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家人、战友还原历史真相
2015-06-11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被污蔑是推测
2006年4月,《大众电影》第8期以《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为题刊登了一篇署名为沙丹的文章,介绍了导演郭维讲述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文章中写道:“在真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是,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
看到这样的报道和节目,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坐不住了,气得好几天吃不下饭。“我哥哥16岁参军,19岁牺牲,根本就没有结过婚,哪来的媳妇?再说,那袜底在哪儿呢,哥哥在隆化烈士陵园的墓内除了一个木牌,没有其他遗物。”董存梅认为,董存瑞不仅是他哥哥,也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英雄岂能就这样被颠覆、被推翻?这种不负责的说法,严重损害了人民英雄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董存梅坦言,董存瑞给她的印象并不是多深刻,甚至难以描述出哥哥长大后的模样,“记忆中,哥哥很少下地干活,也很少与家人坐下来吃顿饭。1945年参加八路军之前,他就跟着区里的干部四处活动,有时好几天才回一次家。”董存梅说,家里人不知道董存瑞具体做什么,后来知道他还是儿童团团长。“1945年我哥哥参军的事,家里是一个多月后才知道的。”
董存梅说,家人1949年知道董存瑞牺牲后,父母比较平静,“那些日子,村里很多人都牺牲了。”家里人真正知道哥哥的壮举,是在解放后的1950年。那时,在全国烈属、军属和残废、复员、退伍、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毛主席接见了董父董全忠。
“哥哥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全家,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是哥哥的鲜血换来的。”董存梅说,在后来的生活中,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她想到哥哥为炸掉敌人的碉堡、用身体做支架的壮举,就会产生无穷的勇气。
董存瑞牺牲时的教导员宋兆田也回忆了当时的场景。
1948年5月25日凌晨,战斗打响。6连两次奉命向前线运送支撑炸药包的三角架。后来支架不够用,大家就抱着炸药包向上冲。11时左右,6连接到命令,从4连打开的突破口中投入战斗,先后派去3个爆破手,都牺牲了。
宋兆田说:“董存瑞挟着炸药包主动请命,后面跟着肩背手榴弹的郅顺义。他俩冲上去后,我看到郅顺义向桥桩下投手榴弹掩护。一片炸起的烟尘消散后,董存瑞的身影出现在桥下。忽然,他身体斜了一下,显然是腿部受了伤。他先往北端桥墩上放炸药包,放不住,他又向桥中央移了几步,用手托着炸药包抵住桥底,一边大喊一边拉了导火索……当时,我没听清董存瑞喊的是什么。据郅顺义回忆,应该是让他‘趴下,快趴下!”
董存瑞最终用舍身一举,赢得了隆化解放。
邱少云烈火中隐忍被指违背生理学
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不少顶天立地的志愿军英雄,邱少云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但近来时有质疑英雄真实性的声音传出,称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但邱少云当年的排长驳斥了这一观点,因为他目睹了邱少云牺牲经过,他讲述了邱少云被烧死的整个过程,也证实了邱少云牺牲是真实的。
1952年10月,志愿军决定打响上甘岭战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而要取得战役胜利,必须炸掉敌军增援必经的康平桥;要炸掉康平桥,又必须先拿下391高地。391高地半山腰敌军布下了一个加强营,不仅火力强大,还构筑了坚固的地下碉堡,强攻是不可能的。指挥部决定派一支部队秘密潜入敵军后沿的半山腰,埋伏24小时,一旦进攻时间到,迅速抢占391高地。曾纪有所在的一排担起了这个重任。
10月23日下午6时,我军向敌军阵地猛烈发射炮弹,趁敌军慌乱之机,1排52名官兵(本为48人,上级临时增加4名医护及话务人员)浑身插满芦草匍匐前进,三小时后,部队静悄悄地进入预定地点,我军炮弹也停止了。
“这次行动特别重要,上级对我们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进入阵地后,我们只能脸埋在地上,双手趴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地待命。因为我们只距离敌人阵地30米左右,稍发出点声响,弄出点动静,就可能被发现。即使敌人发现了我们中的哪个,谁也不能有任何动静,更不能反击。”
50多年过去了,曾老对那场战斗仍记忆犹新。“那天,刚下完一场雪,万物萧瑟,大地一片寂静。也许是太沉静了,敌人反觉得不安,怀疑我军搞什么名堂,可是又不敢出来巡逻,就不时地对周围地带进行骚扰。先从碉堡里打出十几发烟雾弹和毒气弹,我们戴上口罩,敌人没弄着我们,反呛着了自己,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们咳嗽、骂娘声。下午2时左右,敌人又向周围打出数百发炮弹,其中不少落在了我们的潜伏区,一些人受伤了,也有人阵亡了,但我们还是纹丝不动。”
“邱少云不是你们牺牲的第一个战士?”
