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体特点,设计随文练笔
2015-06-10苏建芬
苏建芬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但放眼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绝大多数老师在阅读课上,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条分缕析上,花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上,往往忽视了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探究,缺少了对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训练。长此以往,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的“眼高手低”,即阅读理解能力在与日俱增,而语言表达能力却得不到有效提高,有的学生甚至一直在原地踏步。
其实,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告诫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叶老先生的这番话,对现今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弊病真可谓“一语中的”。
正是基于以上理论认识和多年从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急需改变阅读理解“一统天下”、表达运用“浅尝辄止”的局面,课堂上要适当减少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沉下心来,紧扣课文文体特点,深入研究教材这个“例子”在语言形式上的秘妙,仔细琢磨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抓住哪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
综观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高年级精选的课文,最常见的主要有这么几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诗歌。下面我就结合部分课文实例,来谈谈自己是如何紧扣文体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随文练笔的。
一、记叙文
记叙文占据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主要有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两大类。写人与记事往往是分不开的,“人离事不活,事离人不转”,虽然这两种文章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会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随文练笔,学习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
教学《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体会父母之间那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的爱,然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最让他们怦然心动的一个爱的细节,再仿照着来写一写。教学《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在体会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前几天班里举行大扫除的劳动场面,先用几句话概述一下全班同学齐动手的火热场景,然后选择其中干得最卖力、最认真的一个同学来进行详细的介绍,最后让学生也采用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将大扫除的劳动场面写下来。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破败的古寺”“皎洁的月光”等景物描写来衬托李时珍 “不怕吃苦、一心为万民造福” 的感人形象,然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加上恰当的景物描写以衬托人物形象……
写景状物的文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语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景物、浓郁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教学这类文章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写法将景物的特点立体、生动地展现出来的,然后进行随文练笔。
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感受三大奇松的独特姿态,来体会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和喜爱,然后出示其他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棵松树,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一段话。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课文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可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的笔墨写家乡霸河边的柳树”,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打算用哪种植物来作对比以突出它的特点,再写下来。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表达上具有结构完整、语言精练、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等特点,对当下学生语言发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纠正作用。所以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科学知识外,更要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创设各种语用情境,让学生感性地“悟得”与“习得”,学会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机会。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在学习植物的克隆时,让学生感受“许多”“几根”“一株株”等数量词的表达作用,然后说一说“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也能像柳树、马铃薯、仙人掌这样克隆自己”,注意用上合适的数量词把意思准确、简练地表达出来,再仿照着写几个分句来作介绍。
当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为了更适合小学生阅读和理解,往往在准确说明的前提下,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形象化描写的手段,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充满情趣,使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化、趣味化。这一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并进行迁移运用。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中“花岗石”这种大自然的文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穿过”“爬”“带着一起走”等一系列拟人化的动词的表达效果,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选择其中一种,尽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它介绍给同学听,比一比谁说得最生动、最有趣,再仿照着写成一个自然段。
三、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作者观点的文章,也称说理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大多采用正面立论的方法,论证时也大多选用正面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教学时,除了要了解文章观点及作者选用了哪几个事例来进行证明外,更重要的是要探究作者为什么从众多的事例中选择这几个事例来写,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还要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在学习了文中列举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人的事例后,让学生说说其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事例,再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人的事例来写,从而体会议论文所选事例的典型性。最后让学生选取一个名人事例写一写,证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这个观点。学完《学与问》一课中的两个事例后,要进一步让学生探究:“这两个事例都说明了作者提出的观点,只举一个事例行不行?为什么?能不能先写沈括的事例,再写哥白尼的事例呢?”然后让学生来交流“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最后让学生将其中的一次经历写下来,写成一个自然段。
四、诗歌
诗歌的特点在于它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它的语言高度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主要包括古诗和现代诗两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诗歌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能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领会诗歌的意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利用好诗歌这一文体,适当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用“文包诗”的形式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叙事的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展现出一个爱国者的美好形象。《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现代诗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的独特之美,然后说说祖国的壮丽山河还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最后再以“我们爱你——”起句,模仿着写一节,过一把当诗人的瘾。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阅读教学中紧扣文体特点,“阅读理解”和“迁移运用”并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探究文本的形式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进行随文练笔,使“阅读”和“写作”两者相互融合、互相促进,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得到螺旋上升。?