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援建 贵州烟草在行动
2015-06-13张立人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张立人
扶贫援建 贵州烟草在行动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张立人
如今在贵州省各地,烟草扶贫的生动实践不断上演,烟草行业以高度的责任感,肩负起贵州扶贫攻坚的重任,在全省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攻坚克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托起了贵州省的“小康梦”。
站在乌蒙山区高原烟海管理区的至高点上,延绵近万亩烟叶,长势喜人,令人震撼,绘就一幅现代烟草农业生态画卷。而烟田之间一条条干净的柏油路,则是烟草局和当地政府为农民共同修建的道路。
一片小小的烟叶,如今正在黔贵大地上书写扶贫开发的大文章。
经过长期培育,烟草已经成为贵州省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扶贫产业之一,是全省财税增长、烟农增收的重要来源。贵州烟草入库税金从2010年的158.1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24.26亿元,税收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13.78%,占贵州公共财政收入21.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的44.5%。
今年上半年,贵州烟草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上缴财政税收176.34亿元。
在贵州省各地,烟草扶贫的生动实践不断上演,烟草行业以高度的责任感,肩负起贵州扶贫攻坚的重任,在全省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攻坚克难,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不断巩固烟区、烟农、烟叶稳定健康发展,为贵州力争到2020年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烟区巨变背后的无私援建
贵州作为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省份,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繁重,是最难啃但又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毕节市烟草公司副经理翟欣告诉记者,烟叶扶贫不单是为农民提高收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也是重要的题中之义。即使以后烟区的农民不种烤烟了,这一栋栋民居、一条条道路仍然能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这就是烟叶扶贫的责任所在。
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的芙蓉新村,记者看到,整齐的民房、干净的道路、农家书屋、健身房、农技服务室等一应俱全。
曾经分散居住的70户烟农,他们的房子全部拆掉复耕种植烤烟,由烟草部门与当地政府筹措资金建设芙蓉新村进行集中安置,清一色的两层别墅,每家前有小花园,后有小院子。
余庆县白沙水乡烟农王建国如今住上了湖边的“联排别墅”,这在当地可算不上什么大新闻。 2012年1月,由余庆县政府牵头,烟农为主体,烟草工商企业参与、四方共建的白沙水乡烟农新村启动建设,2013年底108户村民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其中烟农占83%。
王建国这批烟农以前都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如今新村走出去便是马路,烟农们纷纷买上了小轿车。
2012年至2014年,烟草行业连续3年每年投入2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烟草扶贫新村正在为全省各地美丽乡村树立一个又一个标杆。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投入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4.5亿元。其中,投入55.5亿元,建成烟水配套工程受益面积660万亩。投资56.5亿元,新(改)建密集烤房18万座。投入10.5亿元,建成机耕路6700公里。
扶贫惠民 责任如山
威宁,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之一。威宁的扶贫攻坚工作历来受到国家、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
2013-2014年,仅烟叶生产一项就为威宁145万各族人民群众带来人均500元以上的收入,烤烟产业真正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金叶子”。
“国强在于民富,民富在于产业兴”,烤烟产业已经成为威宁自治县民富县强的主要支持产业之一,更是威宁自治县各民族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烟农们不光收入提高了,种烤烟也比以前轻松。在威宁,由贵州中烟投资580万元兴建的贵烟新村,66岁的马应府和老伴不仅入住了新居,同时也第一次尝到了农业现代化的甜头,当地的烤烟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了机耕的全套设备,种了一辈子烟的马应府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在田间徒手劳作。
从2005年起,烟草行业已累计配置农机具6.2万台(套),无数个像马应府一样的烟农们感受到了烟草行业真心实意为烟农付出的心血。
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局长陈卫东则在去年两会上表示,全省每年再投入8亿元左右,开展土地整理、机耕路建设、农机具配置等,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设施化推动现代化。
不仅如此,在全省范围内省烟草公司都为烟民购买了烟叶保险,保险赔偿范围包括干旱、洪水、风灾、病虫害等等,真正成为烟农权益的保护伞。
据统计,贵州省88个县中有59个县种植烟叶,全省50个贫困县中,有34个县种植烟叶。从2010年到2014年,贵州省种烟农户从14万户增加到15.5万户,烟农种烟总收入从51.3亿元增加到81.5亿元,户均收入从3.66万元增加到5.25万元,种烟农户人均收入从8319元增加到11932元,是2014年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倍。
而在卷烟零售环节,贵州现有零售户18.1万户,户均销售卷烟利润3万余元。烟草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烟叶产业守底线、走新路
“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贵州发展实际提出的殷切希望,是全省各项工作的总纲。
烟草行业如何践行“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在贵州跨越发展的过程中,这既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同时又是一份烟草行业在不断发展探索中早已明证的答卷。
众所周知,烤烟生产过程会用到大量的塑料薄膜,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这些塑料薄膜就直接丢在田间地头,腐化在土地中,直接造成“白色污染”,极大地破坏土壤质量,造成生态失衡,这在全国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
威宁自治县秀水单元烟草站工作人员调试蓄水设备(谢广荣/摄)
为解决这一问题,湄潭县烟草公司成立了兴乐烟草废弃农膜回收加工厂,是遵义市第一家废弃农膜回收处理加工的专业处置场。通过回收废弃农膜,一方面解决了田间地头的白色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加工销售获得的利润又会通过各种途径补贴给烟农,可谓烟草行业践行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为了保证该项目的有效运行,当地的烟草公司只对农膜回收率达到供应量60%以上的烟农进行补贴,按每亩地膜烟弄投入58元,烟草公司就会补贴48元。这样一方面为烟农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也约束了烟农要把农膜回收起来。
这样寓生态保护建设于烟叶增收与烟农增收之中,实现烟叶清洁化生产的战略,正在全省各地积极推广,如今烟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到了前面。
而在毕节,“生态特色、循环烟草”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毕节市公司探索现代烟草农业“畜沼烟”一体化模式已经在全省范围树立了一个烟区循环农业的新型样本。在威宁西南部的秀水烟草单元,烟草公司出资建立起了一整套循环农业的生产系统,包括:育苗工厂、密集烤房、生态肉牛场、大型沼气池和有机肥厂。
在整套循环农业中,烟农利用烟田的冬闲期种植牧草,收割牧草后饲养猪、牛等牲畜,然后收集牲畜的粪便在沼气池中发酵,利用沼气可以发电照明、做饭等,而剩下的沼渣则又转化为有机肥充当种植养料,至此,循环的闭合链就完成了。
这样农业系统的多级循环利用,既调整和优化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又严格控制了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减少了环境污染,使烤烟生产真正纳入到了农业生态的系统循环中去,是烟草行业守住生态底线的又一生动诠释。
在烟草行业中, “控规模”、“减计划”是新常态下的时代特征,但咬定“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目标不变,继续坚持责任如山的态度不变,真正树立“开放种烟”心态,相信一定能够吹响贵州与全国同步“奔小康”的号角。(责任编辑/任廷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