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小牧户?中小牧户的界定与产生①
2015-06-15胡振通孔德帅靳乐山
胡振通 孔德帅 靳乐山
谁是中小牧户?中小牧户的界定与产生①
胡振通 孔德帅 靳乐山
关注中小牧户,帮助中小牧户,是协调草原生态目标和牧民生计目标的关键。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左旗、中部的四子王旗和东部的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的实地调研,文章将中小牧户界定为草场经营面积未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牧户;并指出其产生的原因包括特定时期的人口增长、草地退化、嘎查的草地资源禀赋(草地类型、人均草场面积)、草场的初始分配政策和牧户家庭人口变动等。为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在后续完善草原保护和牧民收入相关政策措施中需要充分考虑中小牧户产生的背后原因。
中小牧户;适度规模经营;基尼系数;异质性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各类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草原既是畜牧业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长期以来,受农畜产品绝对短缺时期优先发展生产的影响,强调草原的生产功能,忽视草原的生态功能,由此造成草原长期超载过牧和人畜草关系持续失衡,这是导致草原生态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1]。2011年6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草原牧区实行“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方针,指出草原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
如何实现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相结合是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摆在众多专家学者面前的严峻命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同时兼顾牧区牧民的生存发展,一些学者从牧户异质性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关注不同规模牧户的生计状况和对草原生态保护的影响。靳乐山等通过研究发现中小牧户是草原超载过牧的主体,并且指出“关注中小牧户,帮助中小牧户,是协调草原生态保护目标和牧民增收目标的关键”[2]。李金亚等通过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中小牧户是草原超载过牧的主体”这一发现[3]。深入研究谁是中小牧户,将为后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现有文献关于中小牧户的研究还非常少,中小牧户的概念该如何界定,中小牧户又是如何产生的,未有文献进行分析阐述。本文试图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的实地调研,界定中小牧户的概念,分析中小牧户产生的历史原因。
一、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为了突出研究的代表性,本文研究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中部的乌兰察布市、西部的阿拉善盟②盟,源自蒙古语,与地级市平级。作为研究区域,分别代表三种草原类型,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荒漠化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分析所用资料来自调研组一行8人于2014年7月3日至8月6日对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①旗,源自蒙古语,与县平级。、四子王旗、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的八个苏木②苏木,源自蒙古语,指一种介于旗及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与乡镇平级。的34个纯牧业嘎查③嗄查,设在内蒙古有关盟市所属旗的行政编制下,与行政村平级。共490户牧户的实地调研。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采取调研员和牧户面对面交谈的方式,并与每个嘎查的嘎查领导进行了村级访谈,同时调研组还与内蒙古草原监理局、阿拉善左旗畜牧局、四子王旗畜牧局、陈巴尔虎旗畜牧局进行了深入座谈。同时调研组还参阅了34个纯牧业嘎查的所有牧户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录入信息。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98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其中阿拉善左旗174份,四子王旗169份,陈巴尔虎旗147份。样本户中,平均每户草场承包面积为7 172亩,平均家庭人数为3.69人,平均家庭劳动力数量2.53人,平均从事畜牧业劳动力数量2.06人,平均从事非农劳动力0.46人。受访牧户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受访者基本情况
二、中小牧户的界定
中小牧户,按字面简单理解就是,草场经营面积较少的牧户或者牲畜养殖数量较少的牧户。但是这样的界定,未免不够科学和严谨,其本身也缺乏实际意义。本文笔者将从独特的视角对中小牧户进行界定。笔者认为与中小牧户的概念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牧区牧民在家庭经营模式下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本文首先对牧区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给出中小牧户的概念界定。
