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丰厚学科素养,催生教学智慧
2015-06-12周晶
周晶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影响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培育深厚的学科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将思考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专业阅读是培育、提高学科素养的最有效手段。本文以任世江对历史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专题解析为例,谈谈笔者对阅读其专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的体会和认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专业阅读学科素养教学智慧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87
著名学者、课程专家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深厚的学养与教养,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修炼与提升,而专家的学术引领、同行经验的借鉴能拓展视野、开阔思路。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笔者作为南通市高中历史学科基地“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认识到“教育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而且是跟思考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阅读,是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最近认真研读任世江先生的专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颇多感悟和思考。下面笔者以任先生对历史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专题解析为例,谈谈进行专业阅读后的体会和认识。
一、视野高远,雍容大度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无法摆脱知识教学和应试教育所产生的“知识点”教学思维,沉浸于具体知识点的剖析、挖掘,进而导致不少历史解释狭隘化,历史评价简单化、绝对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死记硬背化,原因之一是我们忽视了历史课应该有高远的视野。只有从历史的纵向传承和横向联系中俯瞰纷繁复杂的历史,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才会获得弘阔的底色和恰当的支撑,历史解释和评论才能雍容大度。
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解析中,任先生主张了解思想解放应该从历史环境开始,建议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去理解所学内容。如学习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时需要体验的历史情境:19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一方面绝大多数民众无法摆脱顽固守旧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遭遇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不得不寻求救国之道。在这样的背景支撑下,我们引导学生来评价“中体西用”的思想及其实践就应该比较客观了。以往我们总批判“中体西用”是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实际上“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向西方学习的最好的招牌。如果不以“中体”为前提,在当时封建主义弥漫的天地里、在自上而下罹患“顽固”病症的社会里,直接提倡西学,那是自寻死路。从其实践来看,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在“中体西用”的招牌下,洋务派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将西学引进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这些其实都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站在这样的高度上看“中体西用”,我们就不会对它移花接木式地学习西方过于求全责备了,也深刻理解了它确实是中国渐进式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步骤。视野高远了,历史评价自然也就雍容大度了。
二、理性深思,求真求实
质疑是理性的基础,思考是理性的过程。很久以来,教科书被我们这些高中一线教师视为经典,甚至于教条,极少在教学中对教科书的史实和史论提出质疑。然而,任先生却在专著中多次提出对教材和传统观点的质疑。如:人教版引用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以此来证明李鸿章是“中体西用”的始作俑者,并以此批判洋务派与顽固派一样维护封建纲常伦理。任先生就此提出质疑,完整展现信的原文,指出李鸿章这句话的目的只是分析中国传统“理”与“事”的分离,并指出实际上李鸿章曾提出更为务实的“中体西用”,如在科举中“专设一科”以培养“制器之人”等。任先生的质疑并非为了哗众取宠,只是为了坚守历史教学的底线——求真求实。历史是一门最讲事实和证据的学科,“教人求真”是历史教育的本义,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基本理念和“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的课程目标。
要求真,就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精神和敢于质疑的品质。著名历史特级教师王雄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自己对很多知识都采用盲信的态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呢?” 陆安老师也说过:“历史课不在于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教给学生探索真理的方向与热情。”所以历史教师有着不断挖掘历史真相的职责,任先生的专著无疑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求真提供了很多启发。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否定教科书,而是要尽可能结合教科书呈现给学生更完整、更本真的历史。给学生更大的理性思考空间,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
三、脚踏实地,实操性强
任先生的专著虽然介绍了不少当代史学研究的重大成果,但读来并不让人望而生畏。究其原因,主要是任先生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高中三种版本的教科书为基础,立足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精准捕捉到了介绍史学研究成果的切入点。内容编排基本吻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章节,便于一线教师搜索翻阅;教学建议引路入境,却又点到为止,留给一线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操作空间;推荐书目与学习专题的契合度高,针对性强,甚至注明了推荐理由和重点章节,对于整日忙于上课的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非常贴心和实用的。例如在对“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教学建议中,任先生提出:“分析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则可联系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现代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理念,孔夫子那里是否有先见的语录?”虽然没有再作进一步的建议,但是这一句话已足以激发我们的反思:孔子学说培养的是公民还是臣民意识?推崇儒家思想是否可能孕育出宪政精神和现代文明?分析清楚了这些问题,也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会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同时贯通了必修三中1和2两个专题。在本专题解析中,任先生再次推荐了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著作,显然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这是必须精读的专业著作。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读书会让教师更加理性与善于思考,更加具有专业素养与教育智慧。通过大量的专业阅读来丰富自身的“学养与教养”,催生教学智慧,做一位有思想、有境界、有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师是笔者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最后,用叶澜教授的话与大家共勉:“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自己活得像个人,并不是说像一个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陈仲丹.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于漪.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吕准能.困学苦旅重知厉行——基于“走近名师”栏目“学养与教养”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1).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