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生激励机制的构建

2015-06-15高平发刘笑

关键词: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研究生

高平发 刘笑

[摘要] 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的双方形成的主观约定,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以期望为核心内容的权利与义务。心理契约理论运用于研究生激励机制中能解决研究生群体差异大、激励方式单一、教育方式僵化等问题。通过心理契约理论建立的激励机制,能持续保持研究生的期望值,密切研究生和导师、学校的联系,增强研究生的归属感,提升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研究生激励机制构建中,要以心理契约理论为基础,分层次地运用心理契约等要素,通过建立、调整、实现心理契约,分阶段构建研究生激励机制。

[关键词] 心理契约;研究生;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2-0108-05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效的激励机制能促进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激发研究生主体的创新潜力,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在动力。在研究生激励机制中引入并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在激励过程中加强人性化思考,对于解决研究生培养中的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对探索研究生教育的规律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契约分析

心理契约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Schein在20世纪 60 年代提出来的,80年代后逐渐受到重视。Schein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1]。该定义可以表述为:组织的发展(成长)与员工个体之间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书面的契约形式予以确认,同时也因为他们之间的配合是动态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组织和员工个体之间依然能找到各自的决策的“结合点”。心理契约所体现的是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主观愿望、心理需求,以及对对方应然取向的一种期望假设与主观约定的自我设定。这种结合点是发自心里的,如同一纸契约一样得以规范并发挥作用。反过来说心理契约若没有形成或者遭到了破坏,将导致员工个体对组织失去信任,不能很好地为组织服务,严重的话将危及组织的正常运转。

契约的本质就是相互双方在彼此权利与义务之间认知而达成的合作意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契约理论也是一种关系理论。作为契约的一种,心理契约是非正式的、内隐的、不成文的,广泛存在于个人、群体和组织不同层面之间。与其他商业契约不同,它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或者经过实践的检验,而不是一种短期的约定,这种约定一旦形成,将长期发挥作用,不会因为个体的改变而改变。

以往对心理契约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社会经济和管理领域,实际上人们已经在关注不同领域中存在的心理契约关系。心理契约也存在于德育工作中。“德育中的心理契约关系是指德育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彼此期待的主观信念,是德育双方相互期望的集合。”[2]心理契约具有教育性、非功利性、情感性和平等性等特征,是德育主体在道德水平基础上形成的对道德信念和道德期待的反映。就教育性而言,心理契约关注和期待的是主体知识结构水平、道德层次的提高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同时,契约关系的教育性和非功利性的实现要以它突出的情感激励机制为动力实现道德定位。在契约的相互关系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双方不是雇主与雇员那样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等级,而是追求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共同体”。

心理契约同样存在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心理契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表现在于,学校和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发展期望是有规划的,并通过各种措施满足他们的发展,而每个研究生也按照研究生导师和学校的要求全力达到这种期望。它反映了研究生教育本体的面貌,是教育关系双方相互的集合,体现了教育的双方所期待的主观信念。

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以期望为核心作用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基于人才培养和研究生人格发展而确立的。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双方已经达成了“尊其师,信其道”的理念,建立了彼此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不断增强个人责任意识,能使师生间的心理契约关系长期存在。师生之间的开放性使得实际的心理契约存在于师生之间,而不是靠技术或单纯的制度来促成与维持的。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月

第31卷第2期高平发,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生激励机制的构建

二、从心理契约角度构建研究生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点要求实现教育主体的心理满足

1.思想较为成熟

一般来说,研究生的年龄在22~28周岁,与本科生相比,他们思想比较成熟,独立性较强,人格趋于稳定。经过本科教育,他们经历了一定的实践锻炼,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研究生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比较固定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本科生,他们能根据所遇到的情况客观地思考和看待人生和社会问题,日常行为体现出自信、独立的特点,这为发挥心理契约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自主性较强

研究生的学习特点是以研究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行为自主,其时间也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研究生的时间表不具有统一性,学习、活动的时间和场所都较为灵活,与学院、学校的联系并不紧密。研究生主管部门和学院要认真研究研究生教育中可能形成的心理契约内容,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作用。

3.个性化明显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个性化比较明显。研究生的生源情况比本科生复杂,年龄、阅历差别较大,教育背景更为多样化。研究生阶段,一般来说其世界观、价值观等已比较成型,对待事物的看法也是多元化的。个体需求比较多,个性化要求高。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具体需求,尤其是研究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其真实想法。

4.思维更为活跃

研究生已具备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研究生群体在面对事物时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固守藩篱。因此,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研究生更乐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倾向于通过合理的渠道反映自己的看法。因此,研究生管理需要多种科学的方法多管齐下,才能发挥预期效果。