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即基于什么目标下的适度规模经营,下面对牧区的适度规模经营给出的概念界定综合考虑了生态目标和生计目标。牧区的适度规模经营意在追求“人、草、畜”的平衡。牧民养殖多少牲畜,体现“人、畜”的平衡,意在实现牧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在一定草场上养殖多少牲畜,体现“草、畜”的平衡,意在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牧民在一定的草场上养殖多少牲畜,综合体现了“人、草、畜”的平衡,可能面临着生计目标和生态目标之间的冲突。这种可能冲突体现在,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需要在一定的草场上养殖不低于一定数量的牲畜而为了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需要在一定的草场上养殖不高于一定数量的牲畜当小于时,存在冲突,当越是小于时,存在显著冲突。如果以草场经营面积来衡量的话,牧区牧民在家庭经营模式下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是指能够实现“人、草、畜”的平衡并且满足大于等于的草场经营面积。牧区适度规模经营的通俗理解就是“在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下,的收入需求为I(元/年),草原可持续发展下草畜平衡标准为K(公顷/羊单位),那么时,求得S≥KI/(P-C),即适度规模经营下草场经营面积的最小值为S*=KI/(P-C)。从而牧区牧民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是S≥S*=KI/(P-C)。
正确地把握牧区的适度规模经营,关键在于求解S*,即适度规模经营下草场经营面积的最小值。由公式S*=KI/(P-C)可以看出,S*与K成正相关,与I成正相关,与P成负相关,与C成负相关。由此可以进一步给出两点定性认识:一是牧区的适度规模经营与草地生产力相关,因而牧区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不同草地类型的地区存在差异,即不同地区的“度”是不一样的;二是牧区的适度规模经营受到牧民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影响,也受到畜产品价格和养殖成本的影响,因而牧区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动态变化的。关于牧区适度规模经营下草场经营面积的最小值的数值具体是多少,需要结合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研究工作,这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有待另文深入分析。
中小牧户的概念界定,本文选取草场经营面积作为度量指标,而不是牲畜养殖规模。那么中小牧户的概念不妨界定为草场经营面积未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牧户,即S<S*=KI/(P-C)。这样的概念界定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通俗易懂且有实际意义,中小牧户的表现是未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生计目标和生态目标的冲突并且难以协调;二是科学严谨,能够进行定量处理,即S<S*=KI/(P-C)。由公式同样可以给出中小牧户的两点定性认识:一是中小牧户和草地生产力相关,因而中小牧户在不同草地类型的地区存在差异;二是中小牧户受到牧民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影响,也受到畜产品价格和养殖成本的影响,因而中小牧户是动态变化的。
从上述概念界定可以看出,适度规模经营和中小牧户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如果一个牧户是中小牧户,那么该牧户就未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如果一个牧户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那么该牧户就不是中小牧户。从而研究中小牧户也就是在认识适度规模经营。
三、中小牧户的产生
按照中小牧户的界定,中小牧户是指草场经营面积未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牧户。分析中小牧户产生的原因,即需要分析中小牧户的草场经营面积为什么会小于适度规模经营下的最小草场经营面积,究竟中小牧户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将从三个层面去解析,分别是牧区的人口增长和草地退化、旗县内不同嘎查之间草场的异质性、嘎查内部不同牧户之间草场的异质性。第一个层面,牧区的人口增长和草地退化,属于国家层面。第二个层面,旗县内不同嘎查之间草场的异质性,属于集体层面,指的是集体的草地资源禀赋。第三个层面,嘎查内部不同牧户之间草场的异质性,属于个人层面,体现为如何从集体的草地资源禀赋到牧户的草地资源禀赋。
(一)牧区的人口增长和草地退化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牧区人口增长迅速,变动较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7年到1957年,人口增长主要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由26.3万人增加到33.5万人;1958年到1986年主要以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原因(包括鼓励开垦草原进行耕种,发展国营农牧场,知青下乡等)导致的人口的机械变动为主,由33.5万人增加到191.1万人;1987年至2000年,根据为数不多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牧区人口增长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为主,由191.1万人增加到192.92万人[4]。草原牧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并不高,草原牧区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特定时间的机械增长,增长的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牧区人口的大量增加总体上降低了牧区牧民的草场资源禀赋(即人均草场面积),这是导致细分草场进而产生中小牧户的重要原因。
