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微”见大:《纲要》课的“微课”模式创新

2015-06-12秦国伟安百连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设计标准纲要

秦国伟 安百连

〔摘 要〕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是一场革新,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利器。微课的应用场所一般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以及社会历史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纲要》微课的设计理念包括:在叙事线索上,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在叙事理念上,叙事模块化与叙事连续性相结合;在表现手段上,视频、图片、声音、动画与讲授相结合。

〔关键词〕 纲要;微课;设计标准;历史虚无主义;可汗学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2-0042-05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的知识传播方式,它一出现就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有人把微课看做教育的一场革新,而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

一、“微课”的特点和争议

“微课”(Micro-lecture)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2008年提出的,他认为微课就是一节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严格定义的主题。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1 ]国内关于微课有“微课程”、“微课”、“微型课程”等各种提法,具体的涵义也有所差别。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和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过结合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环节,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2 ]李玉平认为微课程主要是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3 ]

国际上运用“微课”思路运作的比较成功的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网站。“可汗学院”模式的形成起初是由于偶然。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是一位基金公司分析员,2004年底,他通过雅虎的简单软件“涂鸦笔记本”解答数学难题。2006年年底,他将反复出现的、重复度高的问题制成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没想到,此举引来一片赞誉,萨尔曼·可汗深受鼓舞,他于是成立了非营利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网站,立志要给所有的中小学做免费的视频。除了微视频,“可汗学院”还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工具。2009年,萨尔曼·可汗将原工作辞掉,全身心投入到“可汗学院”的建设中来。现在,可汗学院的视频在全球热播,中国的“网易公开课”等在线教育视频网站也采用了可汗学院的视频。

应该说,可汗学院以及其代表的“微课”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科技革命和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方便快捷、独立自主、易于传播、资源共享的优点,为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

但在热热闹闹的“微课”热潮的背后,有学者却對诸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慕课”和“微课”的实质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探究性学习”,与实体课堂相比,只是翻转了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地点。如果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如果把微课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会把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变为单一的看视频,教师也不能做到“以学定教”。因此,“慕课”和“微课”只是辅助性手段而不是主流。[ 4 ]

应该说,这些学者的冷思考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先进的技术只是一个载体,教育还是要依靠人来完成的。如果抱着“应试教育”、“工具主义”的狭隘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而已,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有知识、有技能、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

二、《纲要》微课的应用方向和设计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舞台,也是在社会上进行历史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舞台,但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歪风邪气沉渣泛起,使广大社会民众深受其害,使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光荣历史和伟大成就蒙受不白之冤。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事实、扰乱思想、涣散人心、毒害心灵、污染社会,它已经成为危害党的形象、国家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的精神“雾霾”,必须花大力气清理和整治,而“微课”作为《纲要》课进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可以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战斗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1.《纲要》微课的应用场所:《纲要》课的微课化创新不仅服务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将《纲要》微课应用于学生的成长全过程,使微课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将《纲要》微课向社会推广,借助现代化的新兴传媒手段,可以为在社会上打响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坚战而服务。

具体来说:从人才培养看,《纲要》微课不宜大规模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如果失当则会将《纲要》课变成观看视频课,弱化教师的作用和降低授课效果。《纲要》微课可以用于大学生的兴趣培养和难点突破,宜在课后进行;从社会服务来看,《纲要》微课可以作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资料使用。从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硬件富丽堂皇,而内容却干瘪空洞。以山东枣庄的台儿庄战役纪念馆为例,当地政府对台儿庄古城的建设和宣传投资巨大,重建了规模巨大的台儿庄古城,但台儿庄战役作为台儿庄最鲜明的名片却挖掘不够,台儿庄战役的经过、英雄人物的事迹、台儿庄巷战经过均叙述不到位。如果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微课”设计得当的话,就可以弥补纪念馆内容上的欠缺;从文化传承创新来说,《纲要》微课要通过讲好中国近现代“故事”的方式,弘扬中国精神,宣传中华文化,树立对中国文化、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的自信。同时,在《纲要》微课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将中国近现代文化资源变成动画、游戏、话剧、小说等各种文化产品,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纲要》微课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即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 5 ]

首先,情感目标是教学中非常活跃的因素,对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都非常重要。其次,认知目标在《纲要》教学中居于中枢地位。它一头连着情感目标,一头又连着能力目标。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纲要》课要想真正吸引学生,还是要提供给学生新鲜的、大量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结论,而不能武断地以论代史、主题先行,人为地打断学生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最后,要转识成智,实现能力目标。读史使人明智,讲的就是学生通过读史所形成的明辨是非、领悟历史规律以及人生规律的智慧。如果说情感目标是做菜的佐料的话,那么认知目标就是有营养的食材,而能力目标则是食材加佐料文火慢熬出的淳厚的汤汁。《纲要》微课改革就是要力图实现这个三维目标。

