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康时期提升中国人幸福感途径研究

2015-06-15于翠萍

关键词:途径

[摘要]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驱动力。然而在目前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的中国,多数人的幸福感并没有与GDP的增长速度同步上升甚至有所下降。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因此,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应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公众的幸福感;二是民众自己要通过自我调适来提升幸福感。

[关键词] 小康时期;中国人幸福感;途径

[中图分类号]C913;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2-0042-07

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辞海》将幸福定义为,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幸福感不是一种短暂的情绪体验,而是指人内心中较为稳定、持续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是一种内在的长久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对自己生命质量的自我评价的界定,是对个体生活状态的全面积极肯定。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驱动力。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据2012年4月5日联合国首次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国内地排名仅居第112位,说明大多数中国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GDP的增加而提升,甚至有些下降。根据一些研究成果,总的说来,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可分为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因而幸福感的高低,可从个人体验层面及社会层面两个维度来衡量,但更需关注的是社会层面,特别是从政府治理角度。因此,笔者认为,小康时期提升中国人幸福感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升公众的幸福感;二是民众自己要通过自我调适来提升幸福感。

一、政府应采取多种途径提升公众的幸福感

1.继续发展经济,通过提高个人收入水平从而提升大众的幸福感。一般情况下,中国民众普遍认为收入是个人能力与价值的体现,因而收入是影响公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的幸福感存在着正向的相关性。从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得知,收入增加会扩张生产可能性和预算线的边界,使消费者到达更高的效用无差异曲线,因而能获得更高的满足程度。国际社会科学界近30年的探索似乎正在修改下面这个看似颠扑不破的结论:人们在收入水平低的时候,财富的增长的确能够带来幸福感的提高;而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就越来越小,而且物质生活的改善也不一定带来精神生活的改善,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精神生活恶化的可能。但从整个时间维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有新的期待,那么,继续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人们幸福感降低的问题,新的财富收入等级的提升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并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其原因在于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安全感加强,因而幸福感较高。因此,我们重视幸福指数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失业率等其他指标。恰恰相反,为了提高幸福指数,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拥有财富不一定就拥有幸福,但是没有财富,生活在贫困中,是一定没有幸福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言,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成员贫穷而又悲惨,这个社会就谈不上繁荣幸福。[1]作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的中宏保险于2010年发起的调查历时2个月,覆盖中国10个省区的35个城市,共有十万人参与。根据这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的调查报告,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满意,近70%的受访者认为经济收入对家庭幸福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虽已进入小康时期,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还处于经济收入较低阶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何况目前的中国仍然存在四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城市“蚁族”)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应继续致力于发展经济,提高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以提高全民整体幸福感。

2.推进民主政治,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幸福是人的终极价值追求。社会富裕程度越高,就越依靠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一国公民的幸福指数和一个国家的经济指标、社会安定以及内心“淡定”相关,也和民主政治环境相关。我们关注民生,以民为本,不仅要解决老百姓的穿衣、吃饭、上学、住房问题,还要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推进民主建设进程,这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也是增强公众幸福感的重要举措。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司法不公、政治腐败的社会里,民众将会有一种精神充实、心灵自由的幸福。前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4月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的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这番话,深刻地点明了民主政治之于民众幸福的意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月

第31卷第2期于翠萍:小康时期提升中国人幸福感途径研究

让人民生活得幸福而有尊严,需要政府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首先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各种职能,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亚当·斯密认为,公平、正义是“支撑整个(社会)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被移走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宏伟巨大的建筑物必然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2]。其次要发展基层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就是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这就需要发展基层民主,从而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并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其三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尊重和保障人权,避免诸如因强拆而以死抗争悲剧事件的发生。其四要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政府应特别关注发展机会的创造,鼓励人人奋斗。如果每个公民都能根据自身条件获得发展机会,并通过努力使自身的能力、价值得到体现,那么幸福的底座就会不断被抬高。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中国梦”的时候,强调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只有如此,公众的活力、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幸福感才能得以提高。