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形势非常严峻。根据2010年内蒙古草原资源调查,2010年内蒙古草原“三化”面积6.96亿亩,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61.16%,其中重度“三化”面积0.8亿亩,中度“三化”面积2.69亿亩,轻度“三化”面积3.47亿亩[5]。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的直接影响在于草地生产力的下降和合理载畜能力的下降。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草原合理载畜能力为8 700万个羊单位,到20世纪80年代降到5 800万个羊单位,2002年降到了3 500万个羊单位[6]。根据《2013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报告》,2012年内蒙古天然草场的合理载畜能力为3 600万羊单位。草地退化,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和合理载畜能力的下降,牧民需要更多的草地资源才能保障生计需求,这是阻碍草地恢复和产生中小牧户的重要原因。如果进一步地考虑市场化、现代化的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在逐步上升,中小牧户的困境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旗县内不同嘎查之间草场的异质性
嘎查的草地类型和人均草地面积是嘎查的草地资源禀赋,是影响嘎查内中小牧户产生的重要因素,草地资源禀赋较差的嘎查更容易产生中小牧户。旗县内不同嘎查之间草场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旗县所在的区域的草地类型的差异,二是同一旗县内不同嘎查之间人均草场面积的差异。
1.草地类型的差异
三个旗县的草地类型和草地生产力如表2所示。陈巴尔虎旗属于呼伦贝尔市,草地类型主要是温性草甸草原,四子王旗属于乌兰察布市,草地类型主要是温性荒漠化草原,阿拉善左旗属于阿拉善盟,草地类型主要是温性草原化荒漠。根据《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报告》,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的平均草地生产力(以干草计算)分别为132.91公斤/亩、37.85公斤/亩、15.72公斤/亩,由这里可以看出,不同的草地类型对应的草地生产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呼伦贝尔市最高,乌兰察布市次之,阿拉善盟最低。
表2 草地类型和草地生产力
2.人均草场面积的差异
根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中2011年录入的基础数据,测算三个旗县的34个样本嘎查的人均草场面积,如表3所示。
从旗县的层面上看,阿拉善左旗12个样本嘎查的人均草场面积的平均值为2 278亩,四子王旗为2 091亩,陈巴尔虎旗为2 908亩。单就人均草场面积而言,不同旗县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如果将三个区域的草地类型考虑其中,草场的差异就会非常显著,因为呼伦贝尔市的平均草地生产力是乌兰察布市的3.5倍,而乌兰察布市的平均草地生产力为阿拉善盟的2.4倍。
从同一旗县内不同嘎查的层面上看,同一旗县内,草地类型相似,可以就人均草场面积进行简单的比较。本文采用均差比来分析同一旗县内不同嘎查之间人均草场面积的异质性。在阿拉善左旗的12个样本嘎查中,查干敖包嘎查和都日勒吉嘎查都显著高于平均值,均差比分别为0.72和0.48,特莫图嘎查、沙日不日都嘎查和悉尼呼都格嘎查显著低于平均值,均差比分别为-0.73、-0.54和-0.49。在四子王旗的10个样本嘎查中,乌拉嘎查和卫井嘎查显著高于平均值,均差比分别为1.12和0.49,艾勒格嘎查显著低于平均值,均差比为-0.55。在陈巴尔虎旗的12个样本嘎查中,呼和道布嘎查和格根胡硕嘎查显著高于平均值,均差比分别为0.54和0.45,完工嘎查和白音乌拉嘎查显著低于平均值,均差比分别为-0.66和-0.5。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同一旗县内,不同嘎查之间人均草场面积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表3内蒙古自治区三个旗县内不同嘎查间人均草场面积的异质性
(三)嘎查内不同牧户之间草场的异质性
嘎查内部不同牧户之间草场的异质性,属于个人层面,体现为如何从集体的草地资源禀赋到牧户的草地资源禀赋。
本文构建了人均草场面积的基尼系数的指标来度量嘎查内不同牧户之间人均草场面积的异质性。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20世纪初所提出的,用来判断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指标。近年来,作为一种广义的分析方法逐渐应用到其他分配问题和均衡程度分析中[7]。基尼系数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分配越不公平,越接近于0表示分配越公平。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有多种,其中由张建华(2007)所提出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较为简洁直观,且适合于本研究数据的离散型分布[8]。具体计算方法为:先将某个嘎查内每位牧民所承包的草场面积按升序排列,并从1至n编号,再根据公式(1)计算该嘎查的基尼系数。其中,n为该样本嘎查牧民总数,Wi表示第1到i位牧民所承包的草场面积总和占全嘎查草场面积总和的比例。
根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中2011年录入的基础数据,测算了三个旗县的34个样本嘎查中的每一个牧户的人均草场面积,运用Stata 11.0软件,计算出了各个嘎查人均草场面积的基尼系数,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内蒙古自治区三个旗县34个嘎查内不同牧户之间人均草场面积的异质性
