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任重道亦远
2015-06-15文丨吴敬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文丨吴敬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农村创业任重道亦远
文丨吴敬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目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创新创业。但是,尽管创业形势一片大好,农村创业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同时需承担较高的风险。
农民工的创新创业意识最强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增长依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广泛的人力资本,这三者缺一不可。过去我们依靠传统要素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但随着要素报酬递减,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难以实现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因此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推动经济增长的难度很大。这就要求经济发展必须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道路,即实现内涵增长: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份额。
根据创业意愿调查显示,在海归人员、农民工、返乡的大学生村官等人群中,农民工的创新创业意识是最强的。我们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的原因是:学历高,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学历低,在就业时可选择的范围较小,“被迫”选择创业的概率则会较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创业者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升。这点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创业者学历水平的变化中得到佐证,欧美等国也遵循这样的规律。例如,美国的微软,国内的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都是由高学历、高素质的创业者创办的。
创业的环境和条件与市场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是卖方市场,经济短缺,商品供给量少,即使质次价高也能销售出去,创业的经济环境较为宽松。随着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上商品供给过剩,特别是农产品,经常出现滞销的现象。例如今年5~6月份全国各地出现了西瓜滞销,每公斤0.2~0.4元都卖不动。因此,买方市场环境下创业相对困难。正视问题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未来绝大多数的农村创业都将围绕农产品:无论以区域为特色,还是以产品为特色,农村创业大都会以贴近农业农村为重点,走“要素市场往农村去,产品市场往城里来”的路径。对于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民,特别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难,解决好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才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在农村科技创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缺少贴近农业农村的创业平台。社会化的服务环境是农村创新创业的先决条件,而制度化的创业平台能够有效地吸引农民工和其他有志青年到农村创业。但是有些地方虽然搭建了创业平台,但门槛设置过高,小的企业难以加入,使得创业平台并没有发挥应有的集聚效应。所以亟需搭建贴近农业农村的创业平台,有效实现集聚效应,帮助创业者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二是农村创业融资难。目前农村正规金融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这些金融机构为农村贷款倾向非常低,很多人就被迫选择非正规金融组织进行融资,也就是民间借贷,造成农村融资难和融资成本较高并存,同时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农村创业融资必不可少,即使是农副产品小企业的开设也需要相当数额的资金,当遇到上述融资困难时,将会直接影响农村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创业融资难仍是农村创业中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三是创业者的综合素质整体较低。当前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业的竞争越来越大,所以在新产品和新服务上谋求突破、实现创新难度较大,只能通过提高项目的投入产出比,才能在同类产品或服务中取得立足之地,创业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良好的管理技能。据有关资料数据显示:创业意识和能力最强的人群还不到农民工总数的5%,而且他们也大多从事建筑等以出卖劳动力为主的行业,技术人才较少。如何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是农村科技创业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是公共服务尚未完善。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较高,公共服务建设亟需加强。以冷链物流为例,农村创业者大多选择特色的鲜活农产品作为创业对象,鲜活农产品的采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的各个环节必须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消耗,这就需要农产品冷链物流。但在当前城市冷链尚未实现全覆盖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更为滞后。
引导工业企业到农村去
日本、韩国的农村工业化经验值得我们在农村创业问题上加以借鉴。为解决城市人口剧增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日本、韩国将工业引入农村,有效地引导大城市的一些工业向农村小城镇扩散,吸收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也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企业在城市拓展空间非常有限,通过鼓励非农企业进驻农村,促进农村工业化,既可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也能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同时要充分发挥创业园区的作用。省市创建了创新创业园区,县乡(镇)也纷纷建立相应的创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地发挥各级创新创业园区的协调作用,发挥创新创业的集聚效应,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