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虚拟货币的产生、流通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015-06-11许洪智
许洪智
摘要:“互联网+”思维的产生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促进了虚拟货币的发展。虚拟货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但具有诸多货币性质,随着“互联网+”计划的深入,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和规模将逐渐增大,对现实货币政策的影响将不断增强。
关键词:互联网+;虚拟货币;货币政策
互联网科技对产业发展和模式的“颠覆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市场要素的自由和经济格局的重构。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计划的重中之重将在未来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金融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业务模式。网络虚拟货币是互联网金融重要的交易对象和流通介质,在整个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一、 虚拟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历史上,货币的形态多种多样,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质货币。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九十年代出现了网络虚拟货币,并经过迅速发展成为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支付工具之一。有些虚拟货币不仅能够购买发行商的虚拟商品或服务,还能够购买其它网络企业的商品,在网上广泛流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各种平台与法定货币进行兑换,对现实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虚拟货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
虚拟货币是对网上支付单位的统称,指的是由网络企业发行的,在消费者用于购买网络虚拟商品时为了有效进行小额支付而设立的独立充当价值尺度的计量单位。从定义上来看,虚拟货币并不是严格的货币,这由其发行主体和信用保证、支付方向和支付范围所限制。首先,从发行主体和信用保证上来说,虚拟货币是由非金融机构主要如网络公司或者公用事业机构等发行的,不具有类似于法币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和政府信用,只有商业机构的商业信用,相较之下更容易出现信用危机。其次,充当交易媒介的物品被视为货币,也可以把那些能够容易转换为交易媒介的物品当成货币或者准货币。这样的定义下,货币这种支付工具应当具有双向支付性和全局支付性,然而法律上大多数的虚拟货币并不能做到和法定货币的双向兑换,购买范围也仅限于发行者或者其合作伙伴提供的网络虚拟商品及服务,无法脱离法定货币在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内支付购买所有的商品。所以虚拟货币目前为止还只是一种单向局部支付工具。
(二)支付成本促进虚拟货币产生
20世纪,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虚拟货币应运而生,其产生是许多综合因素的结果。学术界对此主要从支付方式、支付成本、网络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讨论。
由于网络游戏、互联网交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娱乐手段之一。网络游戏发行公司为了进一步盈利,吸引更多的玩家,提供了购买游戏时间、游戏装备道具及其他各种增值服务。这些网络虚拟产品及服务价格以法定货币计价都较为微小,而且消费者需要进行即时的高频率交易。如果通过法定货币支付,交易成本很高。而虚拟商品的价值一般较小,玩家需要经常性进行操作。面对微额高频的支付,通过银行转账或者现金购买等方式,银行系统及消费者个人成本都远远超过了商品价值本身。所以顯然现有的支付手段完全无法满足网络消费者的需求。
销售发行商为了更方便地提供的非金融商品与服务,因此创造了虚拟货币:消费者通过网络、代售点购买充值卡、银行等各种支付方式进行购买,将获得数值存储在消费者的个人网络账户中,为之后的消费活动进行支付。这种支付方式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先付费后使用”的思想。消费者通过法币购买获得的虚拟货币的数值表示的是网络发行商对于消费者的预收账款或者负债的数额,在消费者使用虚拟货币的过程中通过提供网络虚拟服务或虚拟物品进行偿还。这里消费者选择是否使用法币兑换成虚拟货币进行支付的机制主要取决于支付成本。
消费者的最终选择还与可以使用虚拟货币支付的消费品所占的比例相关。其一,如果对于某一个消费者而言,虚拟产品占其日常消费的比例越大,由于虚拟货币只产生一次支付成本,他越倾向于使用虚拟货币。其二,虚拟货币可购买范围越广,消费者越倾向于接受虚拟货币支付。某种商品等价物的接受程度越高,且其支付成本较低,那么其可接受性也会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普遍接受的商品等价物,最终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般等价物。当虚拟货币的支付范围逐渐扩大时,其货币属性将会大大增强,成为货币或准货币,也会对现实货币体系产生相应的影响。
二、 虚拟货币的流通
(一) 虚拟货币的单向兑换促进二级交易市场的产生
虚拟货币由非中央银行非金融机构的营业性商业机构发行,它并不是法律认可的货币,因此也不能实现与法定货币的自由兑换。当前,各国央行只允许用户使用法定货币购买虚拟货币用于支付购买网络上的服务及虚拟商品,而不能逆向操作,将虚拟货币自由地换回法定货币。
但是,现实中,网络用户对于将虚拟货币兑换为法币却有着很大的需求。当用户账户中余额未使用完时,或者兑换后发现服务并不满意想退出虚拟平台时,就会产生虚拟货币兑换为法定货币的需求,但是发行者并不提供兑换服务。因此,人们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套现活动,网络黑客盗取网络虚拟财产的事例层出不穷,虚拟货币倒买倒卖活动也频繁起来,逐渐产生了虚拟货币二级交易市场。
