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群众性戏曲活动的管理和引导
2015-06-11史瑞贞
史瑞贞
[摘要]中华戏曲是我国国粹,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尽管在发展过程中较为坎坷,但是依旧生生不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和丰富,广大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诉求愈加迫切,广泛的群众性戏曲活动也随之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本文对当前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推动群众性戏曲活动的工作思路探讨,以便于广大同仁交流。
[关键词]中华戏曲;群众性;引导;管理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人民大众的创造,尽管历经波折,依然繁衍绵延,生生不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和丰富,广大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诉求愈加迫切,广泛的群众性戏曲活动也随之遍地开花、蓬勃发展。仅以笔者工作单位所在地而言,一个十万人左右的小县城,就有戏迷俱乐部、京剧联谊会、群众文化协会、泗州戏艺术研究会等多个社团组织,正式成员多达数百人。此外,还有大量“散兵游勇”各自为战,见缝插针地参与社区和广场演唱活动。从他们的活动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随意性的、单纯的自娱自乐,而是蕴含着一种天赋、一种才能、一种情感结构、一种精神荡漾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种直觉和自信并非突兀发生、孤立存在,它与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这就为社会文化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与时俱进,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推动群众性戏曲活动有序、健康更持久地发展?这里,仅从管理和引导两个方面,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谈一些个人看法,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先说管理
管理就是服务,就要彻底破除过去那种行政管理模式,破除长期以来养成的自居领导和老师的意识,牢固树立群众是英雄的观念,真心实意地做好“两生”,即服务生和小学生。过去,我们习惯于坐等群众上门,把他们的业余文化组织视为自己的下属单位,一切由我指挥,听我调度。现在,“领导”或“教师爷”都已无用武之地了。三十年的思想解放,群众的自我意识复苏,我不理他他不理我,“供求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我玩我的,与你何干?”一句话足以使我们颜面尽失,无地自容。为此,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必须改变思想观念,改变工作作风,不然,我们就是不作为或乱作为,枉食国家俸禄了。几年来,我们放下架子,俯下身段,走进街道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厂矿、田头农家,与戏曲爱好者们做朋友叙交情,融入在他们之中,能唱的和他们一起唱,能跳的和他们一起跳,能写的和他们一起写。努力做到他们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我们的事也是他们的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结下水乳交融的不解之缘。
管理就是服务,就必须拓宽工作范围,当好“跑腿的”,做好“社会联络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承担他们与政府机关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诸如人员请假问题、演出场地问题、政府及社会资助问题等等。但凡他们与外界有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大都由我们出面协商解决,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说,几来年我们常常是奔波于路,闯机关、见领导,大道理小道理说尽,公谊私情一齐上,想方设法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为群众性戏曲活动搭桥铺路。有人说我们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嘲讽也罢,夸奖也罢,其实我们心中明白,我们也是为自己做嫁衣,为社会文化活动做嫁衣,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增光添彩。
管理就是服务,就是尽心尽力地做好群众性戏曲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应当看到,参与戏曲活动的男男女女,不仅仅是为了过过戏瘾,登台献艺从而获得大家的认可,也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强烈愿望。对此,我们深表理解并予以大力支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他们安排排练场所,搭建演出舞台,无代价提供灯光、音响、LED大屏以及乐器、化妆品、戏曲服装等物品,尽可能地增强他们的演出效果。与其同时,我们还要组织观众,做好大量的宣传造势,保证台上台下的友好互动,形成热烈、轻松、快乐的现场氛围。就是这样,让他们在粉墨登场的满足中,释放心灵深处的“本我”,突破浅层次的自我消遣,享受那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快感和成就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戏曲和戏曲活动的感情。我们认为,事实也已证明,惟其如此,才是群众性戏曲活动长盛不衰的一股潜在动力。
