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 青年争先 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根在基层·青春担当”之科学技术部青年干部调研活动记行
2015-06-15周蓉
文|本刊记者 周蓉
科技兴农 青年争先 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根在基层·青春担当”之科学技术部青年干部调研活动记行
文|本刊记者 周蓉
“二花脸猪长得真是‘特例独行’!”
“水培栽植,够先进!”
……
7月11日,为期一周的2015年“根在基层·青春担当”科技部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青年干部调研实践活动完美落下帷幕。自科技部农村中心、交流中心、奖励办及机关服务局的青年干部一行十人组成的青年干部调研团,围绕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双创”工作,先后走访了虞山园区、海虞园区、碧溪园区、董浜园区、梅李园区、支塘园区、古里园区、辛庄园区、沙家浜园区等地,并分别针对园区水稻、蔬菜、水产养殖等支柱产业及园区农业创客等工作,与园区管委会和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在基层实践中,了解了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增进了对“三农”的感情。
江苏省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01年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第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9年成为全国首批38个正式挂牌园区之一。园区形成了“一核三带多园”的总体产业格局:“一核”是指园区主核心区,目前已初步建成优质水稻繁育、设施园艺研究、特色水产育苗三个创新区以及国家级“二花脸”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基地;“三带”包括常熟南部近10万亩的高效水产示范带、东部8万亩的高效蔬菜园艺带和西部17万亩的优质粮食产业带;“多园”是指依托“三带”分布在各镇(场)板块建成的14个各具特色的县(市)级农业科技园区。
设施农业、智慧农业、都市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等已成为园区的亮点,加快提速了常熟农业现代化进程。园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2亿元,建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等创新平台11个;先后吸引了23家高校、科研院所的50名科技镇长及110名科技特派员来常开展科技服务、创新创业;建成农村科技超市分店、便利店10家,每年提供实用技术及创业培训3000人次。
在一周的参观调研中,调研组成员不断发出惊叹:园区现代化的种养植方式颠覆了大家对农业的认识;人人住别墅的蒋巷村改变了大家对农村的认识;常德盛、范益民等村委书记带领的一批农村创新创业能人重塑了大家对农民的认识。
现代化的园区主导产业
从育种到加工的稻米全产业链
育种:端木银熙的水稻人生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但与相对成熟的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在杂种优势利用、品质育种、制种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7月6日上午,调研团跟随被誉为“江苏袁隆平”的水稻育种专家端木银熙在常熟国家农业园区核心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育种试验田中农事学习。端木老师为调研团详细介绍了水稻育种过程,并一一回答了调研团成员“千奇百怪”的各种疑惑。
端木银熙领衔带领的育种团队先后育成“太湖粳系列”、“常农粳系列”、“常优系列”共计22个水稻新品种(组合),其育种速度及育成组合的综合性状水平堪称国内领先,成为江苏乃至太湖稻区首批通过的国家审定三系单晚杂粳组合,在江、浙、沪、皖、鄂五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增产粮食15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约20多亿元。
在了解水稻育种的过程中,调研团成员也被端木银熙为代表的育种科学家们“真正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科学奉献精神所折服!
“1+2+3”产、加、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7月7日上午,调研团来到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虞园区调研。在海虞镇灵风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团系统了解了水稻机械化生产情况。在生产基地参观时,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到,经过土地流转,目前海虞地区水稻生产已经基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极大地缓解了当地农业劳动力匮乏的状况,但是在插秧、穴盘回收等环节目前机械化仍是空白,希望科技部门呼吁解决。
在常熟市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调研团参观了日产50吨世界领先水平的大米生产线,详细了解了合作社“1+2+3”产、加、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7月9日下午,调研团在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座谈。田娘公司是李克强总理上任后首次下基层的调研地,他曾对“田娘”公司的创新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是大方向,是有效的载体”。
该公司位于常熟市古里镇,是以生态农业和环保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环保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十多年来的创新探索,成功实现了产品业态拓展——从有机肥加工制造到有机肥料、生态稻米生产“双轮驱动”,生产关系创新——从自主经营到加盟周边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空间领域延伸——从本土创业发展到向省内外输出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的“三步跨越”。公司从专业处理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生产系列有机肥料,到发展优质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构建了循环农业产业链,把农村污染大包袱变成一个循环新产业,树立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标杆,取得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成效。
座谈中,调研团充分了解了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模式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以及以施用有机肥料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认真听取了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企业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补贴、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声音。
工厂化生产的蔬菜产业
7月8日,在南方蒙蒙细雨之中,调研团马不停蹄地走访了碧溪园区、董浜园区、梅李园区调研蔬菜产业发展状况。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水培栽植、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等等现代种植模式让调研团成员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特色水产渔业
7月10日,调研团一行来到古里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参观了园区物联网监控系统,并与园区主管领导进行了座谈,了解园区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状况。
古里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养殖面积达91570亩,逐渐形成了以“沙家浜”牌大闸蟹为龙头品牌,以金唐市水产品公司、秋萍蟹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以常熟市阳澄湖水产品交易市场、沙家浜阳澄湖和沙家浜芦荡大闸蟹交易市场为龙头市场水产品产销体系。
创新载体: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7月6日下午,调研团来到虞山区上海交通大学(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调研了“农业创客根据地”。在座谈上,虞山镇中泾村书记范益民表示该村(即创客基地)正在布局基础建设,吸引产业聚集,充分发挥中泾村近郊优势,发展都市高端农业。但如何把年轻人留下来、如何留住企业等问题仍然需要长远规划。此外,创客代表激昂的发言中饱含的创业热情也感染了调研团成员,感受到基层创新创业所迸发出的正能量!
南京农业大学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10月15日,由南京农业大学、常熟市人民政府和董浜镇人民政府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505万元。研究院实行企业化运作,成立南农大(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院综合示范基地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各类科研、转化和推广项目,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通过技术转让、联合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合作形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遇到了种种困难,尤其是在留住人才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
一排排连栋别墅令游人羡慕不已,村史馆里的各种精致物件让人爱不释手,幽雅的村庄令人流连忘返……这里就是蒋巷村。7月9日上午,调研团来到支塘园区蒋巷村调研参观。眼前的蒋巷村村民安居乐业,美景如画,它是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而就在几十年前它还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从“荒滩恶水”到“富甲一方”蒋巷村经历了怎样的改变?在座谈会上,调研团一行专访了蒋巷村带头人常德盛,聆听了他对中国村庄发展的治理思路。
此外,调研组还参观了王四食品等一批加工企业。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调研时间,但在满满的日程安排中,深入调研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之后,调研团成员对“三农”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载着满满的收获归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