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象学的视域

2015-06-15张海防

学海 2015年5期
关键词:领会现象学海德格尔

张海防

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象学的视域

张海防

现象学要求面向事情本身。从现象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本身是由国家、社会、公民等构成的时空境域,是人本真生存的家园,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研究生被异化为“常人”,“常人”被闲谈控制,科学价值观缺失。一些研究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劳动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研究生只有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本身,对其先行视见、先行掌握、先行领会,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动,才能找回本真自我,塑造成理想的人格。

现象学 研究生教育 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都非常重视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总体上看,广大研究生都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规范言行,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一些研究生身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劳动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习近平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①可见,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人们真正地领悟、领会它,在此基础上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认为,领会、理解具有生存论意义,人们要摆脱沉沦、异化的生存状态,必须倾听、领会良知的召唤,最终回到事情本身,“成为你所是的!”②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对于研究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某种方法论的意义。

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本身

海德格尔说:“现象学这个名称表达出一条原理,这条原理可以表述为:面向事情本身!”③事情本身、现象就是“栖居”,即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构成的原初世界,它自我澄明,自行显现。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美源自于它通过在场的存在者,让不在场的现象、事情本身呈现在欣赏者面前。例如,梵·高的油画《农妇的鞋》通过在场的一双破旧的农妇的鞋子,向欣赏者敞开了这位农妇曾经生活的世界。油画中破旧的鞋澄明出农妇的心理世界:“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死亡逼近时的战栗。”④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习近平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⑤二十四个字、十二个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者、在场,如果教师要求研究生把它们当作知识点去背诵、记忆,就是遗忘了不在场的存在、事情本身,实质上是对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的弱化。从现象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事情本身是一个美好的生活世界,即由国家、社会、公民等构成的时空境域,是人本真生存的家园,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人民诗意栖居的家园。落后就要挨打,国破家就亡。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没有家的人,心灵惶恐不安,总是有畏的情绪萦绕在心头。畏不同于害怕,害怕有对象,害怕是因为某个对象而产生的恐惧心理,而畏没有对象,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心境。一般说来,人们通过紧张工作或者与他人交往两种途径来逃避畏,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两种烦恼:“烦忙”和“烦神”。“烦忙”是指人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属于劳作之苦;“烦神”是指人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属于劳神之苦。海德格尔认为,解决畏的根本方法是让人的身体和精神找到归宿,即诗意地栖居:“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⑥

习近平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⑦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历史使命。为达此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制定了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新纲领: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升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内容,实质上是为人民找寻到了一个诗意栖居的家园。

其次,人民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中幸福生活。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他们不仅需要家,消除畏的心境,还需要幸福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长得更好、工作的更好”。⑧为达此目的,必须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这是社会的本真存在,亦即非异化的状态。

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法治是核心。因为自由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它需要纪律和法律的约束,是法治下的自由;平等不是抽象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意味着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法治之光普照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充满公平和正义。法治要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价值信仰,成为人们行为遵从的“绝对命令”,人们必须从心理上敬畏法律。1789年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束语中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⑨敬畏之心源于信仰,古代人们敬畏自然力、上帝。科学主义思潮肇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它以主客二分为认识论基础,主体力图思透、破解客体,客体不再神秘,使得一些人信仰虚无,缺少监督的眼睛,毫无敬畏之心,无法无天、胆大妄为。

现象学超越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把人看作“此在”,即与周围环境牵扯着的、共生长的缘在。人要在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中领会自身,领会法律,做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社会主义社会是法治社会,需要人们在所处的“世界”中,即工作、生活环境中领会法治的意义,敬畏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广大研究生“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时刻想着身后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自觉养成在众目睽睽的监督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习惯”。⑩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

自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以后,它迅速成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热词。然而熟知并非真知,人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最陌生的。如果混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者与存在,也许从它一提出开始,就被人们久久地遗忘了。人的本质特征是领会,即能领会自身和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意义。研究生的优势就是理解和领会,要时常置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敞开的世界中,即置身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沉思、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动,自觉知行合一。

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价值观。从字面上,即从存在者的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区别不大,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自由”、“平等”、“友善”,而资本主义早在启蒙时期就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念。从现象学上看,二者截然不同,存在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价值观牵涉着资产阶级的世界,产生于同封建主义的斗争过程中,鼓吹抽象的、超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它也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心中破灭,演变成虚假的历史谎言。我们的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价值观,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言说了人民的心声,是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报告指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打着自由、平等、博爱幌子的资本主义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实质上是一条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大首次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按照“五位一体”的布局,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在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社会分配不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增多,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他们容易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引向“老路”或者“邪路”。当今时代,如何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将其凝练为核心价值观,让人们领会、信仰它,从内心深处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研究生要正确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内心真正领会它,在与各种上手事物打交道中,即社会实践中完善自身,形成高尚的理想人格,亦即马克思所说的“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一致性”。

其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总是生活在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网状世界中。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自由、平等、博爱,仅局限于资产阶级少数人享有。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归结为沉沦、异化,亦即“常人”不在家的状态。“常人”是遗忘了存在的存在者,他们被抛于世、沉沦于世间,没有创造性,平庸、刻板、消极无为。“常人”毫无独立性可言,他们的一切信念和行动都以所谓的“公众意见”、“公共舆论”为依据,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也不需要为行动结果负责任。人要摆脱沉沦、异化,必须发现本真的自我,诗意地栖居在先验时空境域。

①习近平:《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2014年5月25日。

②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70、33页。

④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254页。

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4页。

⑥《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470页。

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9页。

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8页。

⑨蒋永福、周贵莲、岳长龄:《西方哲学》(上),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第403页。

⑩王廷连:《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东方网》2012年3月12日。

〔责任编辑:程 明〕

张海防,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南京,210023

猜你喜欢

领会现象学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