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社会学审视*
——基于河南省的调查数据分析

2015-06-15杜利娜蒋美华

学海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前班公办阶段

杜利娜 蒋美华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社会学审视*
——基于河南省的调查数据分析

杜利娜 蒋美华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依据2013年对河南193位幼儿园家长进行的调查数据,用方差分析和二项logit回归方法,着重描述了当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构成因素。研究发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不仅体现在常见的“教学内容”方面,还体现在较隐蔽的“行为规范”方面,两者发生在幼儿园的不同阶段;幼儿园的性质和家长的学历、家长小学化的教育需求以及他们支付的教育成本等因素对小学化的程度影响显著,说明政府教育职能的旁落、幼儿园教育市场化以及家长非理性的教育需求是导致小学化问题的深层原因。

小学化 生活教育 技能教育

绪 论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以下简称小学化)不仅是中国学界关注的话题,欧洲学者早在18世纪就从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及脑科学视角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内,同样有许多教育学家提出幼儿教育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观点。陶行知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的论断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教育思想尤其适用于幼儿教育。而刘晓东针对教育的超前性,提出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但在建国初期受苏联“早期教育决定论”的影响,我国曾一度舍弃了幼儿园教育中关于自然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合理成分,首次导致了小学化问题。①改革开放后,通过理性审视和借鉴国内外幼儿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实践,我国在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育的价值取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内容,实施关注幼儿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的生活教育。②该文件为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国内小学化问题日趋严重,引起学者大量关注。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小学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归纳。小学化的内涵缺乏抽象的学理概括,学者往往以其表现形式界定其内涵,两者互相说明。如李大维、刘秀丽认为,小学化是指,在教学形式上,课堂教学取代游戏教学成为主要手段;在教育内容上,片面追求知识的数量和难度;在生活管理上,用小学制度来指导幼儿的一日活动。③金日勋认为小学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在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轻视过程评价。④

二是对小学化危害的阐述。多数学者认为小学化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束缚了幼儿个性发展,阻碍幼儿社会性养成。同时,少数学者也认为,超前教育还破坏了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的功能和任务的定位。

三是对小学化原因的探索。多数学者认为小学化既受传统文化功利性的影响,又受社会竞争的现实需求影响,还受应试教育、规范办园制度缺失、幼师职业教育水平低下等环境影响。⑤

以上国内外研究为我们认识小学化奠定了基础,但也有如下不足:

(1)国内研究缺乏社会学视角,幼儿园教育演变为小学化教育,是幼儿园与多股外部力量,尤其是与政府、市场和家长等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些外部力量导致小学化的路径,离不开社会学视野的分析。(2)国内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少数硕士博士论文采用访谈法、问卷法进行描述和简单统计分析外,大多数研究仅仅是坐而论道式的,或政策建议式的,真正基于实证调查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3)小学化内容缺乏差异性研究,虽然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但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小学化程度、不同幼儿园阶段小学化的内容、不同特征的社会群体对小学化的态度等呈现多样化特征,以上差异对纠正小学化有何影响,以往研究没有涉及。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实证调查为基础,结合质性研究,立足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异,描述小学化的表现特征;通过解读幼儿园教育与政府、市场和家长的互动关系,剖析三股外部力量导致小学化问题产生的因果路径,为解决小学化问题提供一些改革思路。

调查方法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多阶段配额抽样方法,对河南郑州、洛阳和焦作16所幼儿园的193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三市人数比例为60∶60∶73;调查以女性为主(70.5%);偏重中青年,25-40岁之间的群体占90.2%;学历以本科为主(30.1%),其次是大专(27.5%)和硕士(21.8%),高中及中专占17.6%,初中比例最低(3.1%);幼儿园按性质分为公办幼儿园和私营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包括政府公办、公办私营和企事业单位公办三类,私营幼儿园包括大型规模或加盟连锁幼儿园(以下简称大型私营幼儿园)、小型私营幼儿园。五类幼儿园的比例是20.2∶14.5∶16.1∶24.4∶24.9,比较均衡,政府公办幼儿园、两类私营幼儿园的比例相对较高;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人数比为31.6∶31.6∶21.2∶15.5,小班和中班人数稍多。除政府公办和公办私营幼儿园不设学前班外,其他幼儿园均开设学前班。

小学化的表现特征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规范方面;二是教育内容方面,但现实中的幼儿园,逐渐偏离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生活教育,扭曲为小学化的行为规范和教育内容。所谓小学化的行为规范,是指幼儿园像强调小学生的纪律性和顺从性那样过度约束幼儿行为,将幼儿多样化的行为,渗透在忽视年龄和个性差异的统一化行动中。所谓小学化的教育内容,是指幼儿园不以丰富全面的生活教育为主,而是像要求小学生的知识结构那样,强化幼儿掌握语数外等技能知识。

