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内城后增建之四城门

2015-06-15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豁口城门关门

看了前文关于北京内城九座城门的介绍,读者可能会有疑问:“建国门”“和平门”“复兴门”这三个耳熟能详的城门怎么没有呢?历史上的北京城门是由箭楼、城楼和瓮城三部分组成。而上述三座城门外加一座不为人知的“水关门”分别是清朝末年、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日伪统治时期为方便出行在城墙上掏出的“洞”并相应的命名以“XX门”。其共同特点:一是就城墙墙体而修筑;二是门上不建箭楼、城楼等防御性设施。因此这四座城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城门。

北京内城后增建城门之一:水关门

水关门因“水关”而得名,所谓“水关”就是穿越城墙以便贯通城内外水系的闸门。过去北京城的水关不在少数,据《清会典事例·工部·京师城垣规制》:(北京城)正阳门东西、 崇文门东、 宣武门西、 朝阳门南、 东直门南、 德胜门西,各设水关一。

历史上的水关门就在今正义路的南口,崇文门和正阳门之间。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东交民巷各国列强的势力范围。水关门的出现正与1900年的庚子国变有关,当年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将使馆区的东出口(崇文门)和西出口(正阳门)团团包围,各国列强成为笼中困兽……庚子国变最终虽以列强“获胜”而告终,但各列强使馆人员已成惊弓之鸟,唯恐再次出现类似义和团的围堵事件,被层层围困而无法逃脱,于是便在北京内城南城墙的御河出水孔道——正阳门东水关盖板后扩建成“门”,以利于战时出逃。由此门出,马上可达正阳门火车站,乘车去往天津、塘沽等地。这座新“城门”因开辟在水关之上,因而得名“水关门”。该门为券顶式,其做法不是传统城门的“五伏五券”,没有城台,也未建城楼、箭楼,仅在门洞内装两扇铁门。

北京内城后增建城门之二:和平门

1911年满清覆灭,民国建立!北京城也开始了新生活,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九座城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出入内城的需求,南城的厂甸一带(今天和平门外的琉璃厂地区)在当时发展得比较快,每年春节的厂甸庙会那更是老北京的一景儿了!几十万人逛厂甸庙会,当年北京总人口不过才两百来万!那规模可想而知。可有一样,当年要是内城的人去厂甸地区,要么绕道宣武门,要么绕道正阳门,鲁迅先生在他的日记中记载当年先生逛庙会或者去琉璃厂都是绕行宣武门。因此开辟新的城门洞势在必行。1924年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进了京城,有商会代表民意提及开城门之事,冯将军欣然同意并将此事交给京畿警卫总司令鹿钟麟办理。1927年2月南北新华街阻隔处的城墙被打通了,开辟了两个门洞,分为上、下行通道,并安装了铁门,初名为“新华门”。同年6月张作霖进京,“新华门”一度改名为“兴华门”,后改回。1928年北伐战争成功,当局引用“中正和平”之意,将此门改名为“和平门”,以区别于中南海“新华门”。1958年拆掉券门,改为倒“八”字形的城墙豁口。上世纪60年代修建地铁及二环路时将豁口及连接的城墙拆除。

北京内城后增建城门之三:复兴门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之后为了东西方向运输便利,于1939年把复兴门内的邱祖胡同和卧佛寺街西口附近的北京内城西城墙扒开一道豁口取名为“长安门”。老北京人习惯称之为“西豁口”。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北平,11月9日“长安门”改名“复兴门”——取国家复兴之意,不久便将豁口改为中辟券门的城台,1956年,为了打通长安街向西道路,修建西单至复兴门段工程,拆除了复兴门城台及其附近的卧佛寺街、邱祖胡同,旧刑部街和报子街。

北京内城后增建城门之四:建国门

建国门位于今建国门内大街东口,原内城东城墙朝阳门与内城东南角楼之间偏南,即今古观象台东北处。据北京市档案馆所藏《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记述,日寇于1939年起就开始在北京西郊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并在东郊筹建用于工业区的“东街市”。为沟通“两新街市区域与城内之交通,特就东西两面城垣各辟一新城门(东称“启明门”、西称“长安门”即复兴门),启明门仅有豁口而未设门扇与门洞,呈倒“八”字状,自建到拆一直是这个形状,未曾像其它三处内城后增城门一样修建券门,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于11月9日,将“启明门”改名为建国门。解放后该豁口随东城墙一同拆除。endprint

猜你喜欢

豁口城门关门
黑夜过桥
每个人都有一道生命的豁口
2021年有一家理发店决定关门
米拉的豁口
“晨钟暮鼓”怎么敲
关门
第七只鸟
关门的那只手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