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金事
2015-06-15谢凯
谢凯
“黄金本来就十分昂贵,你用它创作作品来评奖,没有什么意义嘛。”郑应谐第一次带着自己的金雕作品参赛时,评委的一句话让他痛失入围资格。这对立志从事金雕的郑应谐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很多人都认为他会为了讨好评委而改用其他材质,但他仍然固执地与金为伴,直到多年后,才终于等到迟来的肯定。
凭着这股不认输的韧劲,郑应谐打破了“黄金能刻不能雕”的教条,让仅作为配戴的传统金饰,变身为拥有各种造型的立体艺术品,不仅在拥有众多手工艺的鹿港一枝独秀,还开创了台湾纯金雕刻的先河。
情定金雕
因为在一次用焊枪熔化黄金时“走火”,郑应谐的头发被烧掉了一半,直到现在他的头上仍然前“秃”广阔。他聊天时,经常拿自己的头发打趣:“小时候我去金店当学徒,必须剃光头,现在的发型可比光头帅多了。”说完,他用双手往后遮住头发,露出他“光头”的样子。
虽然今年已经64岁,本该安享晚年,但是郑应谐仍然每天都到工作室里敲敲打打,有时候吃睡都在里面,早上进去凌晨出来。“我能走上金雕这条路十分不易,所以格外珍惜,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创作。”郑应谐说。
13岁那年,为了学得一门手艺,也为了缓减家庭的生活压力,郑应谐到离家不远的一家金饰店当起了“打金仔”。然而,当他学满3年零4个月出师后,并没有像其他学徒那样谋一份当金匠的工作,而是计划到台北拜师学习金属雕刻技艺。“为了争取零损耗,传统金饰制作仅靠敲、碾或压,技法单一,成品也多用于婚丧嫁娶,缺乏创新,更遑论艺术魅力。”郑应谐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把雕刻石头、木头时采用的浮雕、立体雕、透雕等雕刻技艺用来雕刻黄金。由于这样做出路未知,郑应谐遭到家人强烈反对,他只好在半夜趁家人熟睡时收拾行李,悄悄离家。
“如果不是当时孤注一掷,哪有今天的‘应谐师。”郑应谐一边端起金壶续茶,一边充满感慨地说。而这把金壶,正是他从台北学成归来创作的第一件金雕作品。当时,台湾玩壶热兴起,一次偶然机会,郑应谐在朋友家里看到一把紫砂壶。得知其高昂的价格后,他灵机一动:就算打一把金壶也没有那么贵,再说“喝金茶”也是好口彩,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他立即行动起来,前后花了10个月时间,终于用整块纯金雕镂出1把金壶和4个金茶杯。茶壶上刻着家乡鹿港的景物,茶杯上则分别雕刻着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在品茶的同时,还可以领略鹿港三百年的历史,以及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传奇,让见过的人爱不释手。
“整套作品用了6000克黄金。”郑应谐说,自从踏上金雕这条路之后,他花费了家里开银楼积攒的大部分积蓄,不过他的爱人仍然尽心尽力地打理银楼,让他能够专心致力于金雕艺术。为了感谢爱人的辛勤付出,郑应谐特意为她创作了一件金雕作品《我比谁都爱你》:在两块木头下,一对金雕男女正在荡秋千。“我和爱人青梅竹马,作品表现的是我们两小无猜的童年时光。”郑应谐说。
是职业,更是修行
“黄金之美,不在其光芒,而在其永恒不变;人生之美,不在灿烂,而在平和,细水长流于人间。”50多年来,整天接触黄金,郑应谐早已习惯透过金雕看人生。
如果说当初当“打金仔”是为生计考虑,如今金雕对他而言,不仅是自己的艺术追求,更是一种修行方式。“黄金虽然华丽富贵,但似乎还少了一味,那就是引人深省的‘法味。”郑应谐的家和庙宇相邻,让他对各路神明都很熟悉。20多年前,他又在嘉义福山寺皈依佛门,还曾两次前往印度朝圣。在他看来,除了念佛、茹斋、打坐外,在夜深人静时雕刻佛像也是一种虔诚的佛法修行。此外,使用纯金雕刻佛像,更能让人体悟到佛法如黄金般永恒。
《达摩》就是这样一件金雕佛像,也是迄今为止郑应谐最满意的一件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达摩“一苇渡江”的典故,讲述了达摩从印度到中国传教的故事。因为“法”和“发”谐音,所以郑应谐特别为达摩塑造了几百根彼此分离的发须,隐喻他所传授的佛法,而发须的延伸象征佛法进入中土,更意味佛法源远流长。在制作和粘连这些发须时,郑应谐却吃了不少苦头。几百根细细的发须必须全靠手工拉丝,再卷曲,然后借助焊枪一根一根粘上去,稍不留神就会把其他粘好的发须烧脱。“我始终坚信有佛法就有办法。”郑应谐说,有时候遇到瓶颈,就干脆停下手上的工作,打打坐,让心平静下来,等再拿起焊枪时,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近来,郑应谐除了创作以佛为主题的作品外,还把目光聚集到台湾本地的民间信仰上,以期为后世留下历史纪录。“三月迎妈祖”是台湾民间非常重视的习俗,郑应谐以此为灵感创作出金雕作品《台湾迎妈祖》,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妈祖绕境出巡时,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有信徒穿轿底、歌仔戏谢圣母、舞龙舞狮……其中出现的人物多达308个。除了信徒外,还有叫卖小贩、看热闹的民众,甚至连抢镜头的媒体记者也惟妙惟肖。整个作品摆置在一个台湾岛屿形状的基台上,足足有一个桌面大。“后代子孙一看这件金雕作品,就可以了解迎妈祖文化的内容、仪式,还有行头。”郑应谐说。
如今,随着年龄不断增大,郑应谐在创作时逐渐感觉体力有些不支,并且随着金价上扬,创作的成本压力也越来越高。不过,郑应谐时常说:“创作是无止尽的,我要继续创作,直到没办法再做为止。”黄金特性之一的恒久不变,似乎也成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特质。在小小的工作室里,当年的“打金仔”早已成为金雕大师,不过他仍然不停地敲打着黄金,也锤炼着自己!
对话郑应谐
《中华手工》:您如何让金雕作品突破传统,跟大众更接近?
郑应谐:目前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个人网站,将一些经典的作品上传网络,便于大众了解,二是将金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艺术创新,例如在做金雕灯笼时,我把LED灯装在里面,打开开关后灯笼非常漂亮,在展出时很受欢迎。
《中华手工》:您的一些金雕作品并非黄金本色,您是直接用颜料给黄金上色吗?
郑应谐:是的。有些时候为了配合作品的情境,会直接用颜料给金雕作品上色。不过,这样做的时候很少,通常是通过改变雕刻的角度、深浅或施力大小,通过光影让作品自然呈现不同的颜色。
《中华手工》:对于金雕这门技艺,您打算如何传下去?
郑应谐:我曾经收过5个徒弟,因为金雕所需的成本很高,他们学满3年零4个月出师后都纷纷转行,从事与金雕没有关联的工作。我现在已经没有太多心力收徒弟了,不过好在儿子已经掌握了这门技艺,并能独立创作作品,因此这门技艺不会在我手上失传。此外,我也到学校为学生举办金雕艺术讲座,让更多孩子了解这门艺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