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药中国医改
2015-06-15木木
木木
无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是医患纠纷和矛盾的激化,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体制与机制经历转型和危机时期,忍受力一度崩溃的迹象
2014年农历年末,我在北京,被一场莫名的感冒附体。急性咽炎加鼻前庭炎,每样都不严重,但总觉得需要专业医师帮我鉴定一下,因为被太多人灌输,“不能小觑感冒,很多能够致人死亡的大病都是由小小的感冒引起的”。远在百公里外的长辈一再嘱托:“不要去小诊所,看不准,药还不一定行。” 我去的医院离单位不算太远,是一家中西医结合的公立医院。挂号、验血、开药,咽喉科的医生在我明确拒绝了“一定要做足5次理疗以彻底治愈鼻前庭炎”的建议后,为我开出了近400多块的药品。加上挂号费及化验费,总计消费500多元,占月工资的1/8。而因为本身咽喉炎并不严重,药物使用量甚至未及一半,鼻前庭炎也在擦了2次药后的3天内痊愈。 这是一个普通小市民的医疗日常,却基本验证了中国医改并不成功的事实:本应该由社区医院解决的小病非要挤到大医院,因此多走了好多路;一个不严重的小感冒就花了高达500多块的医药费,让我开始思考下次再有这种情况是否需要求医,而如果不求医会不会因为求医不及时而让小疾发展成为大病;而医生劝说我再花几百块做5次本可以不做的理疗,让我对医生这一职业更多了一分怀疑与鄙夷。这恰恰反映出了中国医改三个最核心问题中的两个:看病贵、医患关系差,没碰到的第三个问题是看病难,原因是没有挂专家号。而“北京专家号”即便在不通晓互联网、没到过北京市的中国居民眼中,也早已成为了一个让人心怀“敬畏”的专有名词。 多年以来,医改都是热门话题。2005年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公布了一项课题研究成果,他指出“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引发了包括国内外学者、国内居民在内的关于医改的大讨论。2008年,中央发布新一轮医改意见,开始公布医改方案和“征求意见稿”。2009年4月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大幕正式开启。而六年后的今天,每个行业都大家辈出的当下,医改领域却鲜少甚至并未出现过思想和理论上的大家,整个医改似乎只被道德的紧迫感、危机意识和拯救生命的职业使命感牵着鼻子走,而非切实可行的理论、思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覆盖深度提高,医保支出增长持续高于收入增长,2015年医药体制进一步进入改革深水区。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立医疗纠纷预防调节机制”、“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两会报告中还有其他一些涉及医药改革的政策,如“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制度”等。 虽然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屋建瓴、振奋人心,而普通百姓却很难从这些逻辑严密、用词精准、学术性较高的演讲稿中悟出医药行业改革的未来。更不用说在现行的医药制度下搞明白究竟是哪些诱因导致了当下医药行业不得不改的现状,以及改革要怎样进行才能切实有效、惠及众生。 真实书写当下医药行业现状与窘迫、诚实接近医药改革本质与关键的《无药》一书,以案例分析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当下医药行业,廓清了被遮蔽的医药行业本质、讲述作者对医药改革的思考和追问,是普通市民深入了解中国现行医药体制、理清其中优劣、据此建立自己对医药体制的认识的不错选择。 书中案例均从市民日常出发,先对已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再通过理论分析、专家采访等形式深入挖掘问题表面背后的政策根源,并结合社会现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向。如针对漳州理疗腐败案的分析一文中,作者先借医药代表之口以一支克林霉素磷酸治注射液为例,列举了它的成本价(不足1元)、医院采购价(10元)及零售价(11.5元),进而引用新华社记者郑良的文章指出该注射液售价高出成本价10余倍的原因所在—从采购药厂生产的药品到患者手中需要过四道关,每一次都要进行公关—以此折射出整个医疗购销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而,作者通过自己的采访,进一步挖掘出医疗购销体制中的弊病,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展现。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将上述问题放到整个医药卫生体制的层面上进行分析,指出医药改革中“建立新机制比增加投入更重要”。 本书作者朱幼棣,曾为新华社著名记者,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是首届地球奖、中国新闻荣誉奖获得者。2011年,朱幼棣深入思考中国医药改革的第一本著作—《大国医改》问世,书中几乎涵盖了关于医疗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医疗改革涉及的经验和理论、历史和现实、政策和建议、人物和事件等一系列问题。全书运用通俗的故事和语言,立场鲜明地对众多混淆医改的“假问题”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引起了学术界及普通市民的极大关注。《无药》是继《大国医改》后朱幼棣关于中国医药行业的又一力作,他在书中指出,“无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是医患纠纷和矛盾的激化,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体制与机制经历转型和危机时期,忍受力一度崩溃的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为社会和医药卫生及社保领域认真的改革探索,提供了巨大的刺激和丰富的研究材料。” 医疗行业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暴露,医疗改革迫在眉睫。然而,对于医药改革的理论要想站得住脚,必须吃透以往医药改革中的优与劣,毕竟只有踏上巨人的肩膀才能登高望远。如此,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从现实案例出发的《无药》一书,可谓是普通群众登上巨人肩膀的不错助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