通过上述途径可以为国民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生活环境。政治民主化的加强,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安全感,从而提升其幸福感。

3.强化文化建设,给民众营造一个心灵的家园。文化和国计民生似乎没有直接关系,但与民族的性格、言语、思想、意识和精神直接关联,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加坡由于长久以来一直致力于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建设,从而使自己的人民幸福而快乐。这说明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民族至关重要。加强文化建设,可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倡导以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为引导,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会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老百姓生活在其中会感受到精神的充实、心灵的宁静,感受到幸福。相反,一个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则会使人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过分沉溺于物质享受,心灵无处安放,感到苦闷、空虚乃至绝望。

其次,要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续发展五千年,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主体性、坚韧性、包容性和同化力,是具有极高的普世价值的优秀文化,因此,要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广泛的传播。当孔子学院建立于世界各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诸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极大地影响世界各国民众之时,国人的自豪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再次,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是当前整个文化艺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办班培训,可造就一大批文艺骨干,通过他们开展健康有序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品格、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彰显国民整体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时代精神风貌。

最后,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加强网络文明建设非常必要。政府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倡导文明办网,传播弘扬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品位的作品,满足网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倡导文明上网,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素质,进行健康有益的网络表达和互动;加强对网络的行政监管,对网上各种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顿;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热点。把互联网建成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精神文明,给民众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和一个心灵的家园,从而增强民众的幸福感。

4.推进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提升百姓幸福感的重要基础。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与民众的幸福感密切相关。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表明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发展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关注人民的感受,将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作为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幸福感、尊严这样的心理感受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当我们把幸福作为指标重新审视和衡量整个社会时,就会发现事关民生的许多方面在影响着国民的幸福感: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食品不安全等构成百姓痛苦的关键,还有失业状况日趋严峻,社会阶层之间不平等现象加剧,贫富两极分化得不到改善,文、教、卫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服务分配严重不公等。所以政府目前在改善民生方面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缩小收入分配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缩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无疑是增加公众幸福感的关键一环。实证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更多地依赖于相对收入而不是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差距扩大,会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水平。马克思说过:“一个房子不管是大还是小,只要周围的房子差不多,每一个房子的居住者都会感到很满意。但是,如果在小房子旁边盖起了一座宫殿,那么它就会立即显得破落不堪。”[4]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民众都是低收入低待遇,没有攀比性,而目前社会财富分配却出现了严重的不均。早在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就已超过04的警戒线,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当财富逐渐向少数人集中时,普通大众的被剥夺感日渐强烈,再加之受越来越频繁和无底线的炫富行为的刺激,奉行了几千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人们当然不会感到幸福。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使之处于合理范围,避免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是提高社会幸福感的有效手段。因此,政府应多管齐下。首先,要通过完善分配机制,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缩小相对收入差距。一方面要健全税收制度,加强对收入的税收调节,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累进税等,对高收入群体进行必要的限高,适当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从而缩小人们在显性消费上的差距,降低由攀比效应带来的幸福损失。另一方面,发挥公共财政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如教育、医疗等),大力发展社会公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事业。[5]其次,政府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绝对收入,并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再次,促进先富与后富政策得到较完整有效的落实,让先富起来的真正带动其他人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再其次,政府要把 “初次分配体现公平”的政策切实落实到位,从而使老百姓不仅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使广大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最后,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防止部分人投机钻营,要在经济领域进行平等的竞争,防止某些部门或行业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可有效缓解贫富差距从而提高民众的幸福感。