行为规范小学化和教学内容小学化在幼儿园阶段是均衡存在,还是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为厘清该问题,本文用方差分析探索了各阶段小学化的差异性。文中设控制变量为“幼儿园阶段”,包括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四个水平;设观测变量为“行为规范小学化”和“教学内容小学化”,“行为规范小学化”主要通过限制性和自主性两方面体现(限制性通过问题“您认为幼师对孩子的行为限制的多吗”体现,自主性通过问题“您认为孩子在幼儿园的游戏教学、自主活动多吗?”体现,如果幼师对孩子行为限制多,游戏教学和自主活动少,说明该幼儿园行为规范小学化问题突出);对“教学内容”主要通过要求孩子“写拼音”、“写汉字”、“学英语”、“学算术”四个方面来体现。

本实验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6株原油降解菌,通过菌种鉴定以及混合菌群降解原油的生物演化机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用方差分析求证幼儿园不同阶段是否有不同形式的小学化表现,可先提出零假设,假定在幼儿园各阶段小学化形式没有显著差异,即各个阶段对幼儿行为规范和教育内容的要求一样,显著性水平为0.05。“自主性”和“学算术”变量,本文用LSD方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其余各观测变量用Tamhane’s T2方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

表1 幼儿园各阶段小学化表现特征的方差分析和方差齐性检验

表2 幼儿园各阶段小学化表现特征的多重比较检验

(一)幼儿园各阶段行为规范小学化的分析。表1方差分析显示,行为规范小学化中限制性和自主性的概率p值均<0.05,说明幼儿园不同阶段对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是不同的。为确定哪个阶段对行为规范小学化有显著影响,本文进行了幼儿园阶段的多重比较检验,详见表2。以限制性为例:小班和中班对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没有差异(p值0.996>0.05),却和大班、学前班存在差异(p值0.019和0.027<0.05);同样,大班和“小班、中班”对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有差异,却和学前班没有差异。该结果与其他各阶段之间的检验结果以及自主性各阶段的检验结果,都隐藏一个规律,即小班和中班的行为规范小学化有相似性,却与大班和学前班存在差异。进一步数据显示,前期阶段均值明显高于后期阶段,说明行为规范小学化主要体现在前期阶段,后期阶段则不太明显。

(二)幼儿园各阶段教学内容小学化的分析。表1方差分析数据显示,各阶段除了对学英语的要求相似外,对其余三项的要求均不同。表2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了各阶段教学内容小学化的不同:以要求“写拼音”为例,小班和中班对写拼音的要求相同(p值0.945>0.05),但和大班、学前班的要求不同(p值0.006、0.000<0.05);同样,大班和“小班、中班”对写拼音的要求不同,却和学前班的要求相同。调查数据显示:前期阶段均值明显小于后期阶段,这说明,教学内容小学化主要体现在后期阶段,尤其是学前班的小学化最为严重。前期阶段则不太明显。

综上,我们的结论有,(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包括行为规范小学化和教学内容小学化两种形式;(2)两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幼儿园前期阶段突出表现为行为规范小学化,后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小学化,其中学前班是小学化的泛滥地和重灾区;(3)行为规范小学化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内,不像教学内容小学化那样容易被家长察觉,因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绝不该被遗漏,因为这不仅关乎解决小学化问题的内容和方向,也关乎解决问题的全面性和彻底性。

小学化问题的原因探析

本文用二项logit回归方法,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层面剖析小学化。客观因素主要是幼儿园性质(公办或私营);主观因素包括家长的学历、家长小学化的教育需求以及他们支付的教育成本(学费)。家长小学化需求的强弱通过他们对学前班的态度来体现,共设立两个问题:“您认为孩子上学前班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吗?”“您是否赞成国家取消学前班?”,如果家长认为学前班对孩子学习有帮助,不赞成国家取消学前班,说明他们小学化需求强烈,反之,说明小学化需求弱,分析结果见表3。

(一)幼儿园性质对小学化的影响。表3显示,幼儿园性质对行为规范小学化和教学内容小学化均有显著影响,且负相关。这说明,相对于私营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对孩子行为的限制更少,对自主行为的培养更多,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更低。这说明小学化的严重程度与幼儿园性质密切相关,公办幼儿园小学化程度轻,私营幼儿园小学化程度重。那么,导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本文从政府在公共服务生产中扮演的规范者角色与提供者角色来探讨。从规范者角色讲,小学化差异的根源在于政府对不同类别幼儿园的制度规范和监管力度不同:对公办幼儿园的建园条件、幼教准入和薪酬标准等要求较高,对其执行教育部门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评估更严格,所以能够有效抑制小学化问题;但对私营幼儿园的运营标准要求则低,监管力度也弱,这从顶层设计上为小学化问题的滋生埋下了隐患。从提供者角色讲,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近年来没有随着幼儿增长而增长。从公办幼儿园小学化程度最轻的事实推断,公办幼儿园数量多寡对小学化有净化功能,数量越多,对小学化的矫正功能越强。

