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书籍形态的发展浅谈技术的自然属性与文明进步间的辩证关系

2015-06-11姜旭

2015年38期
关键词:技术文明

姜旭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对书籍形态发展的介绍,从自然辩证法中技术的自然属性观点出发,剖析技术与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探讨当下人们对技术的使用以及技术发展对知识传播形式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技术;文明;文字符号;书写方式;书籍材料;书籍形态

引言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孜孜以求的探求与完善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在思考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自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技术则是实现生活目的的手段,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必然要求。以书籍形态的发展为例,其设计形态因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技术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由于书籍在对文化的产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对人与自然方面的反思也对书籍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萌芽期(技术掌握初级阶段)——文化起源

1、结绳记事

人类的诞生虽然是源于生物的进化,但人类从早期的形态——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就拉开了人类历史上文化与文明的序幕。在我国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实际的生产生活需求促使了早期符号文字的产生,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书籍形态的早期雏形——结绳记事。

2、甲骨文

随着人类了解自然改造自然步伐的加快,朴素唯物主义观的产生,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的占卜活动,此时我国先民对针对金属、石制材料“加工技术”的掌握,使占卜活动中增添了不可获缺的道具——占卜器具,同时在占卜符号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著名的“甲骨文”,也奠定了中文竖排版的书写习惯,并第一次实现了“书籍”载体的平面化。

二、发展期(技术掌握发展阶段)—— 文化发展

1、青铜铭文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的事件是我国先民进一步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开创了青铜器时代,把人们从笨重且加工不便、种类也受限制的“刻”制制作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手工制作到“铸造”量产的飞跃。随之,便产生了许多新文化。青铜时代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祭祀文化”的空前繁榮。至此,信息的载体还仅局限于特权阶级的使用,还未形成真正的广泛使用,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然而也从这一侧面体现了技术发展的社会性。

2、竹简

竹简据考证是起源于西周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的动荡,私人讲学的兴起,竹简大行其道。由于竹简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材料易取而实用,使第一次文字信息的载体以书籍的形态登上历史的舞台,由甲骨的“面”,到金属铭文的“体”,飞跃为竹简的“册”,真正意义上的“书籍”也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书籍制作技术的革新不仅使文字的传承由“刻”和 “铸” 发展 到“写”的方式,更是推动了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的第一次思辨高峰。

在知识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人类借助体外进化的方式弥补自身结构方面的不足。文字符号在“发展期”这一阶段体现在由最初的“记事”逐步过度到“叙事”,对加工类技术掌握的发展使信息载体的形式和种类呈现了多样化,进一步弥补了口口相传方式带来的效率和偏差等方面的不足。

三、飞跃期(技术飞跃阶段)——文化繁荣

1、帛书

“学富五车”的典故,反映了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所使用的传播手段。简册的运输、存放都很麻烦,人们常形容说:“汗马牛”、“充栋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也正是由于竹简的种种不便,促使了人们在书籍载体的材质与形态上进行革新与探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以蚕丝为质的缣帛书要比竹简方便得多,缣帛柔软而光滑,且书写时易于着墨,幅面大小也可以根据文字多少任意裁切。《字沽》上说:“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意裁绢”,意即如此。帛书的形态,一般是一篇文章为一段,每段叠成一叠或卷成一束,称作“一卷”。如今的图书称“卷”,就来源于此。

2、纸制书籍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的制造,使纸张真正的走入中国文化历史的舞台,同时亦为印刷术的催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自纸张和印刷术流入欧洲,在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响下,公元1445年,由于古腾堡的一系列创造发明,从而成为了举世公认的现代印刷术的奠基人,在古腾堡创造了凸版印刷术后,西欧亦有人仍在不断地为提高印刷技术而努力,更是先后创造和完善了纸型铅版、橡皮凸版等复制版的制作工艺、提高了凸版印刷品的质量、印量和印速,由此西方文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3、电子书籍

面对科技发展的今天, 信息传播、文化知识传承的手段呈现出多元化,尤其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递的时间、空间发生了聚变,人类记录信息的方式从书写由跨越到了键盘输入、语音输入,从而实现了无纸化,电子书籍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样一个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促使人类自身不断思考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中国书籍形态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华文化体系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华文化大发展——唐朝时期中华文化达到繁盛的巅峰更加印证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每一次进步与繁荣都对应着一项划时代技术的诞生。但是随着近代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过去简单的消费自然逐渐转变成控制、改造、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关系。西方工业化阶段的环境问题,以环境被严重污染为其显著特征。从表面现象看,这是由于工业高度发展和城市人口密集造成的,但实质上,根源在于工业文明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由此支配的发展模式。进入现代社会后,人工自然的拓展速度得到空前提高,科学技术的使天然自然日益成为服务于人类的人工自然,人工自然的扩大所引起的自然平衡改变,最终取决于这种改变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系)

参考文献:

[1]张发瑞、李东松、岩峰,《自然辩证法教程》,中国农业大学2002/8

[2][日]阿什哲次《图说汉字的历史》

[3]梅雪芹《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环境污染与治理 》 2005-08-22

猜你喜欢

技术文明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