病菌向上蔓延,又可通风透光;秋季清除病落叶集中销毁,减少病害侵染来源;发病初期喷洒1∶2∶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4 杨树灰斑病
4.1 危害和识别特征 幼苗及成年树均受危害,以苗期受害最重,影响生长,常形成多顶苗。危害叶片、嫩梢和大苗的茎干,在不同的部位和发病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特点:灰斑型在叶片上病斑,圆形,中心灰白色,边缘为褐色,病健交接处明显,病斑上有许多黑色小点或连片成黑绿色;黑斑型:多发生在雨后或湿度大时,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并迅速扩大成大块状黑色坏死斑,上有黑绿色霉层;枯梢型嫩梢受害,病组织很快变黑枯死,俗称“黑脖子”,其以上部分叶片全部变黑枯死,病部下面常生有许多小枝,形似多头状;肿茎溃疡型:大苗茎干受害后,病部不断产生愈伤组织,逐渐肿大,表面开裂,露出木质部,形成肿茎溃疡斑,后期上面生有小点状的繁殖体。
4.2 发生特点 病菌在病树落叶、病梢及茎干溃疡斑中越冬,翌年借雨水反溅、冲洗和气流传播。降水多、空气湿度大,发病严重,多雨年份发病重且发病早。1年生苗发病最重,幼树发病较轻,成年树发病少。不同种的杨树抗病性差异明显,黑杨派和青杨派的杂交种易感病,尤以小黑杨、小青杨、黑杨和北京杨605最易感病,黑杨派、白杨派及其杂交种发病轻或不发病。
4.3 防治方法 苗木不宜过密,夏天高温时,适当摘除下部的叶片,以利通风;及时去除苗圃周围大杨树下的萌芽,以免病菌的大量繁殖,培育幼苗时要远离大苗区;发病前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 杨树叶枯病
5.1 危害和识别特征 苗木及幼林,引起叶片早落,造成严重危害。病菌侵害叶片、嫩梢和幼茎,在叶片上产生各种形状的病斑,直径1~5mm。青杨派和黑杨派杨树叶片上的病斑为圆形,有明显轮纹状,浅褐色;白杨派杨树上的病斑初期多为近圆形,褐色,后期大多连成不规则形,并有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上均有黑褐色霉状物,嫩梢及嫩茎上的病斑凹陷,梭形,上面有绿色霉层。
5.2 发生特点 病原菌在病树落叶、芽及嫩梢、嫩茎的病斑中越冬,翌年春季借风雨传播。6月份开始发病,7~8月份为发病盛期,10月份后停止发病。高温、多雨、高湿发病严重;苗木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发病亦重。
5.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性强的杨树育苗和造林,如毛白杨、小黑杨等;加强管理,及时清除枯枝、落叶,集中销毁;发病开始前,喷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6 杨树溃疡病
6.1 危害和识别特征 是杨树的主要枝干病害之一,能危害多种杨树,幼龄树发生较严重的主要病害,从苗木、幼树、成年树均可侵害,以苗木、幼树受害严重,造成枯稍甚至枯死。春季月平均气温为18~25℃时最适宜发病。危害树干的中、下部,根颈及大树的枝条也常有病斑出现。溃疡病有多种病斑出现,最常见的是水渍状斑,圆形或近椭圆形,褐色,常有紫红色液流出,直径约1cm。秋天在一些树皮光滑的杨树(如北京杨)上产生水泡型溃疡斑,病斑与树皮同色,凸起呈泡状,内部充满树液,直径约1cm,以手压即有树液流出。幼树上有时出现长为3~4cm或更大些的大型溃疡斑,中部凹陷,有纵裂纹。危害幼树顶梢时出现枯梢型溃疡斑,首先出现不明显的灰褐色病斑,此后病斑迅速包围树干,致使上部枝梢枯死。一般的溃疡斑发生在皮层处或树梢,触及木质部,但大斑型溃疡病斑深至木质部,变为灰褐色。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为病菌的繁殖体,内有大量进行传播侵染的孢子。溃疡病斑一般第二年不再扩展,但有时在老病斑边上产生新的病斑。
6.2 发生特点 病菌在病株或其残体上越冬,借风雨进行传播。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期,华北地区3月底至4月初开始发病,5月底至6月上旬达到高峰期,第二次发病高峰期在8~9月份,秋天一般发病轻于春季。溃疡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现象,春季造林后不久,新植幼树出现的溃疡病主要是由于苗木本身带菌造成的。带菌苗木外表无病斑,苗木在移植中大量损失水分后,树势减弱,抗病能力降低,潜伏于树皮中的病菌便开始活动,出现病斑。溃疡病发生后,往往杨树腐烂病接踵而来,导致枯梢或全株枯死。杨树林与苹果园相邻时,苹果轮纹病与杨树溃疡病往往均严重发生。
6.3 防治方法 根据适地造林原则,按照造林地的生态条件选择相适应的造林树种;培育健壮苗,认真做好产地检疫,把好苗木质量关;从起苗、运输、假植到定植的全过程做好苗木保护,尽量减少水分损失;定植前侵根24h,定植后立即浇水。造林后的幼树树干喷湿5406细胞分裂素1 000倍液、赤霉素10 000~20 000倍液以促进愈伤组织形成,诱导杨树产生抗性,降低发病指数。在5~6月份和8~9月份,在树干发病部位喷药:50%带森铵水剂2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参考文献
[1]孙时轩.林木育苗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2]毛龙生,施红平.新编观赏树木栽培手册[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
[3]刘振廷.杨树团状造林及农林复合经营[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