根据基尼系数的经济学含义,基尼系数越小表示分配越均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分配越不均等。由表4可知,34个样本嘎查的人均草场面积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等。从各个旗县的平均值来看,陈巴尔虎旗12个样本嘎查基尼系数的平均值最大,四子王旗次之,阿拉善左旗最小。从每个旗县内部各个嘎查之间的比较来看,不同嘎查之间的基尼系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研发现,造成嘎查内部不同牧户之间人均草场面积的异质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初始分配政策,二是家庭人口变动。
1.初始分配政策
20世纪80年代初分牲畜,80年代末开始分草场,不同地区的草场分配政策存在差异,并不是简单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草场,从而在草场的初始分配上带来了人均草场面积的异质性,这是中小牧户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陈巴尔虎旗采用了“人六畜四”的草场分配政策。“人六畜四”就是将草场总面积的60%按照人口平均分配,40%按照牲畜数量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政策在草场初始分配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因为养殖规模较大的牧户比养殖规模较小的牧户分得了更多的草场。这也直接导致了陈巴尔虎旗的平均基尼系数比另外两个旗县都要高。对于这种分配政策的评价,很多牧民表示这种分配政策很不合理和很不公平,在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以后,草原生态补偿资金和草场面积挂钩,这种分配政策背后的不合理性通过草原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格局进一步突显出来。
四子王旗采取了差别化的草场分配政策,倾向于保护原住民的利益,非原住民(主要指汉族)平均每人分配的草场要比原住民平均每人分配的草场低1/3到1/2,部分嘎查属于国营牧场改制形成的牧业嘎查,在草场分配上采取了按职工分配草场的政策,职工家属不能参与草场分配。这种分配政策也带来了草场初始分配的差异性,但差异性要小于陈巴尔虎旗的草场分配政策。这种分配政策实质上保障了蒙古族牧民的利益,对于这种分配政策的评价,蒙古族牧民和汉族牧民因为立场不同而评价不同。蒙古族牧民认可这种分配政策,并且认为需要做出这种政策倾斜,因为他们是世世代代在草原上从事畜牧业的牧民。汉族牧民表示希望能够享受和蒙古族牧民一样的待遇,因为无论是草原开垦抑或是知青下乡,他们当初都是响应国家号召来支援草原开发和建设的。单就分配结果而言,在同一嘎查内,如果有汉族牧民,那么汉族牧民更倾向于是中小牧户。
阿拉善左旗总体上采取了按人口平均分配草场的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部分嘎查考虑居住密度等因素,在分配草场上并不是非常严格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这种分配政策同样在草场初始分配上产生了一些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的大小依照各个嘎查在草场分配上的灵活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因为灵活程度的不同,各个嘎查的基尼系数差异较大,最低的仅为0.10,最高的则有0.62。对于这种分配政策的评价,牧民没有给出太多的个人看法,因为阿拉善左旗在草原生态补偿中采用了按人口进行补偿的模式,所以牧民反而对家庭人口的认定表达了很多意见,到底谁能享受,谁不能享受。
2.家庭人口变动
自20世纪80年代末分草场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在这段时间牧区的总人口数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动,但是不断的家庭人口变动和“分户成家”使得不同牧户的人均草场面积产生了差异,这是中小牧户不断产生的重要因素。以“分户成家”为例,尤其是一些子女较多的牧户,如果子女都在牧区从事畜牧业,那么“分户成家”将使得一个牧户的草场被分割为数块草场,伴随着后代的出生,草场细分的结果是人均草场面积的显著降低。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因为家庭人口数量减少而使得人均草场面积增大的情形,同时也存在着出于牧户家庭内部的考虑和安排促使部分人暂时放弃畜牧业的情形。正是存在一个个牧户家庭各式各样的人口变化和选择,使得不同牧户之间人均草场面积产生了显著差异,进而促使中小牧户不断产生。
四、结论、讨论和政策含义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的实地调研,本文对中小牧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中小牧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中小牧户是指草场经营面积未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牧户。中小牧户产生的原因有:(1)特定时间的人口增长总体上降低了牧区牧民的人均草场面积;(2)草地退化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和合理载畜能力下降,牧民需要更多的草地资源才能保障生计需求;(3)嘎查的草地资源禀赋(草地类型、人均草场面积)决定了嘎查内牧民的草地资源禀赋;(4)草场的初始分配政策和牧户家庭人口变动带来了嘎查内部不同牧户之间人均草场面积的差异。
纵观我国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制度选择,主要的制度包括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社区共管制度等,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制度是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承包经营和围栏建设,促使牧区草场实现了从集体公共草场到家庭承包草场的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也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变,草场分户承包经营使得牧户的草场经营规模变得狭小。中小牧户草场面积较小,草场是稀缺生产要素,从而在超载过牧、草场流转等方面表现出特性,具体表现为中小牧户超载严重、中小牧户在进行草场整合。这对以实现草畜平衡为目标的一系列制度都有很大的启示,例如,以遏制超载为目的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畜平衡奖励需要关注中小牧户,在不断发生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中,需要关注中小牧户。