3. 《纲要》微课的设计标准。

首先是微课的时长。现在微课还没有统一的时长标准,有人主张一分钟,有人主张三分钟,还有人主张十分钟。应该说,微课是一种理念,就是将原先冗长的内容模块化、具象化,它不宜有固定的标准。从说话内容的信息含量来看,普通人的说话语速一般在200-250字/分钟,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速一般在300字/分钟,10分钟的微课视频的信息含量大约在2000-3000字,完全可以将《纲要》课的一部分内容讲的比较充分和完整。低于5分钟则稍显局促,不利于表述完整的内容。如果超过十分钟,则会稍显冗长和拖沓。故此,从教学实践来看,《纲要》微课的时长一般以5-10分钟为宜。其次是微课的承载方式,一般是以视频为主,也可以采用交互式动画的方式用于学生参与和巩固知识。对于微课视频的格式要求,从《纲要》课的内容特点和当前的传播条件来看,清晰度、兼容性和压缩比相对兼顾较好的MP4视频格式已经逐渐取代之前主流的FLV或RM格式。当前,画质较好的360×640像素的MP4格式视频每分钟大小约为4M左右,10分钟视频则为40M,在当前网络条件下几分钟内即可下载,而且可以边下载边观看,不影响观看的便捷性。因此,建议采用中等清晰度的MP4格式。

三、《纲要》微课的设计理念

(一)叙事线索: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

在历史叙事中,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是经常采用的两种叙事方式。所谓纪传体,就是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代表的作品有《史记》、《三国志》等。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它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纪传体的优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能够展现鲜活的人物性格和揭示人物所参与的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能引起读者共鸣。缺点是对历史缺乏一个宏观的透视,历史线索不明晰。而纪事本末体叙事的优点是线索清晰,缺点正与纪传体相反,就是事件和人物是切片式的,人物形象不豐满。

长期以来,我国的近现代史教育主要叙事方式是纪事本末体,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是纪事本末体,人物形象呆板、僵化,事件过程只有一个阶段,前因后果交代不明确,令人一头雾水。这种叙事方式将历史鲜活的东西给遮蔽了,需要反正、回归。在《纲要》微课中,要充分重视纪传体叙事的作用,要以人物为枢纽,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展现人物魅力、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得理性认知。这样一来,《纲要》课与中小学近现代史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反而会成为一个优势,因为学生对历史史实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框架,教师只需要将鲜活的人物和事件补充进来,即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历史认知。

以《纲要》第七章“解放战争时期”为例,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遭遇到重大战役的失败,那就是孟良崮战役。此次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击毙了师长张灵甫。但是,学生可能对七十四师和张灵甫并不太了解,那么这次战役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得不充分,这里就需要对抗战时期七十四军和张灵甫的事迹进行补述。通过对张灵甫的重点介绍,学生了解到张灵甫仪表出众、擅长书法,在抗战期间表现英勇,被誉为“拼命三郎”,而七十四军在抗战中充当的是救火队的角色,是蒋介石手中的底牌。通过这种纪传体的介绍,学生对张灵甫形成了鲜明的印象,那么就会自然地产生疑问:为什么抗战时期如此英勇的七十四军和张灵甫,经过美式军械武装和整编后却在解放战场上一败涂地?教师接着通过孟良崮战役的叙述,向学生展示国民党在部队配合、军队士气、后勤保障、战略战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 ]

(二)叙事理念:叙事模块化与叙事连续性相结合

《纲要》课涵盖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史,时间跨度大、内容多、课时量相对较少,且与中小学阶段历史课程存在重复的问题。如果泛泛地叙事,则内容重复、空洞,缺乏典型性和吸引力。《纲要》微课又不能与娱乐历史的花絮式或花边式展示相混同,而是要通过生动的历史叙事,将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完整而准确的表现出来。要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现点、线结合,以模块化的叙事为点,以连续性的叙事为线,抓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将每课时的内容讲授切分为3-5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微课模块。这种叙事理念,线索清晰,每个模块都有吸引人的兴奋点,能够牢牢抓住受众。下面以“五四运动”为例来看看如何设计《纲要》微课。

按照教材对于五四运动的叙事线索,本部分内容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二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三是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是导火索;四是五四运动的过程;五是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应该说,这部分内容的叙述是逻辑严密、史实准确的,但叙述都是结论性的,没有人物的鲜明形象,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交代不清。如山东问题的由来,尽管前面的“二十一条”已经有所交代,但后续段祺瑞与日本的交涉情况没有介绍,最后山东问题的最终解决也没有交代。因此,要对这部分进行内容精心分析和合理切分,既要照顾到人物和事件,又要把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挖掘出来。最终的微课设计如下:

