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2015-06-15
前沿
■海底农场突破传统:未来农业新选择
外媒报道 在意大利,科学家正尝试革新农业生产,试图在海底培育农作物。在他们的海底农场,有五个透明“农作物豆荚”被固定在海底,在里面可以培育草莓、罗勒、豆子、大蒜和生菜。
海底农场项目的科学家说:“‘农作物豆荚’内壁的冷凝水,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此外,‘豆荚’的温度基本保持稳定,这都为植物创造了理想的生长条件。”这个农场位于意大利萨沃纳的诺丽(Noli)海湾,名叫尼莫花园。
实际上,科学家在努力寻找一种经济可行的技术实现另外一种高效农业生产。这些“农作物豆荚”大小不同,可以在水下5.5米到11米浮动。陆地上的“农作物豆荚”控制中心则使科学家不必每天潜入海水,就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态。
该项目的发言人Luca Gamberini说:“我们在‘农作物豆荚’中安装了许多远程摄像头,可以很容易监控里面的一切。此外,我们还安装了传感器面板,它可以获取‘农作物豆荚’内的实时数据。更有意思的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观看‘农作物豆荚’。”昼夜几乎不变的温度为植物创造了理想的生长条件。
■巴西研发出可延长鲜奶保质期保鲜瓶
新华社讯 巴西科研人员近日研发出一款新型牛奶保鲜瓶,可将新鲜的巴氏杀菌奶在常温下保质期延长至8天。
科研人员在塑料材质包装瓶中添加了一种银基微粒材料,它具有杀菌和抗微生物的特性。这种材料还可应用于塑料餐具等产品。
■研究发现基因修饰让玉米无壳且美味
中国科学报讯 科学家表示,今天的玉米之所以长成现在的样子是因为该作物的基因发生了一种小变化。大约在距今9000年前,墨西哥人利用野生墨西哥类蜀黍培育出了玉米,那时的玉米粒被一层坚硬的外壳包裹着,使其不适宜人类食用。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野生苞谷如何生长成现在人们食用的玉米。
现在,一项遗传学领域的新研究进一步对比了玉米和墨西哥类蜀黍的特征,研究发现在随后数千年内发生的一种DNA基础交换——即通过tga1基因的C—G序列的基础交换产生了柔软的、裸露在外的玉米粒。这项研究发现表明了古代作物驯化者如何通过人工选育对作物遗传基因作出小幅改变,从而让玉米进化成人们今天所熟悉的样子 。
■ 五花肉或消失 中韩科学家培育出“肌肉猪”
科技讯 一说“五花肉”你必定会联想到猪,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有一天五花肉会在猪身上消失呢?英国《每日邮报》6月30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家金振秀(音译)和同事利用靶向基因敲除技术“Talen”去掉了猪体内的肌肉生长抑制基因,然后把这些改造过的基因植入猪的胚胎细胞中,让母猪生下32头小猪。 这些小猪的肌肉细胞会不受限制地生长,变成“肌肉猪”,而不是像同伴那样长成肥嘟嘟的体型。8个月后,有13只小猪存活下来,而目前仅存2只,其中只有一只被评估为“健康”。金振秀说,过去人们为培育一种动物新品种需要耗费几十年时间,但在基因技术帮助下,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不过,研究人员尚没有把“肌肉猪”引入人们日常食谱的打算。当前不少国家规定,由于不清楚转基因肉类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允许销售这种肉类。
另据中国吉林省延边大学网站消息,此项成果系该校尹熙俊教授课题组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Jin-Soo Kim团队合作完成。
■世界首个杜仲全基因组精细图绘出
河南日报讯 记者从位于郑州的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了解到,该研究中心副主任杜红岩研究员主持的项目“杜仲育种群体建立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日前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项目选育出的10个杜仲良种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绘制完成杜仲全基因组精细图,成为我国第一个天然橡胶植物基因组精细图和世界上第一个木本药用植物基因组精细图。
专家表示,该研究确定了杜仲橡胶高效合成的上游途径、关键酶基因和关键时期,对我国杜仲橡胶新材料、木本油料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为解决天然橡胶资源匮乏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第一台牛肉面自动煮贩卖机亮相上海
中新网讯 7月20日,全球第一台牛肉面自动煮贩卖机在上海亮相。食客只需按照屏幕提示选择口味,1分多钟后,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就由贩卖机自动烹煮完成,即刻可端上餐桌。如今,这家整合了上海、台湾、香港三地中生代青年人才与资金的创新公司,已经获得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预计今年10月,牛肉面自动煮贩卖机会率先在上海市场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