(2)政府应调控房价以减轻民众的压力。中国的房价在2003年左右触底之后,开始长达10年的上涨,房价之高使得好多中国人买不起房。中国卫生部门公布说,中国2400万人有精神抑郁症,原因就是买不起房[6],即使买了房的家庭也感到痛苦,因为房贷的压力让幸福感大打折扣,“安居乐业”这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难以实现。政府为了实现“让居者有其屋” 这一让老百姓感觉最起码幸福的目标,应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抑制房价不合理增长,以便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买得起房,减轻各阶层的房贷压力;并继续加强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根据“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建设保障房规模将达到3600万套,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中央已把该任务的完成提到“德政工程”的高度,中央也会为地方任务的完成创造多种有利条件,该目标的实现将大大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3)严把食品安全关,确保广大群众都能吃上放心的安全健康的食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更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和民族的兴旺昌盛。而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一直存在,如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苏丹红、塑化剂、瘦肉精、地沟油等触目惊心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当人们感慨“还有什么东西能吃时”,很难想象民众还能感觉到幸福。

加强食品安全,首先需要大力建设社会道德诚信体系,因为食品安全罪恶链的直接根源是那些主体责任意识差、道德诚信缺失、单一逐利的“第一责任人”的违法背信的不良企业,而社会道德诚信体系的确立,可以提高生产者的诚信道德责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生产有质量问题的食品,从源头上杜绝问题食品的发生。其次要建立健全食品监管体系。根据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看出,中国相关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存在着缺陷漏洞,因此需要立法部门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完善健全食品安全法,以此为准绳,重典治乱,加大惩处力度,提高生产者违法犯罪的代价和成本,对违法犯罪分子真正起到威慑作用,同时需要执法部门的强力、严厉的执法。只有通过法律手段,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施加更大的压力,通过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上的监管,才能为食品安全构筑坚实有力的法律屏障。从深层次分析,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监管即多头管理的模式,不利于监管职权之间的协调,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容易造成执法部门相互推诿,这就需要多部门管理的沟通和协调,或者出台统一的专门的管理办法将其纳入严格的管理体系以填补监管漏洞,或者通过改革像先进的西方国家那样对食品监管一条龙管到位。另外,中国的检测技术和标准现在也已滞后,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民众可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从而为其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

(4)降低社会就业压力。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势一直很严峻,就业难成为当前社会的焦点话题之一。研究显示,工作与人们经济上的安全感、职业上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相关,从而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就业可以说是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7]。

我们从目前的社会形势中非常清晰地看到,有着稳定的职业且压力较小者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文教卫研究单位、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其幸福指数都较高,而就业压力大的“其他”类人员(包括下岗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农民工、农民群体)处在弱势和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的幸福指数远远低于上述群体。对此,政府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推动经济发展、扩大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和促进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及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的促进就业机制,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减少裁员、吸纳新的劳动力。第二,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失业下岗人员进行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创业能力从而再就业。第三,对就业困难群体加强就业培训,如对在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未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等进行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以培训增强就业。第四,加大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从而促进就业,并应尽快建立各项促进就业的专项资金,如加大政府对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卫生等公益事业的开发性资金的投入,可直接对城镇失业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第五,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用人信息网络库,随时为失业者提供国家就业计划、政府就业指导、企业招工、专家职业分析、心理咨询、培训服务、推荐工作岗位、申请失业补助等各种就业信息咨询,以降低就业成本,有效扩大就业。第六,继续加大对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信息管理服务机制,顺畅就业渠道;组织大学生继续深造和接受技能培训;为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如提供无息贷款等,帮助贫困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倡导毕业生到西部地区支教,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等等。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结果是社会保障跟不上,没有稳定的保障,人们缺少安全感,幸福感会大大降低。因此,提升国民幸福感需要政府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第一,国务院已决定在全国范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并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这是开创性的重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标志着中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正在逐步建立起来。第二,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应该着力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改善医院的服务与管理,使各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措施落到实处。第三,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搞好弱势群体救助。为此,中央要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地方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以上方面的支出。

