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5-06-15郑亦飞许寿生王楠楠

关键词:课余课标课外活动

郑亦飞,许寿生,王楠楠

(1.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084)

陕西省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郑亦飞1,许寿生2,王楠楠1

(1.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084)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陕西省西安、宝鸡、延安等10个地区的县级市、乡镇中小学的体育师资、场地器材、课外活动与课余训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行情况展开调查和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从实际出发改善学校体育的硬件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与训练,使现阶段的课外活动与课余训练课表化常态化,加强学校体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结合,切实提高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的效果与质量。

陕西省;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学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一直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致使我国中小学学生身体机能与素质逐年下降。近几年陕西省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在政策扶持和贯彻落实中持续发展,在收到一定成效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基层中小学整体发展受地域因素、经济因素限制,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陕西省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开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指导,为陕西省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西安、宝鸡、延安等10个地区的65所县级市(区)、乡镇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相关需要,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体育期刊网全国体育院校(系)研究生论文索引、期刊杂志及调研报告等相关文献,为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为获取准确的支撑材料和数据,问卷设计经过了信度与效度检验。向陕西省65所县级市(区)、乡镇中小学发放问卷65份,问卷回收63份,回收率为96.9%,其中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为93%。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回收所得到的数据信息,运用thinkpad X250型计算机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表格图标制作。最后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与开展现状

2.1.1 现有教师结构和师资力量

表1 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信息(n=59)

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曾经强调指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可见师资水平是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先决条件的重中之重[1]。从表1中发现有54.2%教师年龄在35-50岁之间,总体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具备本科及以上文凭的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占到70.4%,但是仍然有29.6%的大专及其他学历教师;另外,女体育教师比例偏少,仅占调查比例的6.8%,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体育教育专业院校对于女性招生比例日趋下降,女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特性也没有得到重视,因此造成性别比例不符合学校体育需求的现象。

表2 师资队伍情况调查

从表2来看,体育教师基本满足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学要求,其中有79%为专职体育教师;有86.4%以上的学校有选派教师进修培训学习,在职培训有所加强,但是接受较长时间的函授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机会较少,教师的业务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国家对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相关要求。

2.1.2 场地及基础设施现状

表3 学校操场规格调查(n=59)

学校体育对场地器材的依赖性很大,没有配套健全的场地器材很难正常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调查发现现有体育场地基本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需求,但场地规划布局比较简陋,84.7%的学校拥有200 m以上操场,仅有11.5%的学校拥有400 m跑道(见表3)。乡镇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场地面积距离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在场馆设施方面,74.6%的学校有一至三块篮球场,72.9%的学校有一至两块足球场,94.9%的学校有乒乓球台,69.5%的学校有排球场。只有16.9%的学校有体育馆,部分小学没有田径场,只有足球场、篮球场。体育器材匮乏,学校添置的体育教学器材也往往都是为了普查验收,且多数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不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给体育教学效果埋下隐患(见表4)。

表4 各类场馆设施调查(n=59)

表5 学校体育经费调查(n=59)

由表5知在体育教学经费方面,有47.4%的学校经费不足,其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拨发和学校公共费用的按比例支出。分别有13.6%、15.3%学校每年体育经费在0.5万元以下和0.5-1万元,有55.9%的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表示不清楚。这也说明基层中小学,特别是乡镇、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甚至个别管理层人员对国家关于中小学体育经费与设施的要求不了解。

2.1.3 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现状

学校体育课程是大体育课程,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也同样是为了实现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补充[2]。从表6得知,目前有74.6%的学校开展课余训练,项目主要为篮球、足球、田径及其他民间体育,其中54.7%的训练队只在比赛前进行训练。38.9%的训练队常年训练,6.4%的训练队仅仅成立了训练队但从未进行训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有超过半数家长并不支持孩子参与课余训练,部分家长认为在现阶段下文化课成绩更能决定学生的成长方向,认为智育较体育更为重要。有45.8%的学校给予课外活动体育教师的课时费不等同于正常课时,有40.7%的学校不给予体育教师课时补助,因此难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有37.3%的学校组织开展课外活动,60分钟以上的学校仅占10.2%,不能贯彻落实“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国家要求(见表7)。

2.1.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与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性调查

表6 课外训练情况调查(n=59)

表7 每次课外活动时间及教师工作量调查(n=59)

表8 对《课标》的了解程度及认可度调查(n=59)

