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幸福感影响研究
2015-06-15胡广军
胡广军
[摘要]针对当前人们幸福感的扭曲与缺乏问题,本文以辽东学院38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数学统计法研究与探讨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问题,以期待研究结果有助于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其幸福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1-003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1-01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一种主观性综合评估,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是否能体验到幸福以及体验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学生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因此,它是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世界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激烈的竞争与巨大的生活以及工学习压力使得大学生常常体验不到幸福。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由于大学生具有较低水平的幸福感,因而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成才。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幸福感水平低的问题,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孟唯一从宗教的角度探讨了宗教信仰对幸福感的影响;张金勇等人探讨了大学生学校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问题;李倩等人探讨了大学生科学幸福感培养路径问题。这些有益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为提高人们幸福感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多数都是从社会关系、生活事件、经济因素、人口学因素以及人格因素等方面来探讨人的幸福感影响因素,而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人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几乎没有。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以辽东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研究与探讨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问题,以期待研究的结果对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幸福观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概括起来,它大体上可以分为道家、佛家以及儒家三种,其中,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注重养生;佛家主张转凡成圣,注重修心;儒家则止于至善,注重积极人世的态度。这三家学派的基本内容与精华都是论述如何做人的。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因此,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采用继承与扬弃的观点,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不加选择地全面接受。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的一种主观体验或感受,一般是由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部分构成。影响的因素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辽东学院386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经济学院188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工商管理学院198人作为“对照组”,共发放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386份,回收有效问卷380份,回收率98.4%。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对于“实验组”的大学生,它主要是由授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讲授、师生讨论以及学生演讲等,学习周期为一年;对于“对照组”大学生,主要是放在自然的工作于生活环境中,他们是否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机遇以及个体的主观愿望。前后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一种人为设置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是可以控制的,他对学习者影响是起积极作用的;后者由于没有学校行政的干预与引导,个体所接触到传统文化以及对其影响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是很难控制的。
2.问卷调查法。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感问卷》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主要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等9个因子。评分主要是采用0-6级评分法,分数越高,大学生体验到幸福的程度就越高;分数越低,大学生体验到幸福的程度就越低;处于中间值,大学生体验到幸福的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3.统计分析法。调查所得数据主要采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其统计工具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三、实验研究过程
从2013年9月开始到2014年7月为止,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验。首先,教育者利用业余时间,对大学生集中讲授传统文化知识,一般每周授课2学时,每学期授课16周,全年共计64学时;其次,对“实验组”大学生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每两周与大学生谈心1次,共计谈心16次。第三,对实验组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礼仪实践活动,在学校内,每周举行1次,由各班班长主持。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一)研究结果
1.对照组与实验组(前侧)幸福感比较。对照组前侧与实验组前侧在主观幸福观9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以及两者的独立样本t检验,除了负性情感(t值为2.80**)、自我价值t值为(-3.132*)因子有显著差异以外,其它各因子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处于同一水平上。( *p <0.05,**p<0.01)
2.对照组前侧与后侧幸福感比较。对照组前侧与后侧在主观幸福观9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以及两者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除了负性情感(t值为3.61**)表现出显著差异以外,其它各因子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实验后,对照组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p <0.05,**p<0.01)
3.实验组前侧与后侧幸福感比较。实验组前侧与后侧在主观幸福观9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以及两者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正性情感(t值为6.84**)、负性情感(t值为-5.07**)以及健康关注因子(t值为2.18**)t检验差异极其显著;其它各因子均表现为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p <0.05,**p<0.01)endprint
4.对照组后侧与实验组后侧幸福感比较。对照组后侧与实验组后侧在主观幸福观9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以及两者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除了生活满意度(t值为1.78)、人格成长(t值为-1.92)因子没有差异以外,其它各因子均表现为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实验后,实验组的幸福感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
(二)讨论与分析
1.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及其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在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中国价值体系中核心因素。“仁”是指个体的行为恰当与合适,不出格;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义”是指在别人需要时,出手帮组他人;“礼”是指礼仪与规范;“智”是指智慧或知识,即了解社会或他人;“信”是指诚实与守信。他对人幸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价值以及精神三个层面。
在情感层面,“孝悌”乃“仁”之根本,是获得幸福的情感基础。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讲究“孝悌”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试想,如果一个大学生连对自己父母的孝敬都做不到的话,这个人永远都体会不到真爱与亲情,因为亲情是人获得其他感情的前提与基础。“泛爱众”乃“仁”之拓展,也是实现社会幸福的重要条件。在大学生校园里,学校是由从多学生组成的,大学生首先要爱自己周围的人,只要爱自己周围的人,才能爱着他赖以生存的学校,不爱自己学校的人是不可能爱自己的国家。“忠”乃“仁”之原则,也是获得人生幸福的方法。在大学校园的人际交往中,有些大学生为了自己一己之私,不择手段地给他人设置障碍,不仅给别人造成伤害,也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而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它指出了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在价值层面,个体幸福的获得应是义而后取,即获得幸福的道德标尺。对于大学生来说,幸福的产生源于人需要的一种满足。当大学生的欲望获得满足后,大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称之为幸福。但是,并不是所有欲望在获得满足后都会产生幸福的体验,相反,有的欲望获得满足后反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因为,大学生幸福的产生是建立在通过正当途径来实现自身欲望的满足。而。义”就是指要通过正常渠道来获得“利”。在大学校园里,儒家的“义而后取”对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就认为舍义取利是天经地义的。他们普遍认为,人若想幸福,个人欲望就需要获得满足,人就无法讲义;人若讲义,个人欲望就无法获得满足,人就不能幸福。这是一种将“义”与“利”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在精神层面,儒家主张追求孔颜之乐。在儒家看来,因物质的满足所获得幸福是短暂的、低级的,而精神上所获得满足是长期的、永恒的。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大学生的物质欲望是无止境的,因此,追求物质享受而获得幸福总是短暂的。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家庭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人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却极低。探究其原因,发现大学生对幸福的追求大多数都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普遍都认为,只有物质上的满足才有幸福可言。由此可见,大学生人对幸福追求没有上升到精神层面。
2.道家文化中的经济因素及其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自然和谐”是到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道家幸福观的基本特征。他主张“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与天地合为一,是人的幸福理想状态。其中的“自然”并非指的自然界,而是指符合发展规律的生存状态。从社会角度看,道家的遵循自由与平等以及安于现状的思想具有消极的意义,不利于大学生的积极奋进;但从个体养生的角度来看,个体顺应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宁静状态对陶冶情操、精化大学生的心灵以及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是有积极意义的。
3.佛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及其大学生人幸福感的影响。佛家的基本主张是慈悲为本,求善避恶,忘我舍我,自度度人以及知足感恩基本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也体现佛家思想的永恒价值。在当今大学校园里,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日益丰富,但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生欲望的无止境与无法满足所产生的矛盾。接受传统文化中佛家的修心观教育,其意义就在于大学生要克制欲望,知足者常乐。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观以及幸福感;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水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建议。教学始终是促进大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通过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使大学生系统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以促进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提升。当然,我国传统文化也并非都具有积极意义,也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因此,要求授课教师认真筛选授课的内容,要把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传授给大学生。从而保证对大学生幸福感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l]孟唯一.浅谈宗教信仰对幸福感的影响[J].民族论坛,2013 (2):100-103.
[2]张金勇.大学生学校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