从以上简表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切分为五个微课模块,每个微课力图有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并且能够反映五四运动的一个侧面。其中,第1、2、3个模块分别从场外、国内、场内将五四运动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了。而第4个模块侧重于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第5个模块侧重于从进步青年的角度考察五四运动对青年人的影响。每个微课模块不超过10分钟,5个微课是完整有机的整体,既生动、鲜明,又线索完整,达到了人物与事件的兼顾,故事与政治的兼顾。

除了以上5个微课模块的完整线索外,这部分内容还贯穿这几条重要线索:一是“力”与“理”的关系,“克林德碑”改为“公理战胜碑”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公理的渴望,体现了对以力为主导的军阀社会和国际社会的不满,但最终巴黎和会击碎了中国人的幻想;二是“二十一條”和日本最后通牒日“五月七日”的联系;三是孔子和山东的命运转折。

(三)表现手段:视频、图片、声音、动画与讲授相结合

《纲要》微课实质是集合视频、图片、声音、动画和教师讲授的视频信息包,各手段具有独特的作用,共同呈现复杂的历史现场和深刻的历史思考。

作为微课元素的视频一般力求采用历史原始视频。原始视频的优点是完整再现历史事件的场景,包括连续性的声音和图像,让人身临其境,《纲要》微课中插入历史原始视频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对于早期历史事件来说,这样的视频非常少见。如关于李大钊的视频,目前能够找到的只有李大钊1924年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的一段视频。因为当时录像还非常罕见,在此之前历史事件的原始视频就更是凤毛麟角。在缺乏原始视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借助影视作品。但是,影视作品可能会失真,因此必须要教师精心选择和准确区分。像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演讲中的名言“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句话非常精彩,但是据相关学者考证,顾维钧相关档案中并没有发现这句话,只能存疑。教师在微课中要着重指出这点。

图片和声音的资料内容要比原始视频多得多,因此在没有视频资料的情况下,用图片和声音可以起到很好的具象效果。历史图片和声音资料能够结合教师的讲授表现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史中,要表现抗日战争史,可以选用日本人、欧洲人等拍摄的相关图片。要展示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可以选用《在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歌曲。

动画在《纲要》微课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特别适合展现复杂的战争线索。如,红军长征的过程,学生对于三路红军长征的起始时间、长征路线、重要战役、关键会议等往往一头雾水,传统的静态的路线图也缺乏表现力,采用影视作品的介绍则只是一个片段而已。要想将全貌清晰的呈现出来,可以借助动画的方式。动画的制作一般采用三种软件实现:第一种是直接借助PPT的动画效果,将路线图用线条标示出来,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缺点是动画效果一般,只能用于演示;第二种是利用Authorware软件进行动画开发,这种软件的优点是动画效果较好且可以实现交互,尤其有利于调动受众的参与感,还可以进行反馈和测验;第三种是利用Flash软件进行动画开发,这种动画效果优秀,能够实现交互,缺点是操作难度较大。

教师讲授在最传统的表现手段,但却是最关键的。以上现代化教学所用的资料不一定是合适的,它可能带来知识理论的碎片化、娱乐化、冲突性等问题,因此传统的教师讲授不可或缺。传统的教师讲授,采用简单的口授,辅之以黑板粉笔,能够将教师的素养展示出来,真正给学生知识的冲击。《纲要》课的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近现代史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这方面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四、结语

《纲要》微课要处理好知识性、趣味性和政治性的关系,要兼顾片段性和系统性、学术性和政治性、生动性和严肃性,为此还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其一,现代化手段要运用得当,不能喧宾夺主。以电脑PPT为主的多媒体手段,将音乐、图片、视频、动画诸元素融入教学,无疑是教学的一场革命。但教学的主体还是教师,教师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要避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度使用,避免以视频“炫”学生之耳目、被PPT牵着走的问题。

其二,要加强理论研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泛滥成灾,与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媒介的滥用有关,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益多元化趋势有关。历史虚无主义总的特点是重物质轻精神、重欲望轻心灵、重实力轻文化,忽视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抹杀中华文明的先进性,轻视前进过程的复杂性。它总是眼望着虚空处,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辛奋斗才予以解决的问题,它认为不是问题。贬低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朝思暮想的统一梦、富强梦、民主梦。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些问题,《纲要》课教师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从而确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 Shieh,David.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2]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3]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

[4] 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5] 李卉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3):111.

[6] 吴楚才.古文观止译注[M].古籍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设计标准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的公告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BIM设计标准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节能量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