管理就是服务,就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粘合剂”和“减压器”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整合技术力量,与人为善地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纠葛,促进各类戏曲活动有序、健康地和谐发展。参与戏曲活动的个体各有不同的志趣爱好,或喜欢乐器,或擅长演唱,或侧重于带有学术性质的艺术研究,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不同的群体(社团);同时,不同的人际交往圈子,日常生活中的纠葛和成见,也就不可避免地带入了群体。由此而产生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摩擦冲突,就成了有碍戏曲活动正常开展的棘手问题。在这种时候,“粘合剂”和“减压器”的作用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这就要求我们坚守不介入个人私怨的原则,既要公正地、就事论事地调解处理各种矛盾,又要胸怀全局,协商做好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友好互动,促成他们以大局为重的相互谅解。这样,不仅消除了他们之间的无形壁垒,而且逐渐形成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和谐局面。
总而言之,管理就是服务,服务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只有服务工作到位,真正建立起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友爱关系,引导工作才能产生效益。
二、再说引导
引导就是提高,就是努力推动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这种提高同样体现在我们的热诚服务之中。每一个个体和群体,开展戏曲活动的最初动机,大都是为了寻求消遣、释放个性。日积月累的熏染,自然而然地催生了“技痒”的冲动和登上舞台秀一把的期望。但出于演出力量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他们只能排演成本小、周期短、见效快的小戏或折子戏。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服务也是引导的机会。在为他们选择优秀剧本、改编提高传统小戏之外,我们邀请专业编剧为他们量體裁衣,创作充满正能量而又有利于他们发挥专长的新剧本。同时,还由我们出资聘请知名导演和专业演员,为他们说戏、排戏,做唱腔和形体的示范辅导,并组织他们有针对性地观摩戏曲录像和专业戏曲团体的现场演出。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感悟能力和演技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他们组织了数十场大小场次的演出,并经常与当地及外地专业剧团同台竞技,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和欢迎。由他们创作演出的小戏、小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其中小戏《二嫂上轿》不仅在全国性戏剧大赛中获奖,而且一路高歌唱进了中央电视台“‘五·一小戏小品大赛”,荣获业余组剧目、演员等多项最佳奖。
引导就是提高,就是要让他们在心灵深处理解戏曲,珍爱戏曲,把戏曲活动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一种与外界交往的温馨方式。毋庸讳言,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戏曲的认识还处于“说说唱唱”的浅层次上,还缺乏对戏曲本质和戏曲美学的深刻理解。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解读剧本和具体的排练中,有意识地细致分析剧中情节、人物、语言的戏剧性、象征性、隐喻性,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加深理解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促成一种艺术思考的新鲜感。同时,我们还利用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阐释戏曲写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艺术特征,传扬戏曲的浓缩之美、洗练之美和韵味无穷之美,使他们真切更深刻地感悟到戏曲不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进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化自己参与戏曲活动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事实也证明,他们的戏曲活动,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欢乐,而他们自己也在活动中,享受着戏曲的浸透心灵的美感。
引导就是提高,在提高中推动群众性戏曲活动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群众性戏曲活动潮起潮落,时聚时散,我们的组织发动工作也不得不时刻准备着一切从头做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精力、物力。经验教训一再说明,只追求个体的或小圈子里的消遣和娱乐,缺乏信仰和精神支撑,只要感性不要理性,只要娱乐不要深刻,一旦出现某种困扰和压力,往往就会分崩离析、星落云散。我们注重提高,不是给他们做老生常谈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意识形态的生硬宣传。这种提高,就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润物无声地引领他们的价值取向,提升审美能力和情趣,达到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理性把握;就是使其思维感情进入新的境界,自觉地从自己的戏曲活动中汲取富有生命力的营养,在技艺和思想两个方面,不断爬坡,不断精进,由凡而学,由学而智,由智而仁,乐于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说到底,对我们社会文化工作者而言,群众性戏曲活动的管理和引导,其实质都是服务。我们就是要通过真诚而周到的服务,巩固和发展群众性戏曲活动,不断地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世英.戏曲艺术思想史研究的状况、方法及其价值[J].戏曲艺术,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