本文研究具有以下政策含义:(1)中小牧户存在生计目标和生态目标的冲突并且难以协调,关注中小牧户,帮助中小牧户,是协调草原生态目标和牧民生计目标的关键;(2)中小牧户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在后续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中需要充分考虑中小牧户产生的背后原因。
[1] 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 06 01
[2] 靳乐山,胡振通.谁在超载?不同规模牧户的差异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3(2):37-43
[3] 李金亚,薛建良,尚旭东,等.草畜平衡补偿政策的受偿主体差异性探析——不同规模牧户草畜平衡差异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89-95
[4] 包红霞,恩和.内蒙古牧区人口变动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5]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内蒙古草原保护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2014-01
[6] 田永明.内蒙古牧区发展专题调研报告.北方经济,2011(11)
[7] 张长征.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2):10-14
[8] 张建华.一种简便易用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75-283
Who are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lders?Definition and Origi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lders in the Rangeland
Hu Zhentong Kong Deshuai Jin Leshan
To focus on and help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lders is the key to reconcile grassland ecological goals and herdsman livelihoods goals.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in three banners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which respectively are west-located Alxa Left Banner,mid-located Siziwang Banner and east-located Old Barag Banner,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lders and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from wha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lders are resulted.Small and medium-sized holders in the rangeland refer to the herdsmen whose pasture area fails to achieve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Many reasons,including population growth during specific period,pasture degradation,village grassland resources endowment(type ofgrassland,grassland area per capita),initial pasture distribution policy and family population changes of herdsmen,make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lders generated.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to achieve coordina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goals and herdsman livelihoods goals,it needs to take reasons of gener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lders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subsequent releva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lders;Moderate scalemanagement;Gini coefficient;Heterogeneity
(责任编辑:常 英)
2015 01 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不同规模牧户的影响研究”(13BJY031)。
胡振通,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孔德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靳乐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100193。
① 感谢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督管理局、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畜牧局、内蒙古四子王旗畜牧局、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畜牧局对调研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