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015-06-15刘成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精神家园交融

刘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深刻阐明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同时,提出了党对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阐述、新论断、新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丰富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内涵作出“八个坚持”的新概括,丰富了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八个坚持”涵盖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依法治国等方面。通过这“八个坚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关键是坚持这条正确道路不动摇。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着一个国家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始终致力于保障各族群众共同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始终致力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在文化上始终致力于发展民族地区科教文卫事业。可以说,同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成功的。

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信是做好一切民族工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论断和科学总结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集中回答了事关民族工作全局最核心、最根本的道路问题,是对我们党民族工作经验的丰富和发展。民族工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动摇,不偏移。我们一定要增强道路自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的新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我们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这些重要论述,丰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明确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方向和原则。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毫不动摇地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这一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要求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为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民族因素,又包含区域因素。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做到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统一,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与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相统一,促进区域内全体群众共同富裕和重点帮助相对贫困地区相统一。

三、深刻阐明民族平等是立国的根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歧视,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引导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重要论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又明确了新时期坚持民族平等的时代内涵。

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均衡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民族平等上是彻底的、真实的。当前,我国民族平等的基础是扎实的,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民族平等的科学内涵,切实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前提是切实尊重民族差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文化差异是最重要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则是文化差异的最直接表现。我们要设身处地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感情,尊重不同的民俗习惯,坚决反对和消除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要逐步缩小发展差距,让各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一律平等。要坚决贯彻民族平等政策,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四、提出了“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关键是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刻认识到各族人民血脉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观点,指出:“交融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消灭哪个民族,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总的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留下了很多佳话。新中国成立后,十万大军拓新疆,八千湘女进新疆,三千孤儿入内蒙,事迹感人肺腑。改革开放后,各民族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出现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全国统一市场的形式、地区封闭的打破、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增多,会极大地促进各民族的交融,这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战略举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要正确认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这个过程是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不是人为的,是各民族在自觉、自愿、自主的基础上,优点长处共享,取长补短。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我们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而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行。

五、提出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关系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宣示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搞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四个认同”的重要观点,他说:“要通过政策创新和完善,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他还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民族就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四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我们一定要把全部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建各民族共有美好精神家园上来。

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讲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些弘扬和保护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观点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引导各族群众在生活中互帮互助互让,在文化上互学互鉴互赏,在发展中互促并进共融,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六、提出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跃式发展”。“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既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这些重要论断揭示了民族地区发展规律,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决心。现在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不要求全国一个标准、统一划线,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基本要求,少数民族不能落伍、民族地区不能掉队。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我们一定要让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过上小康生活,这也是我们国家实现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要紧扣民生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七、提出了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要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巩固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路径和保障。

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和法律尊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坚持维护民族平等,巩固民族团结的体制机制,办法措施用法律制度确定下来,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力保障了各民族平等权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的顺利实施。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精神,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律和法治框架内开展民族工作。要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要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懂得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要大力推进人本执法,在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违法事件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心理差异,努力做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精神家园交融
失乐园
失乐园
真美
交融的独特优雅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完善
历史的抉择: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我们盼望已久的大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