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树立的教育教学理念
2015-06-12倪芳
倪芳
摘要: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以上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师应树立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师 教学理念 “学生为本”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学生看成是需要接受学校教育的被动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对学生现实状态的单一评价过重,常常轻视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积极性等潜在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判断不足。在教学工作中常常按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用一把标尺去衡量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要想真正地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落实新的课程教育理念,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严格要求与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挑战。
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出了许多年,那么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要达到的根本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全面提高所有学生自身的综合性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好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能力,从每一位中国人做起,从根本问题所在的层面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全民素质。社会的发展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挑战。要想将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的落实到工作中去,就要找到适合学校校情与班情的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就是要建设一支拥有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民教师,而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就成了教师素质是否有所提高的关键所在。为了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以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为出发点,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意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保证,以全面完善学生个体的健全人格为教育的动力,利用课堂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阵地,最大努力去开发每一名学生自身内在的潜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都能有所進步与提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确保他们在不同领域都有所特长,对以后的社会发展都能有所贡献。
顾明远老师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教育。这种基础大概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打下基础,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中能在知识与技能、心理发展与身体健康方面都能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第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为学生在以后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与行为习惯基础。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习惯一但形成,改变将会很难,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这个阶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终身主动学习的根本前提。第三,是为学生打好社会生活的发展基础。新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探索,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提高能知识的生活应用能力。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技之长,更是一种能力的发展,社会与职业意识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教学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价值观念。
二、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不清,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知识能力提高的内在积极因素。所以,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首先要明确认识并持续关注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与潜在的差异性。正确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应该把教育的过程单纯地看成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灌输过程中的被动接受的个体,而应该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知识主动探索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个存储知识的一个“仓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知识把这个“仓库”填满,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多元评价为标准,以新的眼光正确的去评价、审视与对待每一名同学,去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与他们自身中所蕴藏于深处的巨大能量,并正确的加以引导与培养。通过学校的教育让学生放手去发现与实践,用自己所知、所想、所学大胆地去创造。进而全面的促进学生在独立成长与素质全面提高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新的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学习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提出了很多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再适当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强学生学习的成效。促进教师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能主动且富有个性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中全面推进这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性。这种教育理念的推进,逐步地改变着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唯我独尊的教育误区,但传统的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载体和书本为标竿的教育局面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有所体现,要想彻底解决这个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应该从广大教师自我做起,全面推进这种自主、民主的课堂构建,通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发现与探索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新的教材内容中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这样的教材编排就是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转变提供教育的机会。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以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关,更离不开教师的模范与引导,只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性作用,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其主体性,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与知识的积极引导将是实现所有教学目标的前提与保证。
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智力划分非常细致,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观点,就是“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正确发现学生内在的潜能,并及时对学生的这个潜在的能力加以科学地引导与开发,使其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能力。教师这种人人是人才的教育理念,对我们广大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提供了依据,它要求我们教师在工作中要善待每一名学生,真正在思想上提升自己的觉悟与观念,不断去激发学生的潜能与信心,让学生能真正的人人成才。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是教师适应今天教育发展方向所必须做出的努力与必然的时代要求,同时更是提升教师自身修养与能力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