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斯对“东方主义”绘画传统的扬弃
2015-06-11熊欣
熊欣
20世纪野兽派大师马蒂斯对东方同样也有着高度的热爱,他从东方吸收的养分在学习过程中从早期狂野的艺术风格逐渐转向宁静和谐。在当时“东方主义”绘画传统盛行的欧洲,马蒂斯因其特立独行的风格成为焦点,1910年在观看了在慕尼黑轰动一时的艺展后马蒂斯对东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也是1912年—1913年马蒂斯先后两次来到摩洛哥进行创作的直接原因。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东方题材的绘画作品。马蒂斯曾经说过他深受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的影响,这从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发现。德拉克洛瓦无疑是“东方主义”绘画传统中重要的一环,那么,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是否与“东方主义”绘画传统有着密切,甚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呢?关于这一点,在当时的法国也是颇具争议的。一方面,西方评论界否认马蒂斯在摩洛哥创作的作品中包含“东方主义”绘画传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就马蒂斯本人而言他认为自己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前位性和现代性,并不等同于传统的“东方主义”绘画,他在《画家笔记》中就曾提到:“那些偏执地仿效人家,并有意识的漠视真像的人们是远离真实的。当然,画家在思考时,他应当了解他的画是虚拟性的,但是当他在作画的时候,他就应当为这样一种感觉支配:他在摹绘一个真像。并且,当他即使不能按照真像时,他也应当深信,他这样做事为了更充分的表现真像。”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马蒂斯竭力想表达和描述出事物的真像,这点和“东方主义”绘画那种不在乎真像,只在乎满足自身利益和需求的行为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他也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了自己。当法国的画家们把作品送到“东方主义画家沙龙”希望能卖出一个好价钱时(当时法国的上流社会把收藏东方主义题材绘画作为一种时尚),马蒂斯选择不参加该协会的沙龙展。他的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论家们对他的作品的判断。他们基本上都认为马蒂斯的画作不属于“东方主义”绘画的范围。因为马蒂斯放弃了传统的学院派画法,采用了现代派画法,而且在他的作品中缺少奇闻轶事的题材,这种题材恰恰是“东方主义”绘画的典型特征之一。
另一方面,尽管马蒂斯本人和法国的评论家们都不认为他的绘画属于“东方主义”绘画传统的一部分,但是从某些方面而言马蒂斯的作品确实是对这种绘画传统的延续。在西方人的眼中,东方充满了异域风情,有着数不清的奇闻轶事,更具备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这显然是一种西方人惯有的思维,他们自行为东方覆盖上这层神秘的面纱。在马蒂斯这一时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也存在这种思维,如他1912年创作的《丹吉尔的窗户》,窗台上静静摆放着两只植物、窗外蜿蜒伸向远方的小路、稀疏的行人、隐在茂密树林里的房子,无一不让人感到宁静的气息。又如在《摩洛哥的咖啡馆》一画中,几个创作民族服饰的东方人,或坐、或躺、或倚着栏杆想着心事,抑或是望着鱼缸中的金鱼发呆。这种悠然自得让人感同身受。这也反映出马蒂斯心中的理想——创造一个宁静和谐的世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好,当时,丹吉尔这个战略要塞是欧洲列国争夺的目标,最终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就在马蒂斯抵达丹吉尔之前,摩洛哥人民还在尝试抵抗法国对他们的殖民统治。所以,画中丹吉尔窗外宁静的景色,摩洛哥咖啡馆里休闲的人们很难出现在现实中,掺杂了许多马蒂斯个人的美好愿望和西方人的惯性思维。马蒂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来对摩洛哥进行创作,确实有“东方化东方”的倾向。如《站立着的摩洛哥人》,马蒂斯在对这幅作品进行创作的时候,他采用戏剧性与无生气的“绿”遮盖了人物的左脸、衣服与右边背景,相对于左边的蓝紫色面。马蒂斯几乎放弃了对对象的面部的描绘,他的笔墨更倾向于用在刻画充满异国情调的民族服饰上,并以此来表明对象的身份。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幅作品中能够发现在题材上和绘画手法上,近东艺术里的重大发现已经帮助马蒂斯完成了绘画形式的确立,即线条勾勒分割的形式与强烈色彩的装饰性画风。东方题材的选择,最终使得他以平涂的色彩达到了高度的装饰效果。然而,被忽略掉外在的重要特征的对象,看起来像是套上民族服装,站在異国背景前的模特。马蒂斯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作需要来完成作品的,并没有完全从真实的角度去描述对象。从前面的解释和界定可以看出,这无疑是“东方主义”绘画传统的一大特征。
由此可见,在某种意义上马蒂斯绘画的确是“东方主义”绘画传统的一种延续,但同时也是一种革新。手法上,他放弃了欧洲传统的画法,运用更为现代的创作形式,形成了极具装饰性和表现性的独特绘画风格,探索出这条符合他个性的色彩装饰之路。题材上,他放弃了“东方主义”传统绘画惯有的对奇闻轶事、情节性内容的描述,避开了一些敏感的政治、经济题材。马蒂斯希望东方美丽的自然风光、充满异域风情的人物和生活场景,能够点燃他创作的激情。所以我认为,马蒂斯绘画是对“东方主义”绘画传统的一种扬弃。
参考文献:
[1]马蒂斯.画家笔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赫伯特·里德著.现代绘画简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