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桂铁路:抗战的生命线
2015-06-13文丨张凤霞
文丨张凤霞
黔桂铁路:抗战的生命线
文丨张凤霞
黔桂铁路除了为抗日战争军事运输发挥作用外,更带动了黔桂两省经济发展。
民国时期,提到广西贵州的交通,当地有一句民谣:“船到止,马到死,人到打摆子。”桂黔两省的交通先天不足。
为了方便军队调动、运出矿产品和农产品以及运入外国援华物资,也为了开发大后方经济以利抗战,大力建设西南地区铁路成了国民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务。
1938年,湘桂铁路开工修建后,再修建一条从柳州通达贵阳的铁路便提上了议事日程。按计划,这条铁路不仅可以加强湘桂两省通往重庆的运输能力,而且有大批旧路拆迁和大撤退时南运的铁路材料及机车车辆可供利用。
1938年10月,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铁道部部长的张嘉璈提交停建湘黔铁路改筑黔桂铁路的计划,得到国民政府批准。
1939年4月,湘赣方面战事吃紧。为了避免铁路沦陷资敌,国民政府铁道部命令湘黔铁路即行拆轨,并将湘黔铁路工程局改为黔桂铁路工程局,加紧布置人员和物资的撤退南运工作。在来自湘黔铁路的大批工程人员和筑路材料到达黔桂铁路施工工地后,黔桂铁路的修筑进程大大加快了。
黔桂铁路自广西柳州始,终至贵州省贵阳。经过反复勘测比较,选定了由柳州经金城江、独山、都匀、龙里至贵阳的设计方案,线路全长615公里。其中柳州至金城江(今广西河池)段161公里,地势平坦,工程难度不大,该段工程自1939年9月开工,1941年2月1日正式通车。
在柳金段赶工之际,金城江至独山段也择要兴工。此段山高谷深,工程难度极大,因此到1943年5月,237公里的线路才完工通车。1944年,黔桂铁路修至贵州都匀,展长73公里,并修建了连通煤矿区清泰坡的6公里便线。由于都匀到贵阳段处于抗日前线,战事激烈,因此该段工程停辍,未能修到贵阳,直到解放后才正式接通。
1941年2月1日,在热烈的通车庆祝锣鼓声中,典礼列车抵达金城江车站,这标志着黔桂铁路首段正式通车运营。1941年7月1日起,黔桂铁路正式办理营业,并与粤汉、湘桂两路联运通车。
作为西南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黔桂铁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地处黔桂铁路沿线的独山县,被援华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即“飞虎队”)选为修建机场的地址。在著名的“驼峰航线”开航后,大批参与运输的飞机以独山机场作为中途站点。飞机飞行所需的燃油等物资就是通过黔桂铁路调运的,通过“驼峰航线”运来的大批物资也是在独山装上火车,经由黔桂铁路转运到贵州和广西各地,有力支援了前线的抗战。
此外,许多在战斗中因飞机被击落而逃生的飞行员也都以铁路沿线为集结地,跳伞后通过当地居民帮助抵达火车站,乘火车回到独山或者柳州,再转回基地继续驾机参加战斗。
其实,黔桂铁路的修筑,本身也是两省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一部分。参与黔桂铁路修筑的除了国民政府铁道部的工程技术人员外,许多工程尤其是土方工程征募了大批民工参与施工。截至1943年铁路通车至独山时,先后征召桂境民工近20万人,黔境民工约3万人。
黔桂铁路修筑,不仅工、料缺乏,还要随时提防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和骚扰。在此等条件下筑路,对于当时的铁路部门和黔桂两省来说无疑是做一项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工作。因此,这些筑路者们与前方浴血苦战、英勇杀敌的抗日战士同样可歌可泣。
烽火中修筑的黔桂铁路,除了为抗日战争军事运输发挥作用外,更带动了黔桂两省的经济发展。黔桂铁路修筑之前,沿线各地的经济情形还停滞于自给自足经济阶段,大量的资源都没有得到开发。但随着黔桂铁路修至一处,当地经济就开始被带动而快速发展。铁路修通后,沿线各地商业渐渐繁荣,而铁路的端点柳州、独山更是成为西南重镇,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前线。
(原文刊载于《铁道知识》2011年第6期,内容有删节 责任编辑/徐海星)
图为黔桂铁路试车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