“不是。”曾老接着说,“约下午4时,敌人又打出来数十发燃烧弹,其中有4发落在了我们埋伏区,顿时火熊熊燃烧起来。其中一发正落在了邱少云身边,火很快烧着了他身上的草。我就埋伏在他身后5米的右方,看得清清楚楚。我心提到了嗓子口,因为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埋伏较靠前,在第3排,离敌军铁丝网只5米左右,他只要稍动一下,就有可能被发现,整个排也就会被发现,整个行动也就失败。但是英勇的邱少云同志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任由全身在燃烧……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半个多钟头,我眼睁睁地看着邱少云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慢慢变成一具焦体,心里难受得像刀在剜。”
“有些文章上说邱少云身边有一条水沟,他若滚进沟里就能活命。是这样吗?”
“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在半山腰,哪来水沟,有水沟,在那寒冬也没有水。”
“有文章说,当时有些士兵为救邱少云,向连长程子英请示打响战斗……”
“这是不可能的,当时阵地上最高指挥官就是我。我们的任务就是埋伏待命,谁也不准乱动,话也不能说一句。”
黄继光堵抢眼被指“在人体构造上说不通”
到2007年去世时,肖登良的一生做过200多次报告。
他常说,就像打仗一样,只要还有最后一口气,就要让人们知道这段历史。肖登良是黄继光的战友、老乡,也是黄继光牺牲时那英勇一幕的见证人。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
部队前进的脚步在一处阵地前停了下来。连续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任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带领肖登良、吴三羊两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敌人碉堡。
战斗异常惨烈。“吴三羊头部中弹,壮烈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奄奄一息,黄继光多处负伤,弹药用尽。”肖登良的女儿肖冬梅说,为了战斗的胜利,黄继光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
不过,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对黄继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提出了“疑问”,甚至有人以“从人体构造上看,肉体挡不住子弹射击”为理由,来证明“黄继光的事迹是不可能出现的”。
对此,多位军事、历史专家表示,单纯从军事战术上看,黄继光堵枪眼,有其合理性。黃继光牺牲的上甘岭战役,是一场典型的山地作战。在山地作战中,防御方可采用地堡类的工事,全方位保护己方火力点。在黄继光牺牲的战斗中,美军就构筑了碉堡。
不过,地堡类工事虽然防护性强,缺点也明显,就是视野有限。即便在四面都有观察口和射击口的地堡类工事内,作战人员也只能通过工事上的开口对外观察敌情,而开口方向上的视野相对有限。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相当于在敌人碉堡的机枪射击方向上,挡住了敌军的视界和射界。这对敌军的战斗干扰很大。即使敌人通过持续射击打穿黄继光的身体,也无法恢复整个射击口的观察视野。如果敌军想正常射击,就必须推开黄继光。而不管是用工兵铲等器械从内部推,还是从工事中走出搬动尸体,敌人都需要时间,射击也要停止。这样看,黄继光舍生忘死的牺牲,为志愿军后续部队冲上阵地、拿下美军火力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综合《燕赵都市报》2008年5月25日,《中国日报》2015年6月18日,人民网,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