(二)现有研究生激励机制存在不足

1. 现有激励机制较为固化

当前研究生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两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对研究生而言,主要侧重于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学术诚信教育等。尽管这在研究生教育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评价标准较为模糊,成效也具有潜在性,对研究生的吸引力不足。从日常管理方面看,其在规范和约束研究生的日常行为方面能够发挥出一定的功效,但规章制度从其制定到实施,常常面对诸多挑战。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普遍机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时间价值,但根据新时期研究生的普遍特点和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有必要引入新的激励机制与其融合,以便发挥研究生教育的最大功效。

2. 现有激励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对于研究生的激励方式一般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各类奖学金、研究生助研津贴等形式;精神激励一般为荣誉、表扬、工作认可等方式。二者并行,构成研究生激励机制的主体。而根据研究生的自身特点,以上激励方式未必能够全面满足其需求,因此需要寻求更多的激励载体,全面立体地对研究生进行激励。

(三)心理契约理论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激励功能

如前所述,心理契约运用于研究生教育中,是教育双方基于人才培养和研究生人格发展而确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构建研究生激励机制上,心理契约有如下功能:

1. 建立和保持研究生的动态期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而每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了以后,就会为满足较高一级的需求而努力。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习水平和学术层次,其需求和期望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因此,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可以时刻让研究生保持需求被满足和为满足新的需求而进行努力的状态,从而将该理论用于研究生的激励机制中。

2. 密切研究生与导师、学校的关系

由于研究生个体差异大、自主性较强,其日常学习、生活等不具有统一性,所以经常被学校统一的日常管理“边缘化”。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契约双方可以是研究生与导师、研究生与学校等,双方时刻处于一种期待与被期待、隐性要求与被要求的关系,这可使研究生与导师、研究生与学校等关系更为密切。

3. 提高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因研究生阶段个体时间较为充裕和自由,因此常会出现求学懈怠现象。将研究生纳入心理契约关系中,可以时刻激发其学习动机和科研动力,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生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般来说,心理契约的过程可分为建立、调整和实现三个阶段。[3]在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构建研究生激励机制时,要分阶段构建,将心理契约分层次地运用在研究生激励机制构建中。

(一)明确双方期望,建立有效的心理契约

1.形成心理契约

要从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迎新工作和入学教育等环节,抓住时机进行“心理契约”的有效创建。从招生工作开始,要向学生客观地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学科专业的基本情况;在研究生迎新工作和入学教育中,在召开新生会议时将本学科的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就业状况、学校发展前景等告诉学生,让学生对学校和学科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4]通过与导师的交流,让导师对研究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教育背景、心理状况等能有基本的了解。这样,在双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与导师有针对性地形成适当的心理契约。

2.细化心理契约

要通过座谈会、课题组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进一步细化心理契约。通过对导师的学术道德、具体课题、研究方向、研究理路的了解,研究生对导师会建立心理契约;通过对学生的自身定位、研究兴趣、思维方式、个体专长等方面信息的掌握,导师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契约的细化,包括对其研究课题和科研方向的建议、研究方法的提供、研究经费的支持等。如此,为进一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良好基础,并为师生间良好的沟通提供渠道。同时,加强课题组内部的交流,可以发挥同一师门学生的传帮带的作用,发挥高年级研究生的作用,使研究生尽快融入导师的团队,提升研究生的归属感,建立有效的心理契约,打造坚固的“师生团队”。

3.稳固心理契约

(1)创设学术环境

基于研究生对学校、导师和课题组的了解和学校方面对学生信息的掌握,学校、导师应为研究生创设适当的学术环境。学术环境包括硬件设施和学术文化氛围,包括住宿条件、教学条件、科研条件、培训机会、学术交流等方面,学校、导师要在这些方面尽最大可能提供条件。同时,研究生要将阶段性的成果及时进行反馈,导师和学校要对研究生取得的成绩及时进行认可,调动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其自信心,为下一阶段心理契约的调整奠定良好基础。[5]

(2)进行人生规划

要通过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让研究生了解自己,做好人生规划。学校要为研究生提供多种就业渠道,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使研究生的奋斗目标与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达成心理契约。运用朋辈教育,将以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学术生涯予以展示,加强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自信,有利于其建立较高层次的心理预期,进而更加稳固与学校达成的心理契约。

4.保障心理契约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从物质、精神两方面进行推进,采取科学、积极的激励方式来保证研究生心理契约的形成。

(1)物质层面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使其生活上有安全保障,通过建立并完善平等、公正的评优评奖制度,使研究生通过奖助学金制度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目前,对研究生的物质激励包括奖学金、助学金、“三助”津贴等,要通过基本的奖助学金制度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不断满足其物质文化需要,使其无后顾之忧。

