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火车头”
2015-06-13文丨杨邓万里图丨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
文丨杨 友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 图丨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
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火车头”
文丨杨 友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 图丨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
沿河自治县紧紧围绕打造“乌江经济走廊”做文章,力争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火车头”。
初秋时节,走进沿河省级经济开发区,一栋栋生产厂房和职工宿舍整齐排列,一条宽敞的柏油路穿越厂区直通重庆,区内绿化齐全,环境优美。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紧紧围绕打造“乌江经济走廊”做文章,力争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火车头”。
目前,开发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3.4326亿元,入驻企业52家,投产企业47家。今年上半年,园区共实现生产总值15亿元。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沿河自治县,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乌江中下游,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
然而,过去的沿河因交通不便,发展资金短缺,导致产业基础薄弱,很多劳动力流向江浙一带。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破解沿河自治县发展难题?
“必须顺势而为,立足资源禀赋,开展产业扶贫。”沿河自治县委书记任廷浬说,沿河将充分利用生态、文化等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以“旅游”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县。
2012年底,铜仁市提出“两区一走廊”经济布局,即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经济走廊”。
沿河自治县扶持返乡农民工在园区创办企业11家,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400多人,带动就业2952人,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图为沿河省级经济开发区企业车间。
借助政策东风,2013年4月,规划面积17.86平方公里的沿河省级经济开发区成立,按照“立足铜仁、借力重庆、融入武陵山、走向长三角”的市场定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虽然底子薄,但对引进的项目,沿河坚持“宁缺毋滥”,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三个立足”进行招商引资。
立足资源招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重点在生态农业、农特产品加工、中药材产业等方面,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成功引进了投资1.08亿元的一品康茶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江山皮草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立足需求招商。经开区牢固树立“轮子经济”意识,超前谋划通道经济和市场需求,引进了一个投资2亿元的汽车贸易城项目,准备经营13个汽车品牌,组建1个 4S店,形成汽车销售、维修、二手车交易等一条龙链条。
立足品牌招商。利用“沿河山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沙子“空心李”等名优品牌,采取项目编制外包方式,把优势资源、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有的放矢地对接客商,目前已编制具有深度吸引力的项目22个。
在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沿河经开区坚持科技引领,突出创新发展,配套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先后与浙江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建立政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科研所+组培工厂+种植基地+生物制药(果蔬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
目前,经开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3.4326亿元,初步形成集生产加工、商务办公、生活配套“三位一体”的园区模式,成功培育出的梵净山铁皮石斛、乌江白芨2个独特品种获国家认证。
“筑巢引凤”与 “舒筋活血”
今年春节前夕,因流动资金困难,位于经开区内的穗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濒临破产,这给刚上任不久的沿河经开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廷强“将了一军”。
原来,这家企业专门生产汽车坐垫、凉席等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但因缺乏担保或抵押物,无法融资贷款,致使企业陷入困境,故打算撤资离开沿河。在园区,类似这样的企业还有近10家。
了解情况后,王廷强立即组织园区企业、县直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座谈,分析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融资难的关键是缺乏融资平台。于是,沿河自治县在原有兴沿投资公司、水务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的基础上,新组建由开发区直接管辖的投融资平台——山峡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同时,通过增加注入国有土地资产、存量资产、货币资金、经营性资产等方式,增加有形资产注入,做大开发区融资平台的优良资产规模,切实提升开发区融资能力。
“园区企业都是‘小而精’,每家最多有500万元资金就能盘活!”王廷强说,经山峡投资公司担保,穗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获得银行1000万元资金支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得以起死回生。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按照“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原则,积极引导化工业、加工业和生物制药等企业入园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率先突破的载体,成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和融入重庆的平台。
对落户园区的企业,沿河自治县则提供全程跟踪服务,使企业稳得住、能发展。
沿河自治县将原工业园区管委会班子及内设机构人员整体划转到经济开发区,明确县发改局、住建局、投资促进局等部门负责人分别兼任经济开发区下设机构负责人,解决了办公场地和工作经费,制定了工作流程,做到了机构、人员、设备三到位。
为了方便企业,沿河自治县还推出代办服务机制,建成2000平方米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全力推行项目建设手续代办制等服务制度,开设了金融服务、审批代办、就业招工服务窗口,做到审批零距离、流程零障碍、办事零拖沓、服务零投诉,实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
产业兴百姓富
走近沿河自治县中界乡孙家村,一排排错落有致、别具风格的土家族民居,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靓丽。
“树上长金条、地下生元宝、空中挂仙果”几个大字尤为显眼。孙家村用树干栽培铁皮石斛长“金条”,地下套种白芨药材生“元宝”,空中结空心李挂“仙果”, 复合经营让孙家村从以前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2012年,经开区内的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孙家村大力发展铁皮石斛、白芨等中药材产业,动员村民种植空心李、葡萄、食用菌、油菜等,拓宽村民收入渠道。
“以前一直在浙江那边打工,现在在村里就能就业,除了2000元的工资,公司还为我们提供福利保障,很实在。”村民孙永辉说。
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多万元,入驻沿河经开区后,与多所院校共同创办产学研示范基地,依托科研成果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对濒临灭绝的铁皮石斛、白芨等名贵中药材进行人工繁殖与仿野生栽培,并获得成功。
目前,公司分别在中界、黑水、泉坝等镇按照“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建成铁皮石斛上树仿野生栽培500多亩,林下套种白芨300亩,年产值逾3000万元,带动了400余人就业。
沿河省级经济开发区一角
除了利用大健康产业带动就业外,沿河自治县还规划建设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大力实施“3个15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返乡农民工在园区创办企业11家,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400多人,带动就业2952人,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
同时,沿河自治县通过采取财政投资、BT(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等模式,配套建设了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在园区有效辐射范围内规划建成中小学校,解决园区业主和员工吃、住、购、医、子女入学等问题,提升园区生产服务能力。
沿河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支刚说:“未来,我们将继续按照“五园兴城”做活县域经济目标,盘活资产,做活做实融资平台,并立足资源优势继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禀赋强的企业入驻经开区,为沿河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朱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