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严三实”为标尺 抓实基层组织建设
2015-06-13文丨陈代军
文丨 陈代军
以“三严三实”为标尺 抓实基层组织建设
文丨 陈代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强化精准,确保可行、落地、实效。这既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制定目标方向、精准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进程,农村这个基层主战场出现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各类民间组织大量涌现,社会阶层日益多元,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强化精准,确保所使措施可行、落地、实效。这既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客观要求,也是及时掌握基层情况、科学制定目标方向、精准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基层堡垒更加坚固的现实需要。
谋划长远 在精准建设坚强战斗队伍上做到“三严”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党员干部是党的组成细胞。细胞健康,基础夯实,基层堡垒才坚固可靠。当前,一些地方“三支队伍”执行力和创造力不足,党员队伍缺乏先进性和纯洁性,凝聚不了民心,汇集不了民力,基层组织的战斗力较弱,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上访不断。个别村支书不重视党员发展工作,有的为维持自己的领导位置,发展党员搞近亲“繁殖”,甚至“闭门谢客”。要充分认识到这一不良现象,认真贯彻落实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十六字”总要求,抓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根本标准教育和管理党员,进一步畅通“出口”,加大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纯洁党员队伍,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人是所有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建强基层堡垒,就必须选优配强“三支队伍”,解决好人的问题。在抓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中,在支持的同时,更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储备好后备队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从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关怀村干部,真心实意的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想方设法提高村干部待遇,建立正常的报酬增长机制,落实好村干部养老保险问题,切实解决好村干部的后顾之忧。7月份,铜仁市按照要求选派了2446名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三类村”的全覆盖,有效解决村级组织“带头人”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这是破解基层组织建设难题的“一剂良方”。在“第一书记”选派过程中,铜仁市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坚持做到“三个全覆盖”,并理顺“第一书记”与村支书的职责和关系。“船载千斤,掌舵一人”“艄公多了打烂船”。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永春在全省推进会上指出:“‘第一书记’要在乡镇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承担村里各项事务的领导责任。”要坚持把精诚团结放在首位,随时关注“第一书记”的作用发挥情况,坚决防止“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避免出现各自为阵。“主将无能,累死三军”。要进一步拓宽视野,通过赛场识马,及时将那些有能力、肯奉献、敢担当、口碑好的党员同志任用到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不拘一格选人才。同时要着眼全局、谋划长远,真正关注基层、关心干部,落实好两个80%的政策导向。
作者(左三)走进德江县堰塘乡开展“两个遍访”(张三海/摄)
应势而谋 在精准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上创业要实
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组织凝聚群众力量、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性工作。村级集体经济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就目前来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为困难。正是因为有困难,才要去克服去战胜,“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
前不久,省委领导到铜仁专题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充分肯定了思南县青杠坝村冷朝刚支书“滚雪球”的办法,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青杠坝经验是可以复制和推广的,至少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合作社为村民统一包装销售鸡蛋,实行订单农业,一枚鸡蛋提取一分钱的服务费,就是这小小的一分钱,撑起了村级集体经济。
现在搞村级集体经济,不能走村企不分、产权不明的老路,不搞齐步走,不统一模式、不统一标准,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一村一策,精准实施。要选准项目,精心策划,不能盲目上马,需进行风险评估。“船小好掉头”。不宜一味追求开大公司、建大工厂、办大企业。有实力、有经验的可以做大做强,没经验没实力的,就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实施。如进行招商引资、资源入股,经营物业、出租厂房,“飞地经济”、异地置业。还可以借乘全市加快建筑业发展的东风,探索组建村级劳务工程队,等等。关键是要认真研究,应势而谋,创业要实,不能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既要充分发挥“乡贤”、能人、农村经纪人、“土专家”的作用,更要注重引进成熟产业和成功企业,引领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坚持不懈的抓下去。要大力宣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让群众需求倒逼村“两委”,增强村干部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形成人人抓经济、个个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以信为盟 在精准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上做人要实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农村治理模式的选择和治理绩效,直接决定着农村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封建时代“皇权止于县政”,县为最基础的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自治。在乡村治理中,传统的家族、乡绅或地方名流在社会秩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乡村治理的基本制度为村民自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现行的乡村治理模式开始遇到一些新的困境。如,政府权力缺乏规范,影响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村级组织缺乏凝聚力;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流向城市,村干部老龄化严重,等等。长期以来,为解决乡村治理的突出问题,许多地方都进行了探索创新,比如:能人治村、富人治村、族人治村和农协治村等等,这些治理模式既有利也有弊。
近年来,一些地方试行了“村两委+乡贤”、“村两委+合作社”的治理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务求管用、精准创新。可以全面推行“村两委+”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既可以加“合作社”,加“协会”,也可以加“乡贤”,加“外脑”,加“老乡会”等等。总之,哪个管用加哪个,需要几个加几个。要真正发挥“村两委+”多元化治理优势,坚持做人要实,以诚为本、以信为盟,相互帮衬,互相补台。但也要注意,“村两委+”模式不是要削弱村支两委的领导作用,而是为了更加突出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升村支两委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资源,汇聚强大正能量,促进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同步小康。
大胆创新 在精准完善党建体制机制上谋事要实
作为组工干部,党建工作是本业,更要善于总结规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见微知著,善于从表象中洞察秋毫,把握实质,未雨绸缪,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掌握主动权。要坚持谋事要实,遵循党建工作的客观规律,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和分析当前各领域党建工作,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精准推进。
任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以可行、落地、实效为原则。“可行”是前提,“落地”是关键,“实效”是目标。再华丽的政策,如果不接地气,不能落地生根,也只能是一张白纸;再美好的蓝图,如果无法实现,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要用“实效”来衡量我们的决策,检验我们的工作。要按照永春部长和市委的要求,认真制定“民心党建”工程“五年规划”,扎实抓好理论研讨和品牌创建工作。
在机关和学校党建工作中,要抓住党员教育和管理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抓住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两个重点,抓实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扎实抓好“干群连心室”的改版升级,打好“补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创新“大党建”工作机制,充分整合力量,切实发挥党建办的统筹协调和牵头抓总的作用。在基层工作机制方面,要建立责任明确、进度清晰、督促有力的工作机制,形成“人人头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手上有活干”的工作格局。(作者系铜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