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宗教的特性和起源看宗教与社会丰义社会相适应之任重道远

2015-06-15任晓龙麻蕊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任重道远宗教起源

任晓龙+麻蕊

[摘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在探究引导途径之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项任务的性质。宗教的特性决定了这项任务的艰难所在;宗教产生所需的主客观条件决定了其长久性。充分理解并认识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相应的任重道远有助于我们找出合适的引导方法,从而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宗教;社会主义社会;特性;起源;任重道远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1-0054-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2015.01-02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宗教自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教治国也好,政教分离也罢,二者从未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宗教的附属地位决定了其难以获取理性对待的处境。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宗教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注。1982年10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座谈会上,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同志率先指出要研究宗教如何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问题。研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维度有二:社会和宗教。近二十年来的研究大多以前者为研究视角,以宗教本身或者以宗教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从宗教的起源出发探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命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宗教的特性决定了“相适应”之任重

宗教的本质在于其神圣性、超越性和神秘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困难。从构成元素来讲,宗教主要包括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行为。三者在不同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困难。

(一)从本质上来讲,宗教指的是对神圣对象的崇拜。这些神圣对象具有无限、万能、超越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宗教与世俗社会间的显著差异和互相排斥。正是这些差异和相互排斥性为宗教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相适应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在信仰者的观念中,无论是自然崇拜时期的火、水、太阳等自然力量还是神灵崇拜阶段的人格化的神都是超凡脱俗、无所不能的神圣体。这些对象并非在俗世间能够轻易得见或者接近的。早期的寺庙、教堂、道观等宗教场所通常都建在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这就说明了宗教体系与世俗的社会是有明显分别的。或者说,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排斥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宗教也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即使这样,要想在社会主义社会顺利地将宗教导向世俗也具有相当的困难。因为,它绝对不会脱离对神圣对象的崇拜这一根本要义。否则,宗教将难称其名。而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是坚定地无神论思想。二者在思想观念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对立。正如恩格斯所说:“圣经的整个精神是同共产主义、同一切合理的创举截然对立的。”由此看来,现阶段要想顺利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做好困难的准备。

(二)从内涵上来说,宗教所表达的是一种经验和情感。真正的信教者对其偶像的崇拜往往源自自身亲历的神秘宗教经验。奥古斯丁皈依基督的过程就是很好的例证。正如他在《忏悔录》中所述:“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驱散了阴霾笼罩的疑云。”这种经历是普通世俗人所无法经历也是难以相信的。而宗教信仰者对其信仰对象所保有的宗教情感与普通人在世俗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有严重分别的。正如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所说:“这是对某种不存在于此世的力量或源泉绝对的或彻底的依赖感。”除了依赖感之外,宗教情感还包括敬畏感、神秘感和安宁感。这些宗教情感是普通人所难以理解的。不具有这些经验和情感且持有无神论思想的共产党人如何与宗教信仰者沟通呢。双方的共同语言有应该是什么呢?显然,在如此的背景下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想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过程。

(三)从表现形式来看,宗教主要以巫术、宗教禁忌、宗教节庆和宗教修炼等行为为载体。这些宗教行为在根本上与世俗社会中人们的日常行为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宗教禁忌对于信仰者而言是绝对不可违背的,而这些行为在世俗社会中则是普遍存在抑或经常出现的。宗教中的有些行为是世俗社会所无法理解甚至难以接受的。信仰者为了达到得道、成佛等目的会摒弃一切物质生活而专注内心世界的修炼,这在物质生活及其丰富的现代社会中是很难找到受众的。因此,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现代中国社会中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然会面临双方行为不一、彼此难以理解或接受等难题。

三、宗教的产生条件决定了“相适应”之道远

对于宗教的起源,人们众说纷纭。但是,宗教需要客观的社会条件和主观的认知水平都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产生的观点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正如段德智教授所言:“宗教有两个大的源头:一个是宗教借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另一个是宗教借以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而这两方面条件达到成熟绝非一蹴而就。因此,要想使得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融合就必须首先意识到这一前提的存在。这一先决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解决“相适应”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一)宗教产生所需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长久性。一种思想或思想体系的产生往往难以脱离特定的社会土壤和时势机缘。宗教也不例外。恩格斯认为宗教借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其起源和发展脉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原始的自然神崇拜还是多神乃至单神崇拜的宗教都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而且,这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存在只有到达某种程度之后才会孕育出相应的宗教形态。就自然崇拜而言,其产生也是在人类出现大约一百八十万年后才产生的。起初,人对自然的恐惧感和动物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但是,人类逐渐开始试图通过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能够从中获取利益甚至征服所崇拜的自然力量。夹杂其中的便是宗教特有的对崇拜对象所保有的敬畏感、神秘感和依赖感等宗教情感。这些情感逐渐衍生了一些简易的祭祀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宗教形式的产生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这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土壤中,宗教能否找到生存的土壤呢?如若可以,那么二者间的彼此适应注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了正面、积极看待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的重要性。但是,在解决“相适应”的问题上绝对不可以急功近利。这也是由国内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所决定的。endprint

(二)宗教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能否产生也取决于信仰者主观认知水平的高低。直到人类进入智人时期时,宗教观念才出现的历史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的自然崇拜、宗族崇拜以及世界宗教的产生也都是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而逐步形成的。正如缪勒所强调的那样,人的认知能力是宗教产生的一个必要和首要条件。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也在随之提高。现代社会中,人类认知能力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现代社会中不断出现人的神化现象代替神的人化。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也对宗教信仰的效能提出了挑战。就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来看,物质水平的极大提高使得金钱崇拜甚于神灵崇拜的现象甚嚣尘上。那么,在这样一个重物质轻信仰的时代和环境下,宗教能够找到合适的表达途径吗?现代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观念能够接受宗教观念所表达的内容吗?宗教自身需要做出调整,世俗社会也需要做出改变。调整和改变都会产生痛苦和不适;小则难以达到互相适应的目的,大则会导致双方两败俱伤。显然,这是一个极其艰难且长路漫漫的课题。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国人的认知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虽然国家在努力开展扫盲的工作,但是文盲和半文盲的现象仍然存在于一些地处偏远的农村和山区。这就导致这些地方的群众仍在以迷信和盲目接受的方式来看待宗教现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长期性特征。同时,人的认知能力既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从本质上来讲,人的认知能力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未知现象;从而导致认知水平的有限。正是现实有限的认知水平使得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适应生存的过程注定会十分漫长。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是有着一定程度的认识的。1982年3月,中央下发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中明确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终究是要消亡的,但是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长期发展,在一切客观条件具备的社会,才会自然消亡。”1990年,江泽民同志曾强调:“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我们决不能操之过急,不能重复‘文化大革命中‘左的做法,必须有长远的考虑。”

四、结语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命题的提出意义重大,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国情所需要的。宗教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曲折历程。宗教从本质上而言是与世俗社会相对立的。它是对无限的、万能的神的崇拜。而我国政府所遵从的是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无神论思想。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决定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艰难。宗教产生所需要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认识条件在另一个层面决定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实现。然而,二者间拥有的绝非只有差异。随着宗教世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两者共存的空间在逐渐扩大。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积极探求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是当下要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83.

[2]奥利留·奥古斯丁.忏悔录[M].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8.

[3]段德智.宗教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53.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71.endprint

猜你喜欢

任重道远宗教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万物起源
“强制令”再发:“治未病”仍任重道远
清晨直销 任重道远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