《课标》作为国务院深化改革素质教育的主导方针,为学校体育教育树立了指导思想,《课标》通过传统体育课的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打好基础[3]。根据调查分别有23.7%、55.9%的教师对于《课标》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而有18.6%的教师表示知道但不了解(见表8)。超过半数教师表示学校曾组织对于《课标》的学习培训,且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按照《课标》撰写课时计划或教案,有62.7%的教师表示《课标》带动了学生的体育热情并且符合体育教学发展方向,23.7%的教师表示《课标》使体育教学无所适从,并且制约了学校体育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并且学校体育应具备的物质基础,跟不上《课标》对于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要求,对于《课标》的灵活运用不足。

2.2 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2.2.1 明确学校体育的意义,加强师资建设

基层中小学是政策落实的最后单位,缺乏引导和管理时有发生,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也是积累多年的传统陋习,各个基层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些领导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还不甚了解,对学校体育教育在学生人格养成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因此,各级教育教学主管单位,尤其是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务必从战略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思想,摈弃应试教育带来的智育第一的负面效应,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充分发挥体育与智育相辅相成的作用,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不将体育教师与学科教师区别化,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对教师评奖评优,奖金的分配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依据,积极解决体育教师的实际困难,调动工作热情,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手段提高体育教师在教学层面的能力,以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

2.2.2 立足实际,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

现阶段各基层重点、示范校的学校体育物质条件包括各种体育教育设施设备以及专项经费基本得到满足,但大多数学校仍然不能满足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必需的物质条件是正常进行体育教育的必要保障,因此建议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在财政预算和教育附加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基层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资金,在之前所划拨的专项资金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建议增加划拨比例。同时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呼吁和鼓励社会上的企业、公司及个人对基层学校体育事业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保证体育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公开合理,以此改善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在场地器材匮乏的情况下开展体育教育的尴尬局面,保障学校体育在场地、器材方面的基础建设。

2.2.3 健全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

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作为中小学生除校本体育课程之外的体育参与活动,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补充,应当重点落实“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5]。有条件的学校更应该积极组织诸如早操、大课间操等课外活动,建立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独立自我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并且能够不定期开展运动会,越野赛,体育单项竞赛及体育节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从整体的体育氛围方面增强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理解;而在课余训练方面,要坚持训练系统化、经常化、兴趣化,摒弃一贯的应付比赛所进行的课余训练,而是在学生兴趣之上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学生自发兴趣加之体育教师专业指导形成良性发展的课外训练团队,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训练,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使基层中小学的课外训练队成为国家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

2.2.4 切实使《课标》融入到学校体育工作

《课标》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7]。《课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基层中小学教师在缺乏体育物资的前提下,更应该积极发挥学生《课标》的灵活多变特性,根据学校基础设施对应的可操作性来要求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在运动体验中的心理感受,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以形成坚持锻炼的体育意识,作为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深层次理解《课标》的特征与内涵,根据实际情况与《课标》相结合,选择不同内容、形式和方法,达成《课标》所要求的促进学生身心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3 结论

1)现阶段陕西省基层中小学学校体育参与者在思想上对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认识较模糊,了解不足。体育课程改革作为国家素质教育重点推行项目还没有在基层落实彻底,学校对体育教学的管理与观念意识的树立还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2)教师学历层次主要为本科文凭,但年龄偏大,女体育教师比例偏少。教师结构不符合最优化配置,在职培训学习参与的人员比例较少,培训时间与深度不足,教师的业务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国家对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相关要求。

3)陕西省乡镇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场地面积,器材配备和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甚至个别管理层人员对国家关于中小学体育经费划拨要求不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

4)课外活动还未形成常态化,课表化,课余训练还停留在应付比赛的阶段,校园体育氛围还需要加强。学校需要从教师、学生及家长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课余活动和课外训练,落实“一小时体育活动”。

5)多数教师能够按照《课标》撰写课时计划及教案,同时带动了学生的体育热情且符合体育教学发展方向,以《课标》为指导方式及思想。

[1]张庆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力结构的调查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2]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吴宏江.陕西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368-369.

[4]宗瑶.北京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5]常爱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6]张惠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7]王飞菲.陕西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

[责任编辑 贺小林]

2015-10-10

郑亦飞(1989—),男,陕西延安人,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

G807

A

1004-602X(2015)04-0109-04

猜你喜欢

课余课标课外活动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抓好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课余训练应注意的几点
咪咪曲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