总之,政府要不遗余力高度关注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抓。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5.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让民众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而得到最基本的幸福。很多幸福的体验来自于人与自然的完美协调,但在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8],特别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性剥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剥夺了自己的幸福感。如果保持目前的污染水平,到2020年,中国的GDP翻两番时,污染总量也会翻两番。所以我们的经济增长着,但人们并不幸福快乐。

面对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需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环保教育。针对目前中国公民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的缺乏,政府需要加强该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成为环保的积极参与者,使广大民众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提倡低碳生活等,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制定完善法律,保障生态建设的有效落实。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相关制度缺乏,体制机制不合理,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及其相应的法制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硬条件。除了立法保障,必须同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否则法律会成为一纸空文。

(3)加大生态投入力度。政府决策中对生态环境直接投资不够,因此需要政府对此进行政策性倾斜,不仅要加大投入,而且还要改变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鼓励、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4)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转变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如改造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推广绿色GDP考核机制,改变传统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环境成本和长远利益的传统绩效考核机制等,从而促进中国生态文明的改善。

除上述措施外,政府还要加强教育引导,从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入手,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如培养积极品质,它能促使一个人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从而拥有快乐和幸福;加强人文关怀,引导人们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重视心理疏导,引导民众正确认识自身幸福。这就需要政府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从而花费最小的代价增加全社会的幸福感。这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必须充分地重视对社会心理的把握、研究和引导,从而使每一个普通百姓都拥有幸福进而增加全社会的幸福!

二、民众通过自我调节提高幸福感

幸福与否并不是赚钱时的快乐,花钱时的痛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例如身体、工作、婚姻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同时与个人对生活的认识也有很大关系。美国知名作家威尔·鲍温在《你可以幸福》中指出:“幸福事关我们的生活品质,可以不富有,可以不旅行、不买奢侈品,但不能不关注内心的幸福。幸福是一种遍布在生命之中满足的感受,而要想获得满足,是要讲求方法的。”这说明幸福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而获得,如通过调节思想、言语和行动等,可以提升人们内在的幸福感。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方法:

1.不要总是向上比较,适当向下比较,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仇富,不欺贫。幸福是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要获得这种心理状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首先要降低自己的欲望,不要总和他人比较,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良好社会心态。今天,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阶层分化和相互之间的攀比,使人产生内心的不平衡,竞争加剧也让人产生比较的压力,由体会到不公平而产生焦虑的人变得更多,甚至有人产生仇富心理。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所以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要追求所谓的名车、豪宅、奢侈品,调低一下自己幸福的沸点,微笑面对生活,要明白每个人的幸福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向上比较能激励个体去做得更好,但也会使满意度降低,而向下比较虽然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但会使满意度增加。因此,当我们在朝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感觉太累的时候,不妨适当向下比较,缓解下压力,以便为下一次的奋斗蓄积能量。

2.学会不抱怨,学会感激生活,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集中在对生活的不满之处,幸福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幸福,而是因为他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态度不同,他们从不问“为什么”,而是问“为的是什么”,他们不会在“生活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的问题上做过长时间的纠缠,而是努力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们开心的事情上,对有关谋杀、灾难或其他的负面消息尽量少接受,这样无形中就保持了对世界的一份乐观美好的态度。所以,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哪怕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因为对生活的这份感激,所以他们才感到幸福。

3.改变心态,积极、乐观、豁达。幸福是一种心理评量,要想获得幸福,改变我们的心态尤为关键。拿破仑·希尔说,心态是左右命运的遥控器,我们人生的成败全在于心态。因此我们要乐观、豁达,乐观是幸福的源泉,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幸福”,所以要积极、乐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阳光面,心若向阳,无畏伤悲,只要我们面向阳光,幸福会不请自来。豁达,是幸福的开阔地,容易接纳包容他人,可免去许多节外生枝的烦恼。努力活在并享受当下,做最真实的自己。只要我们活得足够喜乐,每一天都是自己写下的幸福篇章。

