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5-06-12吴冰玉
吴冰玉
摘 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核心指标。在现代社会,创造性越强的人在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往往能够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处理效果。所以现代教育不得不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而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思维发展最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相关训练往往能够给学生更大的帮助。而经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初中英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能力的提升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尤其是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初中英语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更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也有越来越多的尝试和理论出现。在此,笔者主要说说看自身的实际经验以及自我总结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初中英语;创造性思维;培养方式;课堂教学
在现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合适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有其独特的价值。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数学、语文、物理等学科的时候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而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等。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从细微中发现不同。而这些不同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印象,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创造性思维其实就是从种种不同中发现新的不同。用新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从新的角度来处理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利用初中英语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做到这样一些方面。
一、保证学习氛围的质量
保证学习氛围的质量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能够提供巨大的保障作用。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学习氛围在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体系中占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举个例子来讲,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出处限制着学生、让学生时刻关心教师的动作和教学内容、严格要求学生记笔记等的话,学生会感到厌烦和焦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产生比较严重的厌学心理。在这样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感到被约束、被禁锢,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感觉更加是心理上的感觉,而一旦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感觉的话,其就会懈怠思考,应付了事。但是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和表达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又会变成另外一副样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因为比较轻松所以思维会更加的活跃。在教师的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思考和创新有关的内容。在需要的时候学生甚至会积极的配合老师。所以保证学习氛围的质量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要像利用初中英语教学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我们就必须要保证学习氛围的质量。
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也是独特的。所以在培养不同的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时候我们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的做好教學工作,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举个例子来讲,不同的学生由着不同的性格。有的学生比较外向、活泼,跟他们相处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更加的内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权利来掌握自己,由学生来自己掌握自己。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引导学生,保证学生的前进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有些学生却是内向的、相对来说比较沉闷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和前者是不一样的。如果还是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话那么必然会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实际上在和这类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教师应该更多的扮演参与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整体规划和统筹兼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感受,不能过于冷落某一个同学也不能过于青睐某一个同学。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会更好的认识自己和掌握自己,其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效率会更加的高。
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的相关活动中间来。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喜欢用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单词是英语学习的根基,但是背单词是每一个学生都“深恶痛绝”的事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背单词笔者就举办了班级“背单词”大赛,并且将学生进行分组。而为了赢得比赛每一小组的成员都会相处一些奇妙的方式背单词,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思维的创造性并且效果比较好。此外,多媒体课件、户外运动等都可以引入到教学中来以更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怎样正确和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每一个教师都仔细思考,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理论。希望广大教师可以积极分享、互通有无,相信通过大家的相互合作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魏华.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初中创新性课程导师指导手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