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发展的探索
2015-06-11赵朋王敏张羽
赵朋 王敏 张羽
【摘 要】本文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转型期中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要求,对实行本科职业教育的地方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的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教学大纲及内容、实践指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转型期中的专业发展的具体改革思路。
【关键词】建筑环境;能源应用工程;发展探索;问题;思考
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概述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是由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三个专业合并而成。该专业主要有三部分学习内容: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工程热力学、传热与传质、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工业通风、锅炉房与锅炉房设备、制冷技术及原理、热工测量及自动调节、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室内给排水、能源利用、燃气燃烧与应用、燃气输配等。另外,与很多工科专业类似,毕业生未来工作后,也需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注册暖通空调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建造师等。
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专业口径宽,发展潜力大,就业渠道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建筑设计研究和规划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到设计研究院、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现代企业中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区域集中供热、供冷系统、中小型制冷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室内外给排水、燃气供应系统和消防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工作。到房地产开发、宾馆、商场、建筑小区等物业从事大型建筑的空调、制冷、供热、楼宇自动化等设备的策划、建筑节能设计与管理、物业管理、施工管理工作。深造、进修学历后,可进入相应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从事研究和教学。
二、构建自主而完善的建能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
构建自主而完善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必须以学院的办学思路为前提和基础。培养方案不仅与专业发展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形成良性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循环,体现出自身特色。在培养人才方面,已有的专业特色必须被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并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训练中体现出来。专业培养延续了专科教育的思想,与土木工程系建能专业的师资和专业隶属关系切合不紧密。现今学院又面临着从教学型普通大学向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转型,急需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出符合由通识教育向本科职业教育的转型要求,符合本系土木工程大类的建能专业实际的专业培养方案。在现有本科教育总指导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和衔接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教学非常值得深思,为此,建议应紧抓转型主线,将部分专业课程提前至公共基础课阶段,延后部分公共基础课开设时间,既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有机衔接,又避免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枯燥性和茫然性,促进对本专业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三、以应用为目的确定课程内容,全方位实施工程实践活动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必须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所有教学内容以及深浅度和侧重点应以后续课需要前序课的哪些内容,前序课程应该重点讲些什么的逆推方式确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辅以相应的工程实践教学,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动手能力。课程内容应突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对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标,以满足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适当加深相关理论的讲授,满足部分计划深造的同学所需,其余授课内容宜以工程需要为标准,摒弃教材中过时的内容,逐步摆脱学科全面性的束缚,以讲清原理、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对专业技术理论,加强针对性,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应用和实践为教学重点,将其中与工程实际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安排到工程现场,由专业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或兼职教师讲授;对涉及面较多的某些交叉知识,由擅长领域的教师讲授,即同一课程的不同章节由不同教师承担,不限定单一课程单一教师。同时,对专业课程中理论部分强调公式的应用,并注重及时引入专业规范和标准,与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的要求相衔接。
强化实践训练,全面系统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科普知识讲座,参加大学生科技制作活动,以扩大视野、启发科学思维,并确立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工程实践训练不间断的思路。在实验教学方面,应更新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添设备运行故障检测的实验,有计划地开设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在当前本系建能專业实验仪器设备有限,实验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可借助计算机和高档图形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公用设备的安装过程、控制系统、操作和故障检测与诊断;购买制冷和锅炉等装备的生产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光盘,开展CAI工程实践教学,对实验教学中的操作要领与技巧,以及实验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观组织、控制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展示,使学生对工程有直观形象的认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工程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提高教学的起点和授课信息量以及教学质量。实习作为对工程素质的培养和设备工艺系统教育的实践环节,是本科职业教育的必修课,因此,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去掌握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探索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实行多样化的实习形式。一方面加强校内建能专业专用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以厂矿企业为依托,与本地区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或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尤其是毕业实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工作意向,由学校或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实行弹性的校内学习、实践与校外实践,由集中变为分散,把单一的培养模式变成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但该模式不等同于已经实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有所用,用中促学,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接触社会积累经验,顺利就业提供机会。当然,由于实习单位多,学生分散,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执行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建能专业转型期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建立新型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我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研室由暖通和给排水专业教师组建而成,目前专业师资严重缺乏。仅有副教授和讲师两级结构,其中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教学梯队,师资梯队建设缺乏。师资建设片面强调高学历,造成了教学队伍的高学历低成效,不利于知识传授的傳承和不断更新。同时,由于室内空间的智能化发展,需要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分布,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方面的人才。
2、建立成型专业教学团队。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通识型”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完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目前实施的岗位责任考核制度,使教师既要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又要完成规定科研工作量,教师陷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业务和科研难以深入开展,教师的个性和特点难以展现。尚需健全专业和课程负责人制度,把握专业教学全局,将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积极加强团队内外交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工程界的交往与联系。专任教师中缺乏工程实践能力,要达到胜任本科职业化教学工作还需一段时间,尚需更多的教师深入工程一线锻炼,促成教学与科研、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3、结合实际,优选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就当前本系建能专业而言,应首先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教材的优选。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我们必须选择基于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优秀教材,不能盲目的追求某些出版社的规划教材,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吸收并编撰适合实际的教参,特别是编制工程实践教学方面的教参。
4、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缺乏灵活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目前多数教学环节条框限制严格,实践环节少且过于集中,形成了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工程内容得不到检验,实践教学得不到理论支持的局面,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协调与促进很难实现。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本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忙于完成课程作业和应对考试,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贯通,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应变能力差。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育正向着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发展。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中,不仅要加强宽口径和厚基础方面的理论教学,重视工程实践教学,尤其是新形势下,一些本科职业教育发展院校,面临普通本科教育向本科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更加强调工程实践训练与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徐硕.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科技创业家,2013,23:145.
[2]徐荣进,王贞涛,宋新南,徐惠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05:188-190.
[3]张仙平,蒋瑞波,陈爱东,段焕林.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4,04:472-478.
[4]赵薇,孟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74-76.
[5]陈晓,李小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