表3 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影响

注:a=0.10,自变量为虚拟变量,被赋予0值的是参考项。高学历是指本科及以上学历,高学费是指幼儿园每月费用超过1000元。若p值<0.10,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反之,说明不显著。

私营幼儿园监管盲区导致小学化泛滥成灾,公办幼儿园数量受限无法抑制小学化,两种现状并存说明,政府对当前幼儿园教育发挥的职能在萎缩,幼儿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走向边缘。这是小学化问题产生的客观因素。

(三)家长学前班的教育需求对小学化的影响。表3中,家长学前班的教育需求对“行为规范”和“写汉字”没有显著影响,对教学内容其余三项影响显著,且负相关。这说明,那些认为学前班对孩子未来学习有帮助、且反对国家取消学前班的家长,对学前班的教育需求更强烈,他们对幼儿园教学内容小学化的感受也更弱。

那么,家长教育需求如何加重小学化的发展?其载体是什么?

目前,幼儿园教育私营化导致其市场化。然而,市场关注经济效应最大化的“经济人”取向,与教育关注幼儿内在人格发展的“道德人”取向截然不同。市场趋利性表明,如果政府不能控制市场对教育关怀带来的消极影响,那么幼儿园教育的市场化必然脱离教育理念,关注两个非教育目标,一是使教育产品一味迎合家长的教育需求以实现生存目标,二是开源节流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这就诠释了为什么大部分私营幼儿园费用高而小学化严重,公办幼儿园费用低而小学化轻的事实,因为它们是在两种本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私营幼儿园遵循市场竞争原则面临生存压力,只有使自己的教育产品迎合家长需求才能生存。在此,生存和盈利是首要的,去小学化的教育理念是次要的。而公办幼儿园遵循计划原则,不可比拟的财政支持和制度优势扫除了生存压力。

(四)家长支付的教育成本对小学化的影响。表3显示,家长支付的教育成本对小学化影响显著,两者正相关。这说明,家长支付的学费越高,幼儿园对孩子行为的限制就越多,对孩子小学化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高。该结论中如小型私营幼儿园小学化程度轻,公办私营幼儿园小学化程度重则与前文和现实不符,原因在于,小型私营幼儿园受师资、设备等条件所限,无法收取较高学费,加之政府对其监管松懈,从而使幼儿园容易受到家长小学化教育需求的牵制,导致小学化问题突出;公办私营幼儿园,既有设备、师资等优势,又能遵从市场原则收取最高学费,但在日常教学上受教育部门严格监管,所以小学化程度较轻。

综上,我们的结论有:(1)小学化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教育现象,它的产生由政府、市场和家长等多股力量博弈决定,各种力量的不平衡会导致不同幼儿园的小学化程度呈现差异化图景,总体来讲,私营幼儿园小学化程度重于公办幼儿园;(2)政府对私营幼儿园监管职能的缺位和公办资源的稀缺性是小学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3)幼儿园教育市场化的形成和逐利性挤压了幼儿园的教育关怀,直接导致小学化问题的产生;(4)家长(如低学历人群)非理性的教育需求,为小学化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合法性和生存土壤,间接诱导了该问题产生。

小学化问题的改革思路

在目前政府财政无法保障、市场伦理不够成熟、家长教育需求不够理性的语境下,幼儿园的社会定位有其复杂性,它不能被简单定格为完全强调政府责任的公办性质,也不能被完全推向市场实现私有化,只能在政府和市场的调适中寻求一种多元的平衡模式,鉴于政府在制度规范方面发挥决定作用,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第一,政府要在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发展方向上起主导作用。首先适当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促进公办和私营协调发展,但要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公办幼儿园的贵族化倾向,同时保障私营幼儿园的既得利益;其次加大教育部门对教学内容小学化的整治力度,应以取缔学前班为改革突破口,严格控制小学化的泛滥和无限蔓延;最后提高幼儿园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杜绝小学化问题的产生。

第二,幼儿园应细化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使其具有差异性和连续性,杜绝同质化。同时建立家长教育需求干预机制,尤其是私营幼儿园家长、低学历人群的教育意识,遏制家长在教育市场化中的非理性需求。

第三,打破以往幼儿园单纯适应小学的衔接惯例,改单向衔接为双向衔接。在大班阶段编制入学准备测评工具,为幼小衔接提供依据;调整小学一年级教学进度和模式,加设幼小衔接缓冲阶段,让幼儿在缓冲阶段自然过渡到小学阶段。

①李莉:《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发展历程与问题反思》,《幼儿教育》2009年第10期。

②教育部·教基[2001]20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08-15。

③李大维、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④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⑤谷峥霖、傅淳:《幼儿园课程改革“囚徒困境”的成因与解决》,《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责任编辑:吴 明〕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南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发展困境及出路的社会学研究”([2012]-JKGHAC-0140)的阶段性成果。

杜利娜,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学院讲师,社会学硕士,345975860@qq.com。焦作,454001;蒋美华,郑州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450001

猜你喜欢

学前班公办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学前班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工资收入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