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平正义: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

2015-06-15

学海 2015年5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专业人才社会保障

郭 林 陈 斌

公平正义: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

郭 林 陈 斌

缩小社会不公平与维护社会正义是社会保障的建制初衷与根本使命。社会保障学作为研究社会保障本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要求该专业的从教者通过言传身教、课程设计与教学革新等方面,积极培养学生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公平 正义 社会保障专业 人才培养 价值追求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国家—单位”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被打破。与此同时,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确立,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职工下岗、失业、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等)难以找到突破口而构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政府一方面加大了对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亦开始对社会保障研究与人才培养给予支持。1998年,原国家教委将社会保障学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同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新设专业,被纳入《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156所高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①。

社会保障是一个新兴专业,然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使得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界除了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热情之外,也对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尤其是该专业的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培养何种人才。有的学者认为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管理人才②,也有学者认为应基于本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特色人才③。现实情况往往是,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定位不明确,导致不同学校结合自身的学科发展特点形成了有所差异的专业定位,如有的学校依托经济学学科优势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的学校则是在社会学学科下发展该专业,也有学校根据其管理学学科特色来筹办此专业。因此,基于不同的专业定位,各高校社会保障人才的培养及其就业领域亦有所不同,或偏重人力资源管理,或偏重保险行业,各有“特色”。

二是有关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该专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由于社会保障学属于多学科交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④,多数学者主张应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等方式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⑤⑥⑦。

显然,学界目前对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过于注重微观技术层面,鲜少从宏观认知层面探讨如何使得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必须指出的是,对社会保障理念的正确理解与定位是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创建和良性运行的前提,也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公平正义价值理念进行探析的基础上,回答了为什么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价值追求,并提出了如何培养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合理价值理念的具体措施。

公平正义价值理念探析

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的建制初衷与根本使命⑧。公平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范畴。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即作为社会发展中各项制度、政策甚至于重要活动的一种原则和品质,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法律、道德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实施客观公正的行动。与是否平等可以通过相应的指标或尺度进行衡量相比,公平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价值判断,尤其是对利益分配的评价。因此,“公平以及公平程度如何解决的是利益分配问题,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利益的分配,以及对这种分配的评价和认同”⑨。在实际概念运用中,公平又被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

缘何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价值追求

1.制度本质决定了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价值追求

公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理念与本质要求,倡导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社会保障思想的产生即是回应人类社会对社会公平的诉求。尽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之初旨在缓和劳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维护社会安全早已不是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目标,缩小社会不公平、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成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追求与根本使命。虽然不同国家或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公平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但其建制初衷与运行过程无不渗透着公平理念。

由此可见,作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公平之心与正义之感,就难以真正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与初衷,也难以真正践行社会保障制度所追求的公平目标。因此,就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树立学生的公平正义价值理念,认同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追求是从教者的首要任务和最高职责。

2.再分配属性要求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秉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3.制度公平缺失的现实需要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坚持公平正义

因此,面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者或研究者抑或制度的践行者,理应坚持公平立场、践行正义理念,肩负起专业的使命与责任。

如何培养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合理的价值理念

第一,教师自身应认同并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就社会保障专业而言,这里的“道”在很大程度上即是指“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只有社会保障专业的从教者树立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才能真正培养出坚持公平理念、践行正义原则的专业人才。因此,教师对社会保障制度所秉持的公平正义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课程设计应注重基本理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由前文可知,理念的准确定位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具有决定性意义,秉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制度的偏差。因此,在课程设计领域,首先应安排基本理念的教学,分析社会保障领域学术大师的思想,注重公平、正义、共享等理念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确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而后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具体而言,应在讲授基本理念课程的基础上,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及其相关具体内容的教学,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倾听社会大众的心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第三,教学实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与全球视野。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各种社会保障实践活动也已存在几千年。社会保障中的各种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无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只是不同时期或不同朝代的具体措施在保障目的、范围、对象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习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学生明晰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脉络与客观规律。

①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gaokao.chsi.com.cn/zyk/zybk/specialityDetail.action?specialityId=73385364。

②孟颖颖:《社会保障学:挑战、定位与发展——基于学科建设的视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③刘媛媛、邵文娟:《基于专业技能提升视角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体系构建》,《劳动保障世界》2013年第10期。

⑤王慧博:《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以上海S高校为例》,《理论学刊》2013年第3期。

⑥褚福灵:《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认识与实践》,《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⑦蔡向东:《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范式的改革》,《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年第3期。

⑧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20页。

⑨⑩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4期。

〔责任编辑:毕素华〕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结构整合与体系完善研究”(项目号:13JZD019)的阶段性成果。本文被评选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2015)九篇优秀论文之一。

郭林,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湖北武汉,430074;陈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专业人才社会保障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市场分析与营销战略研究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