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学派“滞胀”理论的梳理及原因归类
2015-06-11崔胤伟温宇静
崔胤伟 温宇静
摘要:二战后,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的膨胀性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长期的赤字财政引发了通货膨胀,加之石油危机,西方各国普遍陷入严重的“滞胀”当中。由于传统理论难以解释此现象,所以西方各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滞胀”的成因。本文将打破各学派的界限,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大方向对各个学派所提出的“滞胀”的原因进行梳理。
关键词:滞胀;效率工资理论;成本加成定价法
一、“滞胀”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衰退和长期存在的高失业,采取了以减税为主要手段的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导致了通货膨胀。随着通胀的逐渐恶化,借款人会通过提高名义利率来规避还款在日后贬值的风险,利率的上升使消费减少,激起了人们的储蓄欲望。在此需求螺旋萎缩的状况下,石油价格的暴涨更使得经济雪上加霜,点燃了“滞胀”。
二、从供给角度解释“滞胀”原因的几种观点
(一)从生产成本角度的分析
以成本推進型通货膨胀为基础的部门供给说(海勒,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初级产品的短缺是“滞胀”的成因。1968年起,国际小麦协定不能再起到维持国际小麦价格的作用,使得各国减少了粮食的生产与储备,以减少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另外,前苏联的粮食持续歉收,其粮食的大量进口使得70年代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再有,70年代以后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油价大幅上涨。以上三个事件导致的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并使得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产成品价格随之上升,抑制了总需求,进而产出与就业减少。
(二)与劳动市场有关的分析
1.以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为基础的市场结构说(托宾和杜森贝里,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部门间货币工资增长率的趋同导致了“滞胀”。比起对绝对工资的关心,工人更关注相对工资,即低货币工资的部门要求其工资向高货币工资的部门看齐,这使得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转化成了工资上涨与失业并存,从而形成通胀与失业并存。
2.厂商为了达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雇用雇员时会尽可能地使每单位实际工资水平上的劳动效率达到最大(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所以,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企业为了减少工人偷懒、防止员工跳槽或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保留住工作能力强的员工,便会支付给雇员高于均衡工资的效率工资,此时即使劳动市场供大于求,企业也不会降低工资,因为降低工资会导致效率进而利润的损失。由此出现非自愿失业。另外,过高的效率工资会使商品的成本增加,物价随之上涨。
3.失业滞后论(林德伯克、斯诺尔、萨默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利用“局内—局外人模型”来分析“滞胀”的原因。属于行业工会等利益集团的人是局内人,长期游离于企业单位之外的失业工人或短期在职的临时工被称为局外人。局内人由于受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就业和工资调整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和影响力。尽管局外人愿意接受比局内人低的工资,但由于解雇就业工人、招聘训练新工人、协调新老工人关系等劳动转换成本过大,使得降低工资的所得不足以补偿转换成本,所以,厂商不愿意使用没经验的局外人,而还是倾向于继续使用高工资但有经验的局内人。这样局内人就可以较少地顾及局外人的作用并迫使厂商提高工资以维护其利益,由此形成了工资黏性及劳动市场非出清。当出现膨胀性经济政策使总需求增加时,只有局内人都被雇佣完以后仍有多余的对劳动的引致需求时,企业才会雇用局外人。由于局外人不能对工资调整施加影响,所以长期失业会增加并持续,引发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
(三)从产品市场类型角度出发的解释
依据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价格理论,卡尔多认为初级产品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而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其产品的价格是垄断厂商根据“完全成本原则”和“垄断程度原则”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来确定的,以维持高垄断利润。所以,二战后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工业品的价格上升。另外,卡尔多还受到了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的影响。卡莱茨基反对新古典学派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假定,认为垄断程度越高,国民收入的分配越有利于利润收入者,而不利于工资收入者。所以卡尔多认为,当工人的实际工资因物价水平的上涨而降低时,垄断带来的收入的不合理加剧了工会与雇主在工资谈判中的斗争,工人在工会强大力量的支持下要求工资的补偿性的提高便会引发物价水平的再次上涨,导致工资—价格螺旋的通胀,而政府为抑制高通胀采用的紧缩性经济政策又会限制经济活动,从而引发衰退。遗憾的是通胀由于成本的推进仍无法抑制,形成了“滞胀”。
(四)从税收角度的解释
供给学派认为,不适当的高税收政策产生的“税收制动器”抑制了生产的发展,造成了衰退。同时高税收也提高了供给价格,导致了通胀。
三、从需求角度解释“滞胀”原因的几种观点
(一)从财政政策角度的解释
财政支出说(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下的福利国家制度是滞胀的根本原因。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大概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公共工程支出,而另外的更大比例的部分则用于各种福利支出。这些福利支出会使得失业者不急于寻找工作,所以不会刺激生产的扩张和减少失业;同时福利支出的增加经常会导致财政赤字的扩大,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通常会发行更多的货币,加剧了通胀,从而形成“滞胀”。
(二)从货币政策角度解释“滞胀”的原因的几种理论
1.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应用适应性预期理论与自然率假说理论阐释了斜率为正的“恶化”的菲利普斯曲线,抨击了凯恩斯主义并解释了西方的“滞胀”。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自然率的存在,西方政府出于政治目的不仅要承诺实现充分就业,而且要尽可能地降低失业率。政府只有采取具有高度欺骗性的通胀政策才能破坏掉人们的适应性预期,从而达到降低自然失业率的目的。所以政府有动机采取加速度的通货膨胀政策,这样的干预行为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使正常的价格机制扭曲,破坏了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造成了经济的“滞胀”。
2.理性预期学派继承了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并将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理论修改为理性预期假说,在此基础上否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其认为,正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政府长时间滥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干预经济,扭曲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没有减少失业,还引发了通货膨胀,从而造成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滞胀”。
(三)此外,琼·罗宾逊(新剑桥学派)认为,投资率过高所造成的投资品与消费品生产的比例失衡,进而引起的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是引起工资—价格螺旋的通货膨胀及“滞胀”的根本原因。另外,受卡莱茨基理论的影响,罗宾逊认为,由于受到“政治方面的商业循环”的干扰,西方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具有临时性,这恰恰加重了“滞胀”。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国社会生产力及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时期,“夕阳”工业衰落,“朝阳”工业尚未完全成熟,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面临转折期,这与当下中国所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颇为相似。不适当的经济政策极容易造成“滞胀”。一旦经济走入“滞胀”,经济政策将走入一个顾此失彼的怪圈。(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指导老师:温宇静
参考文献:
[1]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