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课需“背”功

2015-06-11

语文建设 2015年5期
关键词:水窖泉眼村里人

这段时间在准备《水》的公开课。过去执教时,主要抓住“雨天狂欢”和“勺水冲凉”两个画面,让学生体会水给人带来的真切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这两个画面,感受它们一个是从“动作”来写“乐”,一个是从“感受”来写“乐”,学习不一样的表达方法。当时,这个教学设计得到不少老师的肯定,我也不免有些沾沾自喜。再次解读文本时,我却发现过去的设计是一厢情愿的,看似独到的见解,实际上是以教师的理解左右学生的理解,并没有做到“以生为本”。该如何突破?我一时陷入了困境。

突然想到了于永正老师和韩军老师,他们强调教师备课时要“吃透”课文,最好先把课文背下来。于是,我决定试一试。

刚开始的背诵并不顺利,打开书本时感觉已经会背了,可一旦合上书本,却老丢三落四。后来,我把容易背错的几个地方专门找了出来。看着“一个村子的人”“村里人”和“村子里每个人”这几个词组,可谓百感交集。就是它们几个,我老是放不对位置……突然,我眼前一亮:背错的原因在于我是以“意义理解”为主要方式,边想边背,但自己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并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没有把作者的表达纳入背诵的起点上来。“一个村子的人”“村里人”和“村子里每个人”意思都集中在“人”上,我的理解也只停留于此,没有斟酌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

我把这一发现与其他几处背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对比,竟别有洞天。

“记得那时候”和“那时候”分别在第一节和第二节出现,我老是混用。前者出现在“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之后,显然是指作者小时候,是一个较长的时段。“记得”一词带有明显的叙述性,通常讲故事都以此开始,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作者的童年时代。第二节的“那时候”出现在“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之前,是顺着第一节中“记得那时候”说的,因此没有必要再注明是“记得”了。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显示出作者叙述的智慧,不背真是难以发现。

“一个村子的人”“村里人”和“村子里每个人”,我出错最多,一会儿用这个,一会儿用那个。我把它们分别放到语言环境之中,才发现其别有用意。“一个村子的人”中的“一个”并不是数量词,而是表示“整个”的意思,与下面“一处很小的泉眼”相对。整个村子的人都靠着如此小的一处泉眼生存,缺水苦,取水难,这处泉眼是全村唯一的救命稻草。“村里人”是将这里的人与其他地方的人区别开来,缺水的个中滋味只有“村里人”能够明白,其他人难以体会。“村子里每个人”强调的是“每个人”,说明村子里的所有人都对下雨充满了渴望。如此一想,豁然开朗。同是写人,加上不同的定语,表达的味道和效果却大相径庭。

“一缕”总是被我错背成“一股”。这个词出现在“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句中的“扑”字表现了一种很强大的气势,所以我在背诵时老是把“缕”字背成“股”字。“股”不是说明“水的气息”更为浓烈吗,为什么却选用了细若游丝的“缕”字呢?后来一琢磨才发现,“缕”是以虚写实,虽然有了水窖,但这个地方“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而且正值盛夏,所以水窖里不可能还装着满满的水,用上“股”字显然不真实。“扑”字看似与其矛盾,却有力地表现了四兄弟对水的渴望,即使是那“一缕水的气息”也足以把他们“扑”得一塌糊涂!语词在这里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把错误一梳理,背诵自然顺畅多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从中破解了很多言语表达的密码。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正在于此吗?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一定是他们自己产生的,教师用杜撰出来的问题“圈套”学生,这样没有教学意义。

当然,我背诵中的问题并不能和学生的问题简单画等号,但其指向言语表达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它立足于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能把自己發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分享,学生则会以探索、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文本,发出自己的声音,阅读的主体地位方能确立。

猜你喜欢

水窖泉眼村里人
大地的取水者
大地的取水者
母亲水窖二十周年
说谎的放羊娃
一起走过的日子
村里人(外一首)
多变的小泉眼
“村里人”安卓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新型混凝土钢丝网薄壳水窖的设计及施工
集雨式小水窖建造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