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建增:打造新引擎培育新优势 再创生姜产业新辉煌

2015-06-15周蓉

中国农村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生姜发展

文|本刊记者 周蓉

柳建增:打造新引擎培育新优势 再创生姜产业新辉煌

文|本刊记者 周蓉

莱芜生姜常年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50万吨,户均1吨多,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以其独特的“基础优势、产业优势、科研优势、贮藏优势、品牌优势”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而谈到莱芜生姜产业,柳建增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中国生姜出口第一人”,他又有哪些新的发展思路和动向呢?为此,本刊记者专访山东省万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建增。

记者:有人将您称为“中国生姜出口第一人”,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进入到这个行业?

柳建增:1988年8月,我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到莱芜市进出口公司工作。我是农民出身,心里始终有一个难舍的情节,就是农产品出口。

山东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莱芜更是知名的葱、姜、蒜“三辣”之乡。地处莱芜西部平原的杨庄、寨里等乡镇,是生姜、大蒜的主产地。虽然莱芜生姜、大蒜等农产品资源优势明显,有国际竞争力,却存在着出口能力弱、加工档次低、转化增值差的问题,发展“三辣”出口潜力大。2001年底,从工作三年的进出口公司走出来,联系了当初在外贸公司的几位同事,千方百计找来了40万元贷款,成立了莱芜万兴果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开始从当地农民手中收购姜、蒜等农产品零星出口。

记者:众所周知,山东省万兴食品公司生姜出口位居全国第一,年加工出口农产品达到20万吨以上,产品远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有着良好的声誉与口碑,也是国内响当当的“姜老大”。请问柳总,万兴是如何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的呢?

柳建增:创业的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万兴公司便出口生姜1.2万多吨、大蒜1万多吨,出口创汇突破了1000万美元。其中生姜出口量位居全省第一位,被评为“山东省生姜出口大户”;2004年,出口创汇突破2000万美元;2005年突破3000万美元;2008年突破4000万美元;2009年更是迈出了一大步,出口创汇突破了8000万美元。2014年,万兴公司更是实现了出口创汇1.2亿美元的娇好成绩。

一、以实现企业农户双赢为目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在市区农业部门的带领下,万兴公司通过深化与合作社、种植大户、村级组织的合作,不断健全“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带农民”的运行机制,在莱芜市首创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连片承租了2个镇5个村800多户农民的土地,建立了万亩有机姜园,拉开了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序幕。土地流转后,农民不仅可以获得每年每亩600元的租金或股金收入,还可以到公司打工得到每年七八千元的薪金收入。土地流转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万兴公司按照每流转一亩100元的标准给村集体组织服务费,5个村集体收入仅土地流转一项就增加100万元,扩大了农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合同等形式,按照全球GAP标准建设自属基地3500亩,合同基地5万亩,确保公司产品100%来自基地,100%安全无污染,实现企业产品从以价取胜到以质取胜、以品牌取胜的根本转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柳建增董事长。

二、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一)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2010年起,公司预算投资3.99亿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400亩集科研、检测、加工、冷藏和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万兴食品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全部建设项目已竣工并投入运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构建,确保公司从上游到终端,实施“品质工程”,不仅有效保障了自身原材料供应,也实现了产品质量的全程可控,带来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消费者放心等多方利益的“共赢”。

国家质检总局原副局长蒲长城考察万兴公司。

(二)延伸产业链条,开创产业集群式发展新局面。随着行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单门独户的发展模式已经落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公司在巩固现有腌制产业特色优势基础上,按照“新上一批、招引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思路,信息化的导航,万兴公司将借助电子商务信息化营销模式,改变传统销售方式,积极融入全球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争取公司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增长20%以上。公司经过三到五年的建设发展,稳步形成年加工各类果蔬产品40万吨的生产能力,销售总额突破30亿元,以高端产品占领高端市场,为打造莱芜姜蒜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借外力,搞联合,着力引进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项目,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发展腌制优势产业集群,形成抱团发展的新模式,以培育“大龙头、大产业、大集群”的决战姿态为主攻方向,挖掘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提升公司腌制产品在国际国内的综合竞争力,发挥拳头效应,实现多方共赢,争取三年内精深加工能力增加6万吨以上。同时,公司将以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蔬菜速冻保藏加工业。届时,公司产品种类将发展到保鲜、腌制、脱水、速冻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实现产品由低到高全覆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的电子商务与新媒体营销模式。

随着公司转调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国内市场营销范围的不断拓宽,我们亟需一种突破传统商务在时间、地域上的限制,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商务活动模式。随着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现代化、

记者:现在国家倡导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万兴有哪些“独门秘笈”呢?

柳建增: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这方面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万兴”经验:

一、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情况。

近年来,公司领导在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不断加大同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司现有员工386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为91%,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4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带头人12人,其中2013年,为不断提升公司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特聘山东农业大学徐坤教授,科技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院李景岭主任充实公司高端人才队伍,从东京国际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端院校引进了专业技术人才2人,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人才队伍。

二、共建科技平台工作情况。

经过三年多的运作,山东省生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山东省万兴食品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一是独家参与国家生姜标准制定,引领行业发展。2011年,山东省万兴食品有限

公司作为行业内唯一一家企业参与编制了国家生姜种植标准文件《生姜生产技术规范》(GB/Z26584-2011)。这标志着公司位列引领生姜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二是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个,省市级课题12个,累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1项,市级科技成果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蔬菜学》等科技著作10余部。申请“新型脱毛机”、“可消毒式高气浪脱盐池”、“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智能控制终端”等实用新型专利6项。“基于物联网的生姜溯源技术集成与推广”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2013年成功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国家级姜蒜生产加工及出口基地”被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有机生姜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被评为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效静电农药喷施机具开发”被评为山东省“讲、比”活动优秀成果三等奖。三是研发生姜功能成分、保健食品、日化产品、加工副产品利用等系列新产品3个,实现年消化生姜原料3万吨左右,出口量增加20%以上;培育生姜专用品种3个,其中保鲜加工品种2个,姜笋加工品种1个,产量均提高12%左右;脱水加工品种2个,干物质含量提高10%以上;姜油加工品种1个,姜油含量提高11%左右;腌渍加工品种2个,纤维素含量降低10%左右;研究生姜安全贮藏技术,结合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DP)要求,确定贮藏技术关键控制指标,有效防止贮藏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记者:几十年来,中国生姜产业蓬勃发展,生姜产品极大丰富。从2001年您创建万兴公司至今,这十几年的从业经验中,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柳建增:经过多年观察及市场考验,我认为促进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精神,正因为过硬的产品质量,我们的产品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贸易壁垒冲击,成功进军国际国内高端市场,同时,近年来,公司实施了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依靠科技提高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了公司产品种类的质量的不断提升。

记者:在国家“一带一路”鼓励农业“走出去”的政策背景下,万兴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国外市场,但却有消息透露出,你们开始将经营重心转向国内市场?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呢?

柳建增:我们现在实施“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不仅仅将眼光放在国外市场,也把培育国内市场作为今后的发展引擎,所以,我们在加大内销开发力度的基础上,新成立了电子商务部门,同时,根据市场调研,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研发出适合国内的产品,实现外贸内销同时跟进。

农业部原副部长危朝安考察万兴生姜标准化基地。

猜你喜欢

生姜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夏吃生姜益健康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地龙生姜平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生姜拌醋治腿关节疼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姜祛寒要削皮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武小生姜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