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宁市水稻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控

2015-06-15谢新伟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兴宁市防控策略

谢新伟等

摘 要:水稻病毒病以前在兴宁市属偶发性病害,2012年起连续发生,呈上升趋势,该文根据其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提出了通过栽培和治虫防控对策。

关键词:水稻病毒病;防控策略;兴宁市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95-02

水稻病毒病是由水稻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其生长发育的重要病害,在田间主要表现为禾苗植株矮化、僵硬,初期成集团式分布,严重时甚至整田连片发生。水稻病毒病的种类较多,目前全球已知的有16种,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有11种,包括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瘤矮病、锯齿叶矮缩病、簇矮病、黄矮病、草矮病、条纹叶枯病、东格鲁病、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1]。其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水稻种植区,只有普通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等几种病害在东北稻区发生。兴宁市发生的主要有瘤矮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齿叶矮缩病,具有间歇性、局部性、爆发性等特点。2012年前这些病害在兴宁市属偶发性病害,以致农户把集团发病的误认为是不合理施用肥料或农药所致;感病早,病株全田均匀分布的,常误认为是由种子问题所致;而大面积连片发生时,不仅影响产量甚至会引发群众上访等社会问题。

1 发生特点

1.1 间歇性 水稻病毒病在该市属偶发病,在该市发生较少,鲜有记载,只有2001年晚稻,龙田镇曲塘村近20hm2水稻因受病毒早期侵染水稻,发生严重[2],此后很少发生。2012年起呈连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发生333.3hm2,2013年1 400hm2,2014年1 000hm2。

1.2 局部性 2012年至2014年兴宁市水稻种植面积22 566.6hm2以上,2014病毒病发生面积1 000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43%,其中坭陂、永和等3个乡镇占发生面积的91.3%。

1.3 扩散性 该病2012年发生333.3hm2,主要发生在坭陂镇丰岭村,此后以丰岭村为中心逐年向周围的永和、刁坊等镇村扩散。

1.4 季节性 据调查统计,2012至2014年都是晚造重于早造,早造极少或零星发生,且丛发病率低,一般田块丛发病仅为0.03%。晚造占全年发生面积的96.5%,且丛发病率高,2013年坭陂镇丰岭村0.15hm2水稻丛发病高达91.7%。

1.5 集团性 发病田块中,晚稻秧田多靠近早稻田或玉米地的,可能是因早稻收割后飞虱、叶蝉转入秧田为害所致。本田初期感病的,全田呈集团式分布;秧田期感病的,初期集团式明显,病情严重时,病株分布均匀。

2 发病规律

病毒病的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带毒昆虫数量和带毒虫源迁移时期。带毒虫源迁移越早,虫源基数越大,则发病越重。病毒在媒介昆虫体内或越冬卵内越冬,第二年带毒成虫迁入秧田和早栽本田时,成初侵染源。凡有利传毒媒介昆虫发生的条件,都是病毒病发生的有利条件之一。据观察调查,冬春干旱温暖或上年治虫不力,造成虫口基数大,以及玉米、杂草发病重的条件下,传毒媒介传播到水稻上的病毒源就多,发病就严重。

3 防控对策

水稻病毒病主要是由获毒越冬若虫在第二年春天适宜条件下羽化为成虫,从越冬场所转移或迁飞到稻田而引起发病,无毒飞虱、叶蝉等传毒虫媒通过吸食病株汁液而传病,使病情不断扩展,目前还没有直接有效的防治药剂。

水稻感染病毒病的时期,主要在秧田期和本田返青分蘖期。水稻秧苗愈幼嫩则愈易感病,发病率愈高,发病程度愈严重。其传毒媒介为稻飞虱、叶蝉等,因此只有在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等栽培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带毒虫源防控工作,生产中可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综合防治策略,实施“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治方案,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的防治关键时期。

3.1 栽培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目前虽未发现绝对抗病品种,但各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生产中,可选用抗病品种实行生育期相同或相近的品种连片种植,以减少带毒虫源相互迂回为害,同时,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

3.1.2 选好秧田位置,培育无病壮秧 水稻、玉米等感病寄主作物种植面积大、田间杂草丛生,增加了传毒昆虫的桥梁田,将利于毒源的累积。因此,秧田应远离感病稻田和玉米地,清除秧田边杂草,培育无病虫壮秧。

3.1.3 改进栽培方式,加强肥水管理 N、P、K配合施用,防止偏施N肥而致禾苗乌嫩过绿和荫蔽潮湿,利于传毒虫媒发生。生产中不要让稻田积深水;漏水田足水勤灌,干干湿湿;看苗情施肥,不偏施氮肥、不猛追肥。发病田块,要及时排水轻搁田块,利于新根发生。同时施用速效肥以恢复禾苗生长,增施P、K肥提高植株抗性。

3.2 治虫防治

3.2.1 清除毒源 田边、沟边杂草既是部分病毒的中间寄主,也是一些传毒媒虫的越冬场所,如果不清除干净杂草,将利于来年病毒病的发生。水稻收获前铲除田边和沟边杂草,消灭毒源、减少中间寄主上的带毒昆虫。冬季破坏传毒叶蝉、飞虱的越冬场所,减少传毒害虫数量。对重发区的稻田,收割时齐泥割禾,及时处理发病稻草,并清除杂草等初侵染源,为来年毒源降至最低做准备。

3.2.2 实施“治虫防病” 在秧针期和抛(插)前1~2d各施药1次,667m2用25%吡蚜酮20g(或25%剿飞50g)冲水75kg喷施,施药时秧田附近杂草亦必须同时施药。移栽后加强监测,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选用对口农药防治。

3.2.3 喷药后拔病株 在大田零星出现病株时,先施药防治,围歼带毒害虫,防止扩散传病,然后拔除病株,带出田外处理或深埋田内,消灭病源,控制蔓延。拔除后补上无病株,保证全苗。拔除病株较多时,需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加施速效肥,促进稻株生长,减少产量损失。

参考文献

[1]李莉.王凯学.王华生,等.几种常见水稻病毒病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要点[J].广西农学报,2010,12.

[2]石坤华.水稻瘤矮病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3,3.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兴宁市防控策略
王衍诗率队赴兴宁市调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
数学竞赛中的集合与函数问题
论“破窗理论”及其在环境犯罪防控中的应用
牛羊规模养殖场的疫病防控措施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与防控策略初探
传染病SEIQR模型在肺结核病防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