4.要有理想信念及奉献意识。一些人在经过几十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而产生的幸福感只能是短暂的而不能长久。所以要为自己树立一些目标,目标的实现能给我们带来更幸福的感受。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活得很累,所以要有一种奉献意识。

5.学会分享,学会感恩。幸福不仅是一种个人感受,且属于社会关系范畴,每个人的幸福都与社会、他人发生联系,人们会关注熟人的生活状况,为亲友的幸福而高兴,为亲友的痛苦而难过,即幸福是可以分享的。因此,要懂得幸福体验的传递,学会与他人分享幸福。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是值得用一生去回味的财富;感恩能让人变得富有,懂得快乐,享受温暖……在现实生活中,要铭记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心灵会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6.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目标。金钱是个人实现生活目标所需的条件或手段,如果把金钱本身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把追求经济的成功作为生活的中心目标反而会降低幸福感。所以还要追求其他目标以提升幸福感。

(1)体育锻炼,通过锻炼拥有健全和健康的身体,这是幸福的基石和载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表明,生存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所有其他需要的基础[9]。一切的憧憬幻想,中途的努力、拼搏及成功后的喜悦、享受等都需要健康的身体来实现。同时,人的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状态,只有保持身心的平衡,人才能感受到幸福。而定期的体育运动对于心理上的健康的作用和最强效的心理治疗药物的效力是一样的。通过定期的锻炼可以排出大脑中有害的化学物质,作用相当于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定期锻炼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注意力、创造力并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自信心。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不仅能从健康本身体会到愉快,更重要的是只有身心健康,人才能更好地学习工作,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所以,要求得人生幸福,首先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2)广交朋友,这是幸福的开心果。一位益友就是一眼幸福的喷泉,友谊使幸福倍增。渴望友谊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友谊可以减轻和消解人生的忧愁和苦闷,增添人生的欢乐和幸福。朋友还可以匡扶一个人的过失和错误。正如马克思所说,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3)保持家庭和睦、婚姻幸福。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许多人一心埋头赚钱,对爱人和家人的关心与沟通渐渐变少,从而造成离婚率的上升和家庭关系的僵硬。所以在当今工作繁忙的时代,我们应主动并且花更多的时间与爱人、与家人加强交流和沟通,事业和家庭兼顾,对于家庭矛盾也要认真处理。家和万事兴!只有婚姻家庭和睦,幸福感才会更强烈。

(4)设置适当的休闲时间。社会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显示,休闲时间充裕有助于提升幸福感,而休闲时间少,过于忙碌,会降低幸福感。从目前看,中国人的休闲时间不太充分,但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休闲在人生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休闲消遣长精神”,旅游强身、书画养性、诗词养神、音乐抒情,都拓宽了人们的眼界,把人从紧张繁忙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让人感到无限的情趣、快乐和幸福。

总之,既然幸福是主客观交织在一起的产物,提升它也就注定要靠社会特别是政府治理、自我调试两个维度的共同努力。只有如此,小康时期中国民众的幸福感才能得以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72.

[2]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赵康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01.

[3] CNNIC: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结构优化 接入设备多样[EB/OL].(20150203)[20150220].http://www.199it.com/archives/326814.html.

[4] 贾娜,刘洋.城市 幸福之痛[N]. 检察日报,20110225(05).

[5] 周春平,蒋伏心.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对科学发展观的启示[J]. 现代经济探讨,2010(12):48.

[6] 赵晓.从买不起房看大众不幸福的根源[EB/OL].(20060705)[20150120]. http://business.sohu.com/20060705/n244101580.shtml.

[7] 王亚伟.提升居民幸福感的若干建议——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0(23):294.

[8] 周剑.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探讨[J].经济视角,2006(2):26.

[9] 杨珂.浅析中国人的幸福感[J].经营管理者, 2012(4):30.

[责任编辑:陈可阔]

猜你喜欢

途径
求解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成功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
BDNF/TrkB信号途径与抗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