(二)二级交易市场对虚拟货币规模的影响
虚拟货币二级交易市场的存在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虚拟货币的需求。消费者因为自身偏好的变化以及网络服务与预期的偏差,下一期实际可以给自己带来正效用虚拟商品交易数目是不确定的都会影响对虚拟货币的需求量。如果存在虚拟货币二级交易市场,人们可以自由将未消费完的虚拟货币在期末兑换成法币退出。如果不存在二级交易市场,则余额作废,交易成本增加,消费者减少对虚拟货币的需求。反之,增加对虚拟货币的需求。而对于发行商而言,更多客户购买虚拟货币会增大盈利。虚拟货币发行商可以借此获取利息,进行投资等等。因此从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并以此盈利的角度来看,虚拟货币二级交易市场的存在对于发行商无疑是有好处的。
三、 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虽然虚拟货币并不是严格的货币,但是它的确具有诸多货币的性质,随着网络的发展,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对现实货币政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增强。
(一) 虚拟货币的发行方式
虚拟货币作为非法定货币,发行的规模及节奏不受央行货币存量调节规则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消费者对网络虚拟产品的需求是虚拟货币得以发行的根本原因。如实体经济一样,过多或过少的虚拟货币对发行商都是不利的,因此尽管虚拟货币的发行量游离于规则之外,但会受制于供需关系等市场原则。
(二) 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由于消费者对双向兑换的需要,产生了网络虚拟货币并在其二级市场上交易流通,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虚拟货币以一定比例兑换成现实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虚拟货币对法定货币的兑换。网络虚拟货币通过该路径间接地进入到法定货币的流通循环中,直接影响实体经济货币存量的规模,进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虚拟货币对实体经济最大的影响源于其对货币市场货币量的影响,货币存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一般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础定价。此外,虚拟货币导致的货币规模的变动致使相机行事的货币政策制定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通过二级交易市场一定比例的网络虚拟货币得以进入法定流通领域,但其并未与一定价值的商品相对应,也就是說该规模的虚拟货币并不是在既定法定货币发行规则的约束下产生的。这些在法定货币之外而又可以同法定货币兑换流通的虚拟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是“额外的货币”,这些“额外的货币”势必会对既有的货币政策产生扰动,导致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弱。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制定很难对虚拟货币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虚拟货币的运行也出在货币监控之外,因此在虚拟货币使用范围和深度不断加深的环境下,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调控的灵敏度会有所降低。
随着“互联网+”与生产、消费等领域的融合逐步加深,使得虚拟货币的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加强了虚拟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特性,虚拟货币的货币职能逐步完善;同时,由于虚拟货币发行、流通成本微小,发行商与消费者使用虚拟货币的意愿加强,这些都使得虚拟货币规模不断增加。如上述讨论,虚拟货币通过一定途径进入法定货币流通领域,增加了货币的供给量。在既有货币政策下,这些“额外的货币”会加剧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制定也很难准确预测“额外货币”的规模,由此货币政策的偏颇会导致政策失灵。
虚拟货币的产生与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方方面面不可忽视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虚拟货币必将迎来更加迅猛的发展。考虑到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需要对虚拟货币加强监管,引导虚拟货币合法、有序、适量发行流通,丰富实体金融媒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作者单位: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加) 杰格迪什·汉达著 郭庆旺等译.货币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翀. 虚拟货币的发展与货币理论和政策的重构[J].世界经济,2003.
[3]孙广志. 虚拟货币问题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2006.
[4]王倩.网络经济时代的货币理论.人民大学出版.2009.
[5]赵钟宜.虚拟货币的理论分析与展望[D]上海.复旦大学.2010.
[6]孙宝文.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的比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
[7]贾丽平.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及效应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
[8]田海山.支付环境与网上虚拟货币产生原因分析.电子商务.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