(2)精神层面

精神层面的需求是更高层次的需求,物质方面的激励是暂时的,只有精神层面的激励才能给研究生更为持久的激励,而这种持久有效的激励正是维护心理契约所必需的。第一,对研究生的管理采用精神激励。在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人格,让其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同时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情感关怀,让其感受到他是团体中的一分子。通过尊重和情感关怀,让研究生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产生责任感和归属感。第二,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建立平等的工作环境。平等的工作环境可以使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打成一片,拉近导师与研究生的距离,平时研究生导师要创造更多的条件与研究生在一起活动,加深感情,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第三,建立健全心理服务体系。当前,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爱情人际方面的压力被称为研究生阶段的“三大压力”,“三大压力”的共同作用使研究生承受较重的心理负担,部分研究生心理变得越来越脆弱,出现了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因此,学校有必要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6]

(二)调整预期偏差,动态平衡心理契约

从心理契约的建立到完成,其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当契约双方的预期产生了偏差时,如果不能够恰当处理,则可能会出现契约失效、终止的情况。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在心理契约形成之后,要随时进行观察、评价和调整,对预期没有实现的要及时加以关注,同时要不断发现新产生的期望,契约双方要保持动态平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 调整预期

心理契约是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原则的基础上的一种契约。当发现导师的课题不适合研究生的思维习惯和研究水平时,师生要及时进行沟通,导师要理解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倾向和能力范围,研究生也要进一步以此作为学习和取得学术进步的机会向导师求教。而在沟通之后如果仍不能达成一致,双方就要调整预期。导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预期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同时研究生也要适时调整自身的研究方式,摆脱固有思维的障碍,不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治学,努力使个人学术水平得到最大提升。

2. 调整路径

研究生与导师、学校有着共同的目标。当个人期望、个人要求与学校、导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时,心理契约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而这种可能性是普遍的;当心理契约阶段性地出现了偏差,尤其是在细节处出现了分歧时,最合适的方式就是调整解决路径,而不是调整大方向。这需要导师提供多种研究思路,更需要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研究积极性,扩充知识,改变研究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仍需要契约双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了解对方的意图和方式,达成契约。只要不断探索,就可能实现契约双方的共同目标。而研究生在被激励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激励,将其内化为自身研究的动力,将激励机制长效化。

3. 调整机制

就目前而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管理方式均有自身明显的缺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心理契约理论便成为第三种模式来处理学校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首先,从教育的主体来说,心理契约可以持续保持研究生的期望张力,因为研究生在求学过程中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从而起到激励作用。其次,心理契约可以维持研究生与学校的良性沟通。[7]研究生教育是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模式需要通过良好的情感交流和对未来价值的认可才能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共同信念。这种心理契约一旦得以维持,良好的沟通也就随之建立,能使研究生和学校一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再次,心理契约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将研究生与学校融合在一起。研究生的期望和学校的组织期望之间是互惠互利的,这些期望如果同时被满足,就会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信任感增强,进而形成新的期望。 而合理的心理契约一旦形成,能使双方凝聚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使组织目标和个人需要一体化,从而既满足个人的需求,又符合组织的整体利益。

(三)构建和谐机制,全面实现心理契约

实现师生间和谐的心理契约可以从研究生、导师、学校等几个方面推进:

1. 构建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在民主、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师生交往活动。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下,研究生不再是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而是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导师要主动关爱研究生,了解他们的最新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研究生要积极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探讨,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学习、科研任务,主动与导师进行学术交流。

2. 研究生要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研究生应端正思想,准确为自己定位,不能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预期规划应在合理的范围内。要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自我服务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在自我认识以及与导师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

3. 导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并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差异

研究生导师要在不断充实、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学术修养、指导能力,力争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同时,导师要恪守导师职业道德,身体力行给研究生树立榜样,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感,并应尊重研究生的个性。

4. 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教育主客体心理契约的存在方式和实现程度。建设和谐校园是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举措,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8]学校要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念,促使学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共同遵守诚信,信守契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使研究生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把校园的主体——学生放在首位,承认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重视他们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产生责任感和归属感。学校还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心理契约在关系理论中不仅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责任,建立和谐的心理契约是增强凝聚力、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根本,这种契约关系一旦达成共识,就成为双方的一种责任,从彼此互动的关系中,人们会无形获益。研究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从教育中得到满足感,进而产生学习热情、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学校、与导师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激励机制是心理互动最有效的形式,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正龙,沈建华,朱晨海.心理契约:概念、理论模型以及最新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456458.

[2] 张澜,王姝.心理契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44.

[3] 田海洋.网络德育心理机制初探——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5557.

[4] 李春根,夏珺,应丽.构建和谐心理契约 促成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共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5154.

[5] 吴继锋.以文化校园理念为先导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9294.

[6] 金星,苏秋菊.关于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2):107108.

[7] 旷勇.心理契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J].长沙大学学报,2006(1):117119.

[8] 赵永新. 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多维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7980.

[责任编辑:赵玲]

猜你喜欢

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研究生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心理契约破裂与酒店员工离职意向的相关研究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