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对改善我国民生的意义分析及实现途径

2015-06-11周小彤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意义

[摘要]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民生建设的基础性地位。本文以我国民生建设正面临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及其压力为基点,通过分析其现实意义,从而探寻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对改善我国民生建设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现实意义;实现途径

民生问题一直是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难点问题。改善民生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十八大召开后,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五大建设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样是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所以改善我国民生最基础的一环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民生建设的质量高低,程度大小。然而随着我国日益严重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的显现,我国的民生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我国民生建设正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和压力

首先,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存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尤其到了21世纪后,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危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因此,人民的生存状况要得到充分维护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其次,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镇化发展速度。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制作用,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对资源需求大量增加,对环境破坏严重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且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将进一步加大环境压力,阻碍我国的民生事业建设。再次,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由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并且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时期还必将加大对资源環境的破坏,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经济建设,阻碍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不利于保障民生。最后,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安全建设且不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负影响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一旦政府部门没有足够重视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极不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后盾,民生建设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了社会稳定,所以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压力都严重阻碍和限制了我国民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以上观点足以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改善我国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改善我国民生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与发展权是民生建设的建设基础,一直以来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①,党和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这也是党和国家的目标追求与现实利益之一。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维护人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有利于资源环境状况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然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日益威胁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我国民生事业建设。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且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民生建设的一件大事。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就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发展途径并且提出了优、节、保、建的四大战略任务来促进资源环境状况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我国进行最基本的民生建设。

其次,有利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的完善。自中国于1979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的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我国又陆续颁布了多部环境保护法。如1976年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足以说明我国对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视。自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政府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又提高了一个新高度,并于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都有利于我国民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再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源环境问题极易引发社会群体性和区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导致社会矛盾问题出现,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营造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环境问题的源头,从人民群众最利益相关的角度出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减少了民与民、民与企业、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从而利于我国民生事业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大力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切实维护并且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我国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极低的资源浪费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而体现到我国的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促使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后,有利于我国“中国梦”的实现。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中国梦”成为党和政府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和伟大目标。以人为本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具体表现之一。要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五位一体”全方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民生建设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三、实现生态民生的必要途径

“生态民生是基于生存和发展理念基础上的生态与民生的结合,即是民生生计中的生态层面。民生的最根本要求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所以生态的本质就是民生问题。”②因此要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生态民生。

实现生态民生需要全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对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我国提出生态文明这一理念是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内在的必然联系,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反映了其发展规律,从而用以指导人们建设生态民生的实现。另一方面,体现了大众化趋向。我国想要实现生态民生就要实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大众化发展,确保全民参与,以“懂”带“动”,只有全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付诸于社会实践,才可以确保生态民生建设的顺利进行。

实现生态民生需要国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同时也应该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永葆青春的源泉和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③,十八大同时强调我国应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于我国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用高新科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低浪费发展模式,从而对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生态民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科学管理。政府在生态民生建设的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和协调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等措施促进社会的自我约束能力加强。法律保障也要分立法和执法两部分,立法基础是应该坚持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不与宪法中的法律规定相抵触;立法原则是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科学立法;立法立场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确保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执法方面,要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在依法行政、讲求效能、公平合理的原则下加大执法力度、处罚力度,来确保生态民生的实现。科学管理,对由我国转型期内发生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而造成的民生问题进行治理、恢复、监督、控制,从而促进生态民生的实现。

实现生态民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其根本出发点。一方面,建设生态民生是为人民谋利益,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保障最基本的人权。而实现生态民生更是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是谋发展、促和谐的具体体现。我国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民生需要依靠人的作用。我们不能一味的在自然中索取,要从自身做起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与自然的共赢。因此,实现生态民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动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何涛.生态民生建设对策思考—对浙江省丽水市、宁波奉化市滕头村的典型案例分析[J].湖北:清江论坛,2011.

[3]单晓虹.民生视域下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生态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湖南社会科学,2013.

[4]黄娟.生态民生化与民生生态化[J].江西:鄱阳湖学刊,2012.

作者简介

周小彤(1991—),女,汉,山东青岛,硕士,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14级研究生.

注: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0页。

②何涛,《生态民生建设对策思考—对浙江省丽水市、宁波奉化市滕头村的典型案例分析》,清江论坛,2011年第一期,第53页。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頁。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